长城导游词作文150
!我叫XX,我是你们这一次游览的导游。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世界文明举世瞩目的八达岭长城游览。希望大家好好观赏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名胜古迹!
【一】万里长城导游词
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去游览万里长城,我很高兴,希望大家也要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万里长城。
大家请注意,不要在城墙上乱涂乱画,不要乱扔垃圾,以免给后来的游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来介绍一下万里长城吧!万里长城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国们为了防御各国互相攻打,所以修筑了万里长城。
公元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派蒙田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后,为了防御匈奴再次攻打秦国,所以把原来分段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前17世纪中叶明代末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现在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的鸭绿江边。
其中山海关至鸭绿江边一段约长二千公里,现已全部毁坏,但山海关到嘉峪关一段,大部分仍然保存下来。
城墙平均宽五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行。
内侧砌成高约一点五米的矮墙,外侧砌成高约一点五米的墙垛,墙上的瞭望口是用来瞭望敌军军情的,射击眼是用来架枪和大炮来射击用的,排水沟和吐水嘴是用来排水的。
在关口和险要的地方设有凸出的罗城,还有供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这些设施就在这儿,大家可以摸一摸、观察观察。
大家请沿着万里长城向前看,就会发现万里长城规模宏大。
一次修筑用的砖石如果用来修筑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这道长墙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余;如果用来修筑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那就要环绕地球三四周。
如果包括历代的重修和补筑,那工程总量就要增加许多倍了。
因此,以工程的艰巨浩大,则要居世界七大奇迹之首,为世界人民所瞩目。
现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点保护的文物。
万里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大,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它是一座稀世珍宝和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万里长城像征着中华人民的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好了,这次旅游就到这里,再见了,万里长城。
【二】最新导游词之长城篇
一、长城简介
(一)涉及内容
长城的判定语
长城的起源
长城的作用
秦长城、汉长城及明长城
(二)介绍位置:在旅游车上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首先祝贺大家将要成为真正的“好汉”了,因为今天我们将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真正领悟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性建筑。
长城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两千多年,它贯穿中国北部,蜿蜒曲折,气势磅薄,是从太空中能用人眼能看到的两处人类奇迹之一。
大家都知道有首歌唱到:“万里长城万里长……”那么长城到底有多长呢?真有万里长吗?在中国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条万里长城吗?
中国历史上的万里长城可不止一条,其长度也不一样。
最早的长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较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上被称为“方城”或“万城”,全长近500千米。
齐国也是诸侯国中修筑长城较早的一个国家,同时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中遗址保存得最多的。
后来燕、赵、秦等国也纷纷建起长城,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这些城墙奠定了中国北方长城的基础。
但这些长城的长度都没有超过一万里,
所以不能被称为“万里长城”。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万里长城出现在秦始皇一统中国以后。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为了能够保住江山,万世相传,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秦始皇便派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北上,将各国的长城连接、加固,并加以延长,从而形成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7000千米的长城,史称秦长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到了汉朝,汉武帝一方面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讨伐匈奴,另一方面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对周围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恩威并重的策略。
不仅如此,为了“不叫胡马度阴山”,不但加固了原有的秦长城,又在原秦长城以北筑了一条外长城,使得长城的长度达到近2万里,使汉长城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继汉以后,许多朝代都修过长城,在明朝之前只有两个朝代没有修过长城,您知道是哪两个朝代吗?
历史上,唐朝和元朝没有修过长城,原因是大唐国力强盛,外交成功,外藩称臣,长城存在的区域两侧都是大唐国土,所以没有修过长城。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是以武力征服全球的强国,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谁人敢犯?再加上蒙古人就是自长城以北打进中原,又何必自筑高墙自断其路呢? 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长城的朝代是明朝,明太祖从蒙古人手中夺取政权,定都南京,为了加强边防,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犯,故在继位后便派大将徐达及四皇子朱棣,北上修筑长城,直到明王朝灭亡,200多年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其中大规模修筑就多达18次,这就是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边的虎山这一段明长城,全长7000多千米,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
今天,长城再也不是军事防御措施了,而是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二、长城的建造
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纵横起伏,都是建在山巅、山脊之上,那么修长城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又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修筑的呢?据史书记载,在秦朝,修长城的大多是囚犯、俘虏,后来连士兵,老百姓都参与了筑城。
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参与了筑城。
很多人因不堪过度的劳累、饥饿及疾病而死,但死后不但不立碑、不表彰,就连尸体也被当作建筑材料筑入长城中,故有“修万里城,筑万里人”之说。
所有筑城的材料完全凭劳动者的智慧和体力搬运上山。
筑城用的大石条是通过山体的自然斜坡,在条石下放上滚木,利用当时的“土制”滑轮拖上山来。
小型的砖石是通过“手递手”的方式一块一块自山下传到山上,石灰及粘土是用山羊和驴等驮运上山的,人们用糯米汤及石灰粉和好后,当作粘合剂将两层城砖粘牢,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牢固,真是了不起呀!
