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名侦探的守则读后感

名侦探的守则读后感

时间:2016-09-21 12:57: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名侦探的守则读后感

  名侦探的守则读后感【1】

名侦探的守则读后感

  在大学的时候读了一小半的《名侦探守则》,后遂看了一集影视化的作品——水平差强人意,从演员挑选到剧本改编都一般般。

  昨天下了本带有香港路人甲评述的PDF版,开始对自己认知世界里的推理小说进行了整理,非系统非官方,仅供参考,欢迎拍砖。

  所谓推理小说,或者所谓凶杀案、杀人案。

  鄙人认为最关键的三要素莫过于凶手、杀人手法(凶器)、凶机。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各大推理大拿无非都是从这三者来回变化。

  一、凶手

  凶手,在未被侦探、警察找出来之前应该称为嫌疑人。

  说到嫌疑人则不得不提到《名侦探柯南》最标准剧情的设定——一定要有三个嫌疑人。

  两个太少太好猜,四个太多记不住,所以三个嫌疑人为最佳。

  比较正常的情况则是推理小说中有三四个看似与主角毫无关系的人物,尔后在警察的调查中均发现背后有着和死者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具备了杀人动机。

  一般而言,凶手必定是较为不引人注目的人,作者意在揭露凶手时获得读者“原来是他”的惊叹。

  共犯应该是推理小说家的禁忌,一来警方的调查难以排除共犯的可能性,也难以证明。

  除非是诡计本身就预先告之有共犯,比如东野圭吾《布鲁特斯的心脏》中接力杀人的诡计。

  有共犯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利用不在场证明作为嫌疑人的辩白,此归入杀人手法类,且按下不表。

  倘若共犯是所有的出场人物,如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则在首次出现时会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感,从而奉为经典。

  之后的模仿之作便陷入了不是坑读者让读者骂娘,就是毫无新意昏昏欲睡。

  此外,警察和侦探也极少成为凶手,一来是因为读者早已习惯先入为主地将警察、侦探排除在嫌疑人外,二来是不免产生读者合上书本后破口大骂的被耍之感。

  倘若使用须得作者有着姣好的叙述技巧,小说中称为第一人称凶手。

  二、杀人手法(凶器)

  杀人手法也就是所谓的诡计,可谓是本格推理的重中之重。

  推理小说发展了几百年,所谓的诡计几乎使用殆尽,很难再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杀人手法鄙人粗略分成以下几类:

  不可能犯罪。

  不可能犯罪,指的是类似密室杀人,暴风雨山庄杀人,不在场证明杀人,以及各种工程力学杀人。

  密室杀人可谓是骗术之王,至今为止仍有许多读者为止痴迷,实乃本格的精髓经典。

  密室杀人指的是要么凶手杀人后无法逃逸(包括没有逃逸痕迹,类似雪地脚印),或者逃逸后无法完成密室;而暴风雨山庄杀人则是广义上的密室杀人,由于天灾(暴风雪、暴风雨、泥石流等)造成与外界隔离的世界,电话线毫无悬念地被切断,救援修复工作果断地在24小时候方能修好——当然此举也是为了隔离外来人杀人的可能性,同时加快节奏的发展和观众的参与度。

  无人生还模式、童谣杀人模式勉强归入其中。

  而不在场证明杀人,则是推理小说迷另外的一个喜好。

  汽车、火车、地铁、飞机,在两三个地方来回实施犯罪,用意向不到的快捷方法缩短旅程,以达到无法在该时段完成杀人的景象。

  当然,对于在天朝不晚点不能活的各个交通工具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浩大的工程来完成杀人手法确实是华丽无比,会移动的房子等等都是天马行空地无以复加,远离现实世界。

  但同时也是令本格推理迷们为之疯狂的公平诡计。

  死亡信息

  死亡信息,装逼的说法叫做dying message。

  也就是死之前突然爆发能量,穷尽毕生的智慧,想出一个谜语指向凶手,并毫无压力地用血迹完成。

  此类小说最难在跨国读者中产生共鸣,中国人不了解日本的片假名,也不甚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的双关意,其中的趣味便所剩无几了。

