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受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受

时间:2016-07-21 16:04: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受

  读《平凡的世界》的感受【一】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曾经读了三遍,第一遍是一字一句的朗读的,之后的两次都是快速的翻看,唤起第一遍阅读时的记忆。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次读时大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总体来看这本书,每次感受却是一样的。而且这种感受也是我最重要的感受,是喜爱这本书的最重要的原因。

  这最重要的感受,就是对“平凡”二字的感受。我想,路遥先生在世界前面加上一个“平凡的”作定语,作为此书的题目,就足以说明重要性了。这个题目非常好,有种洗尽铅华、回首往事的味道,让我的心不再浮躁,而是静静地体会书中的故事,故事中的道理,道理中的逻辑。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片段要数在第三部第十八章中对王世才的四的记述与追祭了:

  “王世才却和这个世界永别了。不久,青草会覆盖他的坟头,这个普通的人的名字也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只是他近二十年间的劳作所创造的财富,依然在这个世界之上无形的存在着;他挖出的煤所变成的力量永远不会在活人的世界里消失。”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建造出的。伟人常常用纪念碑或纪念堂的形式来使自己流芳百世。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形的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自身。是的,生活之路长青!”

  “这就是我们对一个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够做的铭文。”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像王世才一样的死去,只是或长青、或短命、或意外而死、或自然死亡,或在煤井、或在大厦中或在家中、活在医院中。无论如何,幸运的来到这个世界中的我们,总会不幸地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平凡的世界中每一个平凡的人改变不了的宿命。幸运的伴着哭声降临,不幸的伴着哭声离去。

  来时也哭,去时也哭,这似乎以成为我们地球人的风俗习惯了。但是人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的意义,绝不是来时激动欢欣的哭音与去时悲伤痛苦的泣声。

  应当是我们在这个平凡世界中的欢声笑语;应当是我们在这个平凡世界中的铿锵有力的奋斗声;应当是我们在这个平凡世界中劳动时威武雄壮的呐喊声。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而且必须消失,会在人们的思想中淡忘掉,唯有劳动不能。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功用不会消失,只会伴随着它所产生的历量一代又一代地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虽然劳动者的名声不能远扬,但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劳动奉献却能久传,这个世界也因他们的劳动而久存。

  那些所谓希望纪念碑或者纪念堂来使自己万古流芳的伟人们,与无数付出血汗劳动却不求声誉的普通劳动者所铸就的无名纪念碑比起来,变得无比渺小、无限低微,甚至可憎可恶可恨。平凡的世界是平凡的,世界上的每个人也是平凡的,这这是最起码的认知。世界上每个人的区别在于对这个世界的劳动贡献的有大有小,收到的待遇有好有坏。之所以说世界是平凡的而不是平

  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奉献和所受待遇并不是一致的,有时候甚至是相反的。然而我们依旧得承认世界是平凡的,因为没有什人或事物是特殊的`,都相似的活在这个“平凡里。定睛凝思,方制世事扰扰不离其宗,万物皆以极为特殊,终究归于平凡。

  转念想国人对名利尤其看重,不惜挥金土、撒玉珠,以扬名,然终究归于巷湾星际、浩瀚银河。相反,如果惜用金玉,多多行善事倘或被世人所熟知,进传记、入剧本而扬名于世,载誉而归。“平凡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凡的心,不可急功近利,不能野心恶起。

  通过反复阅读,感悟这本书,我对“平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它对我思想的影响也就越来越深刻,好书真让人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多少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人或事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伟大的普通劳动者都仅仅只是用“平凡”来形容,那么其余的什么才能配上“伟大”二字呢?爱情是一种感情,一种最为纯洁无暇的感情,才能得此称谓。

  虽然普通劳动者全体是伟大的,但是组成这一“伟大”的个体都太过渺小,而且这些个体都只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做事,并非是无私奉献的,但与名利者相比,还是高尚的。

  因此,我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还不是普通劳动者,应该是爱情,圣洁的爱情,就像少平与晚霞的爱情。一个身为省报记者,一个却是挖煤工人;一个是高尚的女儿,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富裕,一个贫穷;但是这些天壤之别并没有阻断他们,位居高位者不傲慢,畏惧地位者不自卑,仅仅因为彼此爱慕,仅仅因为彼此倾心,勇敢的相拥在山巅,自豪的傲视百态人间,这是世界上最纯洁的爱情,最无私的爱恋。

  虽然众多评论者都说《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赞美劳动者,但我认为他最成功的在于它赞美的是“平凡”的劳动者伟大的爱情,看似平淡无奇,也许他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唯美浪漫、感人至深;