三、长城沿途风物
(一)涉及内容
关沟
京张铁路
云台
居庸关
(二)介绍位置:在汽车进入关沟后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有没有觉察到我们的两边都是山,现在正在两山之间的夹沟中行进,这条所谓的沟就是北京大名鼎鼎的“关沟”。
北京北部有军都山,西部有西山,两山在北京西北部交会形成峡谷,因古时在峡谷中建有居庸关,故名“关沟”。
“关沟”东南起自昌平区南口镇,西北到达延庆县八达岭,全长约20千米,是北上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辽代的契丹人、金代的女真人、元代的蒙古人都是从这条路打进北京而坐主天下的。
这条山沟不仅是军事要地,而且风景优美,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就是指关沟内居庸关的山水风光。
说到居庸叠翠就要说到居庸关,它是长城上一座关城的名称,位于“关沟”中,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中“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距今至少有2500多年,意思是长城的一个关塞。
当时的居庸塞属燕国管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早已存在。
前面已经提到了修筑长城
的人力主要是俘虏、罪犯等,到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候,便把这些“庸人”“迁居”到今天居庸关附近的延庆、昌平、怀来、宣化等地用来修筑长城,“居庸”也就是把一些佣工、罪犯等强制迁到某地修筑长城的意思了,但当时并未设关。
在此处设关始于汉朝,三国时称“西关”,晋朝时称“军都关”,北齐时又称“纳款关”,唐朝时称“蓟门关”或“军都关”,有时也开始出现叫“居庸关”了;到了后来的辽、金、元、明、清时期都称“居庸关”。
在居庸关修筑长城始于北魏,北齐时居庸关才与长城真正结合,成为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口。
现存的居庸关关城和长城是明初大将军徐达修筑的,明景泰年间御使王熔再次修筑。
在居庸关的关城中有一座汉白玉筑成的高台,称云台,为元代遗物。
现在由于修了八达岭高速公路,所以看不到了。
不过,看不到也没关系,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嘛”,所以,我来讲景,大家听景。
云台的门洞内刻有精美的四大天王浮雕,最著名的是内壁上有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西夏文、维吾尔文、汉文等六种文字刻写的《陀罗尼经咒》等。
那么,为什么要在此处建云台、刻经咒呢?大家都知道元朝的皇帝是蒙古人,夏天他们要从北京返回自己的老家——蒙古大草原去避暑,关沟是自北京去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当时又没有汽车、飞机,皇帝要回家看看也不是件容易事儿。
自北京到蒙古大草原一天是到不了的,而皇帝又不能在半路露天而宿,所以要在半途中为皇帝建行宫。
原来在云台之北建有大宝相永明寺,寺内便是皇帝出关前的临时住处。
又由于当时山路崎岖危险,野兽出没无常,所以又雕四大天,又刻经咒,为了保佑皇帝及过路者一路平安。
现在请各位朋友向右侧车窗外看,是不是有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就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著名的'京张铁路,主持设计并修建该路的是我国著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京张铁路自北京至张家口,全长200多公里,1905年开工,1909年竣工。
要是在平地上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创举,但这条铁路的成功修建确实是创举。
因为这条铁路由关沟的沟口到八达岭,地势不断升高,而且坡度很大,火车不可能爬坡而上,只有穿山而建,但这需要大笔的钱财。
晚清政府国库空虚,而外国人认为这不仅是钱的问题,居然讽刺地说:“能修这条铁路的中国人还没有出生呢!”当时,年轻的工程师詹天佑抱着一颗为国争光的雄心,毅然承担了这条铁路的设计及施工任务。
最后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不仅保质保量,而且节约了时间和资金。
看着修好的铁路,那些当时说风凉话儿的外国工程师们哑口无言。
清政府为了表彰詹天佑,特为他在青龙桥车站立了铜像。
四、长城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长城是一堵很长很长的墙,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呢?其实长城是由四大部分组成的防御体系,除了蜿蜓曲折的墙体外,还有关城、城台和烽火台。
我先给大家讲一讲关城。
关城一般设在险要且易守难攻之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
明长城关口有1000座以上。
它是屯兵、屯粮及守关将领居住之所。
下面再说说城台。
城台有三种,即墙台和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