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导游词>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

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

时间:2017-07-07 11:25:27 导游词 我要投稿

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

  北京十三陵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下面小编整理了有关导游词,供大家参考!

  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1】

  北京昌平县境内,有一处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闻名的十三陵。

  在周围40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

  (一)概况

  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

  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区寻找"吉壤"。

  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均不满意。

  后来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可做万年寿域,名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一个小平原。

  朱棣视察后很满意,决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黄土山为天寿山。

  永乐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乐十一年竣工,即长陵。

  明代历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陆续在此建陵。

  明制规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

  每次谒陵耗费巨大。

  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几度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兵入关。

  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威胁明朝安全。

  有人说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的祖坟风水有关。

  他们(金人)的祖坟在房山,如捣毁,清兵即灭。

  天启皇帝于天启二年(1622)派人毁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

  清兵入关后,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破坏了明陵。

  清乾隆五十年,为了拢络汉人,曾下令修缮明陵。

  民国时期,1914年左右,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破坏。

  1?陵墓区范围

  墓区原有一道40公里长的围墙。

  红色围墙自南边的大宫门起,依山而筑,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子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驻兵把守。

  现在红墙已无,但从地名上看还能了解到当年的墓区范围。

  2?陵墓中轴线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

  该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

  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十六条生龙,造型生动。

  (2)大宫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

  门分三洞,旁连40公里围墙。

  门前竖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

  门内有数千军士守护,任何人不得闯入。

  当时规定"谋毁山陵者,以谋大逆论,不分首从,俱凌迟处死"。

  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往边疆充军。

  (3)碑楼

  该楼为重檐顶四出陛、楼内??驮巨碑,即长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该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

  正面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长子仁宗朱高炽撰。

  碑阴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地记录了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

  碑东侧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九年(1804)清仁宗论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两侧有一组石雕群,24兽,12人,共18对,36个。

  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象各4匹,二卧二立。

  武臣、文臣、勋臣各4人。

  (5)棂星门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在此处有"天门"之意,门三道之间有短垣相隔。

  6根门柱形似华表,三门额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

  棂星门北有7孔汉白玉神桥一座,通往长陵陵门。

  (二)埋葬帝后简表

  陵 名埋 葬年 号庙 号在位年代年 数享 年附葬皇后长 陵朱 棣永 乐成 祖1403~14242265徐 氏献 陵朱高炽洪 熙仁 宗1425148张 氏景 陵朱瞻基宣 德宣 宗1426~14351038孙 氏裕 陵朱祁镇正统天顺英 宗1436~1464(前后)2238钱、

  周氏茂 陵朱见深成 化宪 宗1465~14872341纪、王、邵氏泰 陵朱佑樘弘 治孝 宗1488~15051836张 氏康 陵朱厚照正 德武 宗1506~15211631夏 氏永 陵朱厚?嘉 靖世 宗1522~15664560杜、陈、方氏昭 陵朱载?隆 庆穆 宗1567~1572636李、

  陈、李氏定 陵朱翊钧万 历神 宗1573~16204858王、王氏庆 陵朱常洛泰 昌光 宗16201月39郭、王、刘氏德 陵朱由校天 启熹 宗1621~1627723张 氏思 陵朱由检崇 祯思 宗1628~16441735田、周氏

  (三)长陵

  长陵是十三陵中第一陵,占地10公顷。

  墓主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1?陵园平面布局

  陵墓有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从陵门到?恩门。

  陵门内东西侧原有神厨、神库各5间。

  东南角有碑亭一座,无碑文,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

  清顺治皇帝见过陵墓后,于顺治十六年(1659),在石碑正面用汉、满两种文字镌刻其谒陵感受。

  碑阴是乾隆皇帝于1785年谒陵后镌刻的谒明陵八韵。

  第二进院落从?恩门至内红门。

  院内?恩殿宽9间,深5间,重檐庑殿顶。

  殿内60根楠木柱,当中4根柱直径都在1米以上。

  该殿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

  殿中原有大佛龛,供成祖和徐皇后。

  殿两侧原有廊庑15间,现已无存。

  第三进院落从内红门至明楼。

  院内前部是二柱牌坊,依次为石五供、明楼和宝城。

  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帜,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

  楼顶为重檐歇山式,建于方城之上,四出陛,额曰"长陵"。

  刻碑为万历三十二年重立。

  原碑刻"太宗"(朱棣原来的庙号),后来世宗嘉靖皇帝于嘉靖七年改太宗为成祖,未换石碑,只用木雕成祖之碑镶之。

  万历三十二年(1604)雷击起火,木雕被毁。

  大学士沈一贯奏请改新碑。

  明楼两侧连宝城,城内园丘即宝顶,周一百丈,下面即地宫。

  2?东西井

  长陵的陵园还辖属东西井。

  东井在德陵馒头山之南,西井在定陵西北。

  "井"内葬着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她们是皇帝的地下随侍,虽赐死但无资格入地宫。

