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下面是YJBYWS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寒假《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寒假《文化苦旅》读后感(一)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化苦旅》。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学者精准独特的视角,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壮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将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对山水的诗话?或是山水与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风景名胜之中,蕴藏的历史与内涵,涵盖的文化与深沉,在秋雨先生笔下,点点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团,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叹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对于文化的经典评论便是他沧桑后博发而出的哲思。苏东坡三十七岁便自称“老头”,他颇有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种放达。放达于山水世界,放达于文化天堂。他曾说他常伫立,于观察自然与人交际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将犀利的笔触直接伸向历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历史,针砭时弊;他敢于发表见解,针针见血,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处,这正是《文化苦旅》长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对于灵魂与精神的刻画,犹记得莫高窟里那位无知道士的愚蠢行径,犹记得长江入海口那个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骄傲与能说会道。
正是对于不被大众看到的内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对于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的反映与体现,成就了这部书的魅力与价值。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文化苦旅》,值得一读!
寒假《文化苦旅》读后感(二)
寒假闲来无事,再捧余秋雨《文化苦旅》,一则可以在炎热的酷暑里除却心境的烦躁,二来可以再次享受一下余教授丰盛的文化大餐。
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站在不同的视角、以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见解、潇洒的文字对中国文化以及相关的历史、景观、人物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读来发人深省,叹为观止。
偶读其中《西湖梦》就有别一样的感觉。余秋雨在此文中写到:“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太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他说:“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虚渺。”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与单位的同事一起去看世博展,当然也就不得不去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的西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