  纵然实际中死亡信息极难出现,但凶杀案+谜语实在是让读者欲罢不能。

  消失的凶器

  虽然现实生活中找到凶器与否经常和是否破案关系不大,但凶手所用何种凶器杀人也能让读者翻阅起来津津有味。

  通常消失的凶器要么是凭借物理化学等效果消失,譬如干冰刀、盐子弹等,要么是被凶手隐藏在日常的物品中,也就是说凶手行凶时是随手抄起手边的物品进行杀人。

  当然在鉴证技术发达的当代,简单的鲁米诺现象反应即可大白于天下。

  隐藏身份

  隐藏身份,无非是消失,变成无头(面)尸、双胞胎兄弟、尸体消失或难以辨认(烧焦等)。

  一旦尸体的身份不能被确定,有经验的读者定会立即怀疑。

  凶手和消失嫌疑人的身份时常也就会发生对掉。

  抑或就是叙述性的诡计,诡计通常的最后时刻方能揭晓,介绍、书评、推荐中均不可提及。

  此法极度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搞不好就会被扣上戏耍读者的帽子。

  三、凶机

  凶机,我的解释就是杀人动机。

  鉴于几百年来诡计发展的江河日下,杀人动机,也就是为什么去杀人,杀人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作为新本格推理或者社会派推理开始崭露头角。

  不同于柯南最后犯人双膝跪,在悲桑的萨克斯声中声泪俱下地痛诉被害者的种种惨无人道的行为。

  社会派描述的是整体的宏观的,带有社会观察抑或人性思考的杀人动机,能引起到底该不该杀人,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办等等讨论。

  东野圭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凶机的阐述使得小说更具备影视化的养分,劳累了一天的上班族没有心思去纠结到底怎么杀人的,到底谁是凶手。

  反而是犯人、嫌疑犯、被害者之间的情感纠结、心路历程更能吸引观众的兴趣。

  名侦探的守则读后感【2】

  《名侦探的守则》是侦探推理片的'大吐槽。

  守则1:警察的推理永远不正确,以衬托侦探的聪明。

  右京就是警察,偏偏就是这么聪明。

  其实看《古佃任三郎》就有点意见,把警察当下手太过了,N年刑侦专业比不过一个侦探,太欺负警察了吧。

  谁都不傻。

  守则2:知道犯人也不能马上说出来,必须等故事快结束再说。

  这集对应的是金田一的歌谣杀人《恶魔的手球歌》,东野写这书就是恶搞金田一系列,为了作品大卖,就写点恐怖的东西,非得人都死差不多了才公布谜底。

  但是相棒就不一样,右京会在犯人实施犯罪前阻止,龟山骂醒犯人,使其从杀人恶魔回归到人。

  相棒的有些剧就是直接阻止了犯罪,没人失去生命;还有的是在犯人实施第二次犯罪时阻止,减少受害人。

  在这里必须得说,龟山的存在很重要。

  看推理剧以来,就是好奇心重,想知道人是怎么的死法。

  但是看了相棒就不一样了,龟山很珍视生命,有人被害心里就不忍、难过,还会怒斥犯人。

  刚开始看相棒,觉得龟山演得好过啊,不过死个跟你没关系的人而已。

  相棒的每次检视尸体都拍到双手合十,对生命的敬畏。

  但是看时间长了,就改变了,自己之前看推理剧只因好奇心而无视生命(虽然不是真实的)那种冷漠心理是不对的。

  相棒整个系列都有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啊,哪怕只是个小细节。

  另外 名侦探里的一句台词

  “有的作家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时,名字从精巧的改成通俗易懂的,内容也从沉重的社会问题替换了纠葛的恋爱剧。

  被利欲熏心了吧。

  《名侦探守则》第八集第40分钟。

  比较起来,相棒就可贵多了,反映好多社会问题养老金、自卫队、美军基地等等。

  总之更珍惜相棒了。

【名侦探的守则读后感】相关文章:

1.名侦探柯南观后感

2.员工守则读后感

3.大侦探小卡莱读后感

4.员工守则读后感范文

5.小侦探中的大科学读后感

6.德胜员工守则读后感

7.中学生守则读后感

8.中学生守则2018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