  埋葬她们的坟(竖葬)叫"井"。

  (四)定陵

  定陵在昭陵东北大峪山(原名小峪山)下,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二位皇后。

  万历十一年(1583)朱翊钧借祭陵的机会勘察了陵区,最后决定在小峪山为己建陵,改小峪山为大峪山。

  因陵地有巨石,工程量级大,有人谏阻其不听,决定次年开工。

  朱翊钧时年才22岁。

  从万历十二年开工,至万历十八年竣工,历时6年之久。

  墓穴工程质量极佳。

  竣工后,28岁的万历皇帝,曾在自己的地宫中饮酒欢贺,然后将墓口封闭。

  朱翊钧是个残暴荒淫之君,在位48年不问朝政,纵饮欢乐,还巧立名目广纳民女,如选"九嫔"、"十俊"等。

  1?景观介绍

  (1)神功圣德碑

  该碑是无字碑,碑身为精美的青白石石雕,碑首云龙交盘,游水戏珠,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石??,下面有海水波纹。

  碑身背面有一碗口大白痕,似满月,洁白晶莹,故该碑俗称月亮碑。

  传说几百年前月亮碑能发光,还能随朔望而圆缺,后来因陵园遭火,失去了灵气。

  (2)?恩门、?恩殿遗址

  陵恩殿也叫享殿,原来建筑面阔为7间。

  清兵入关后,曾遭破坏。

  乾隆五十年整修过一次,将陵恩殿由大改小,改为五间。

  到1914年左右,又一次被烧毁,现在可以看到陵恩门、陵恩殿殿基遗址。

  (3)陈列室

  明楼前庭院两侧辟有定陵出土文物陈列室。

  南侧为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万历皇帝的出土文物(包括复制品),如谥宝、谥册、金冠、玉带、盔甲、刀剑、金银器皿、丝织品等。

  北侧为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孝端、孝靖两皇后的随葬品,其中一顶凤冠为十二龙九凤,一顶为六龙三凤。

  冠上金龙口衔宝珠、饰满朵朵翠云,中心是以宝石缀成的珠花……定陵中出土文物共有3000多件。

  (4)明楼

  这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好的建筑,因其通体皆石,斗拱梁枋全由石料雕成,再漆饰彩绘,美观大方不怕火烧。

  十三陵中,只永、定二陵明楼为石质。

  明楼内的石碑、碑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字。

  神宗是庙号。

  历史上皇帝死去之后,按照习惯要由他的子孙和臣子拟定一个比较好听的文字给予追加封号,称为"谥法"。

  朱翊钧的谥号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显"字是他谥号的简称。

  (5)宝城

  明楼两侧,连接着宝城。

  宝城是一道圆形的大墙,用城砖垒起,周长约750米,宝城的垛口,是仿照永陵的做法,全部用花斑石垒砌,清朝破坏明陵时,把这些花斑石毁掉,现在陵院中还可见到零星的花斑石。

  宝城内、土丘,即是宝顶,宝顶下面为地宫。

  (6)关于两位附葬皇后

  孝端皇后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未过百日,同年七月朱翊钧驾崩,故二人梓宫同时葬入地宫。

  孝靖王氏位份低下,因其生之子朱常洛于万历二十九年册立为太子,母以子贵,于万历三十四年晋封为皇贵妃。

  万历三十九年,王氏皇贵妃病故。

  按制,贵妃不能入地宫,故埋在天寿山东井附近的平冈地。

  万历帝死后,太子继位,本应为其母迁坟安葬,但朱常洛只做了29天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熹宗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追封孝靖为皇太后,于万历四十八年十月迁祖母坟附葬定陵地宫。

  (7)地宫(玄宫)

  发掘经过:1955年10月由吴晗、郭沫若、范文澜、邓拓、沈雁冰等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陵墓。

  批准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由29岁的赵其昌任发掘队长,郑振铎指导工作,1956年5月开始先试掘定陵。

  从定陵宝城内侧开了宽3?5米,长20米的第一条探沟。

  3个月后,发现了隧道的一端。

  这是由两道大墙夹着的露天大道,梓宫过后又用黄土回填。

  在明楼西面又开了宽10米、长30米的第二条探沟。

  1956年9月3日,当挖到7?5米深时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

  对此碑的看法意见不一,但根据石碑所指,在1957年5月于隧道尽头,发现了一堵大墙,当是金刚墙。

  墙上有凹痕,显然是门的痕迹。

  拆开缺口,顺绳下去,除地面上散落的料珠及铺地的木料外,无他物,此处肯定不是地宫。

  发掘者称其为隧道券。

  隧道券为砖顶拱券,一端有两扇大石门,九排门钉,兽首衔环,洁白光润,里面顶着"自来石"。

  工人仅用铁丝和木条,不到5分钟就巧妙地把沉睡了337年的地宫打开了。

  定陵玄宫透视图 地宫内状况:地宫是陵墓中最主要的部分,由前、中、后和左、右五个厅组成。

  总深度27米,构筑面积1195平方米。

  地宫中共装有7座汉白玉门,高3?3米,宽1?8米,重4吨,上面横置2吨重的青铜门梁,衔住门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