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兰亭集序》读后感

《兰亭集序》读后感

时间:2017-02-28 19:52: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读后感

  《兰亭集序》字的灵气不止表现在书道形态上,文风同样灿若云霞,这明媚入水的佳作仿佛如用以流觞的溪流一样汩汩而出,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兰亭集序》读后感:

《兰亭集序》读后感

  《兰亭集序》读后感【1】

  初读《兰亭集序》于初中课本,彼时词意尚且不熟,读之朗朗上口逐将古文熟记于心。

  最近热衷于小楷书法,独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体式"飘若浮云,娇若惊龙",赏心悦目之时,逐笔临摹王家任先生的小楷作品《兰亭集序》,其一撇一捺,笔法精湛,亦不乏揖让趣味,临摹更是饶有意趣。

  透过笔墨丹青,无不被其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清丽淡雅的意境所折服,无论是"天下第一行书"还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都在美的历史里已经不朽。

  阳春三月,微风和煦,一群文人们在盈盈笑意中走向了春天,亲近自然。

  原本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惜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代,则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而众贤才汇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便是他们理想中的"桃花源".于是乎他们陶醉于清风美酒意,古韵渺渺中,饮酒赋诗,感悟人生。

  永和九年的暮春,万事万物萌发勃勃生机。

  他们在宜人风光中举行修禊仪式。

  喝酒写诗,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自然的景物给他人一种超世脱俗的感觉。

  恰逢天朗无云,惠风和畅,好山好水之中,风景秀丽,仰首宇宙是如此浩大,俯视大地万物这般繁多。

  众人诗兴大发,争相吟诗作对,年轻潇洒的王羲之在这群文人墨客中显得格外出众,在众人的推荐之下,已有几分醉意的王羲之,拿起笔挥墨洒毫,挥洒而就,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便跃然纸上。

  山水竹林、天朗气清、暖阳微风,给人呈现出一个极美的"世外桃源"的情景。

  仿佛置身仙境之中,多么令人神往。

  此情此景,无不令人心生感慨,诗人心灵深处的伤感随即而来,乱世之中对生死的思考一时将兴高采烈、吟诗作赋酣畅淋漓的王羲之笼罩,随即感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的确,人生的快乐是极其有限的,到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很乏味。

  而时光飞逝,过往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应该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在岁月的长河里,人生的确如此白驹过隙,岁月的年轮终将驶向终点。

  然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喜好不同,命运不同,结局更不同,最终还是化为尘土,草木同朽。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王羲之对生活的眷恋与热爱。

  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生活在战乱年代,越是战火纷飞,就越对生死与美好的事物心怀向往、渴望之极。

  他想赋予人生意义,给生命一个说法,然而人生的意义何在?

  果真有意义否?若有,意义安在哉?

  有些人活着,却如同蝇营狗苟,无法享受生命的价值,只当人生是一场徒劳。

  泰戈尔说:生命如同渡过一重大海,向着彼岸各奔前程。

  只有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才会有所感悟。

  而今,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亦如此幸福美好。

  此时,我们年轻,无惧于未来,青春年少的我们,沐浴在青春的光芒中,应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美景",方可不在晚年而唉声叹气、后悔莫及。

  享受着这样的时刻,品尝拼搏的滋味,不再彷徨着,迷茫不前。

  向着梦想的远方去追逐,在青春谱写自己的"兰亭"美景。

  作者简介:王小奇,笔名星宇,甘肃平凉人,现就读于天水师范学院。

  瀚海潮文学社成员,热爱读书,喜欢用文字去抒写世间的真情,去感受文字给予的温暖,喜欢散文、诗歌,钟情书法。

  散文作品有《那一缕阳光》,诗歌作品《等待》。

  书法作品在中文学院书法大赛中获奖。

  唯愿墨香能沁入心脾,愿文字能陶冶情操!

  《兰亭集序》读后感【2】

  旧历三月三日,重览《兰亭集序》,犹如吹皱春池,涟漪四起,全文凡324字,反复赏读,果如羲之先生所言,每每有感于斯文。

  今年上巳,亦如千年之前,惠风和畅,天朗气清。

  此时正值暮春之初,书圣先生肯定又会兴致勃勃地邀上朋友们进入山林,流觞曲水,挥毫筑笔,吟诗结对了。

  可如今,他已长眠于深爱的自然山林之中,再唤不起,"死生亦大矣",作为物质的肉身,最终总不能与自然规律抗拒,这也是先生兴感之由吧。

  只是,先生作为书圣的精神,却跨越古今,令后人感怀。

  后人大概只知道王羲之先生是一位书法家,著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其他恐不甚了解,总是这样,从此时追溯遥远的彼时,世事沧桑,年华总会砍去许多无关紧要的枝蔓,留下最经典的部分,这往往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且看《兰亭集序》字字句句,真是一座袖珍的书艺殿堂,尺幅之中,蕴藏无尽美好。

  唐太宗曾叹"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赞"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后人唱着"兰亭临帖,行笔如行云流水".