  也许他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轰轰烈烈、凄惨唏嘘;也许的也许,但是,他却是最伟大的,正是在于它的平淡,在于它的平凡。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凄美哀怨,更多的正是平凡、平淡。正是这平淡的爱情,让两个相爱的人相依相偎、倾心相谈。除了爱情,很难再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是两个地位悬殊却彼此相爱的人在一起了。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二】

  《平凡的世界》弥漫着苦难意识。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

  第一次接触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还是在我读平湖师范的时候。当时我有一个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午间12点半的时候有一档节目是小说连播,当时正好在播出这篇小说。

  中午12点半正好是学校要求午睡的时间,为了不打扰宿舍里的同学睡午觉,我总是偷偷地跑到外面找个阴凉的地方听小说。依然记得当年听长篇连播时的情景——在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下,坐在浓荫的正午时光里,一个少女静静倾听并憧憬着那宽广而斑斓的外部世界。在李也默有着陕北风情的声音中,怀想着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田润叶们,为他们的爱情、命运魂牵梦绕。

  时隔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有多少人能记得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的爱情?但我必须得承认,当我在书店里瞥见熟悉的书名时,第一反应就是像看到一位老朋友般走过去,翻开。

  “这个‘世界’”的时间,是1975年以后,主要是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后;“这个‘世界’”的空间,是渭河流域。“这个 ‘世界’”有三部、六卷、一百余万字,写的是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奋斗所遭受的无穷尽磨难。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

  孙少平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平凡的世界》弥漫着苦难意识。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小说告诉我们:苦难的遭遇能磨砺坚强的意志,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炼狱,方能读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说告诉我们:苦难导致人生的缺陷与失衡,进而产生追求超越与平衡的反差与张力;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

  路遥是借孙少平的嘴和手,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思考。路遥是陕北清涧县农民的儿子,生于1949年。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路遥病逝。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史诗般的笔触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黄土地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品问世即好评如潮,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重新回想这部书所囊括的时光,依然会发现从 1978-1985年以来的岁月是那么令人神往。生活在彼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未来,用感恩看待刚刚过去的梦魇……

  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黄原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出传奇般的爱情。

  近二十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年轻的一代读者如何理解与认知省委领导的女儿田晓霞与煤矿工人孙少平之间的爱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而今已然完全没有了此类爱情发生与成长的土壤。抑或说,作家连想像的欲望都不再有。

  煤矿工人与省报女记者之间有着何等的距离?即便是作家能想到,这样的情节读者与观众能否接受?在这样的问号背后,刻就的是大众对人与人关系的认同与否定。

  《平凡的世界》之后,也很少再能看到关于煤矿工人的生活境况的小说。他们在一度的笑语喧哗之后重又归入黑暗、潮湿的地下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变得那么寂寂无声。偶尔在报纸、网络媒体上看到他们,也只是与死亡名单、煤矿事故相连。想来,这个时代的煤矿工人孙少平们不会再有人关注并敬仰了。他喜欢谁娶哪一个都无关紧要。恐怕还会有人想,只有傻瓜才会把一个煤矿工人当做自己的偶像吧?

  所以,这一次在翻阅《平凡的世界》时,内心充满着平实的欢喜与复杂的情感。我必须老实承认,孙少平,这个英俊、纯朴、向上的男青年曾经赢得了年少时的我的深深热爱。我甚至因此而热爱他的生活历程——从黄土地出发、建筑工人到煤矿工人。现在,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惟以金钱的多寡为成功的惟一指标。在许多公共媒体中,他们,孙少平以及孙少安们注定缺席并命定成为弱势并沉默的群体。

  走在都市茫茫的人海里,我常常深感困惑,困惑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平凡人们的退隐,更困惑媒体、大众对金钱、权贵的追逐与渲染,对凡人生活与生命的漠视。如果活到现在,作家路遥该如何面对这时代的巨变……他的离世,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休止符,是有着现实主义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写就的休止符。

  所以,要说到《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它们在十几年来悄悄改变着我的人生观——譬如当我读到民工追讨工资的报道,当我看到农村中为自杀与家庭暴力所困扰的妇女时,会愤怒,会动容,会在飞驰的火车上情难自已——因为,他们就是我少年时代热爱的孙少平、孙少安们,也是孙兰花们。

  最近,我又在网上看到一篇林海写的小说《孤儿寡母》(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网上有评论认为它是现代版的《平凡的世界》,和看《平凡的世界》是一样,我也是满含热泪在看的。虽然我不能说它是不是真的能和《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但我觉得两部小说所蕴涵的精神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向苦难低头。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受】相关文章:

1.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受2017

2.《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4.《平凡的世界》读后有感

5.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想

6.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言

7.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

8.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