  《兰亭集序》书法的美表现在每一个细部,无论横,竖,点,撇,勾,折,捺,极尽用笔使风之妙,每一个字都有着鲜活的生命,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仪态万千,众象毕现,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序中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风韵,气脉贯通,像一条华美的丝绦,将一颗颗珠玑串联,变成了一件叹为观止的艺术品,闪耀在历史的篇章里。

  可惜《兰亭集序》真迹已不知所踪,最盛传的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对《兰亭集序》恋恋不舍,将真迹随其共葬昭陵,永远与之相伴。

  南宋大诗人陆游作诗感叹:"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后世各名家虽争相竭力模仿,却未能得其全。

  宋代姜燮酷爱《兰亭集序》,日日研读,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兰亭集序》艺术奥妙的深邃。

  《兰亭集序》是中华书法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杰作,树立了新的审美典范,解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兰亭集序》字的灵气不止表现在书道形态上,文风同样灿若云霞,这明媚入水的佳作仿佛如用以流觞的溪流一样汩汩而出。

  开篇先交代修禊盛事,接着不胜感慨地将目光放在自然山水上。

  青峦叠翠,秀峰怀抱,境界清幽,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碧绿苍翠,极力营造出一种鲜盈,雅致的清淡格调。

  一汪碧蓝,几许澄澈,给人恰逢其时的美感,这样的山水,正可以涵养淡泊,宁静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清淡正是先生人格性情的体现。

  他对山水一往情深,"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山林之美,为他的精神赋予强烈的生命活力。

  晋人之美,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评,有着"人格的唯美主义".仪表上,此时的士人们服食五十散成风,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以为时尚。

  精神上,随着故土的南迁,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心灵煎熬之后,他们转向了一直与自己相通相感的自然,青山绿水成了他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最后的家园,大抵从汉末以来,士人们从关心政治,砥砺名教和积极入仕的`思想,转变为不问政治,逃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同时,以老,庄,易为内容的玄学思想开始兴盛。

  东晋的士人不比百年前竹林七贤们的刚烈怪诞恣意,他们的方式更为柔和许多,在山水间悠哉游哉,返回自己的心灵,将自己的内心, 性情变得非常纯粹,毫无功利色彩,尽情发挥着艺术情怀,造就了精神异常丰富的时代。

  王羲之先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构造着自己的精神山水家园。

  然"晋人虽超,未能忘情",羲之先生虽欣赏着这江南温润明秀的山水,但到底意难平。

  当世,王,谢,庾,桓是东晋四大望族,他又是大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不可避免地参与了许多政治事件。

  "触景兴怀,俯仰之间若有余痛",羲之先生做不到彻底的旷达,对寄情山水的人生还是"惘惘不甘,忽忽若失".在《兰亭诗》中,"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强烈的表达了他的志向。

  他虽在老庄的高逸旷达中得到一些解脱,但他否定"一死生,齐彭殇"的空洞虚无的遁世思想,而且饱含着复杂的入世心态,存着希望和壮志难酬的情结。

  关于这一点,韩愈说得更透彻具体"一死生,解外胶。

  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

  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王羲之先生与韩愈同是受儒释道所影响的文人,同在官场与山水中有着漫漫的浮沉。

  山水是文人们永恒的生命绿色,人与山川的相感,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觉醒得相当早的生命意识。

  孔圣人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又有乐山乐水之论;羲之先生稍后的陶渊明大声地发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呐喊;东坡居士与友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怡然自得……如若,史事变更,羲之先生未搬离山东,不受江南的熏染,恐他笔下流动的风采非今日所见的苍翠清淡了。

  山水给文人们以别样的因缘灵感,外在表现行于纸上。

  文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

  此时,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一旦对自然抱有了无限深情,哲人心灵与自然山川便仿佛相通了,渺渺于怀,念念不忘,一往而情深。

  我们到底是自然的孩子,自然以其无限的包容力感召着我们。

  现临文嗟悼,喻之于怀。

  虽世殊事异,总令人感怀。

  写下《兰亭集序》后三年,王羲之称病去官,并在父母墓前发誓终不再入仕,与东土人士营山水弋钓之乐,并慷慨地说:"我卒当以乐死",彻底走入了山林,进入了自然的怀抱。

  千年一瞬,时光流逝,现如今高楼林立,世事变迁,柔顺的羊毫早被硬笔和赋予变化的键盘替代,流觞曲水这样的雅事再不复见。

  墨香难觅,书道罕至。

  尽管深知每个时代有总有每个时代的趣好,但每看到风起云动,花谢花飞,总有与历史交汇之感,难免发古之幽情,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学,探求内心的追求总不该被淡漠。

  太匆匆,令人怅惘和惋惜。

  行行重重行行,对生命自然的深情将一直被后世追寻。

【《兰亭集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读后感

2.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3.《童年》读后感-读后感

4.红岩读后感-读后感

5.《活着》读后感-读后感

6.雷雨读后感-读后感

7.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

8.论语读后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