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17-03-22 16:20: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为林语堂先生所著,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

  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

  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

  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

  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

  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

  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

  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

  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

  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

  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

  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

  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

  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

  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

  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地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整个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

  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

  ……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全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东坡的喜爱和崇敬,但对王安石的贬低或许过分了点,王安石的人品和才华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书中对王安石变法贬到一无是处,这个还是需要论证的。

  总之,这本出自语言大师之手的传记的确不同于其他传记作品,除倾注了作者太多情感,文字平实刘畅,真切自然,读来欲罢不能!

  感觉稍微遗憾的是若能把东坡的经典作品柔和到他的不同经历中就更好了,当然其中也引用了很多,但多是不为人所熟知的。

  这只能怪自己见识少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2】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

  阅读本身是快乐的。

  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

  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

  ——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

  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

  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

  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

  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

  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

  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读后感【3】

  林语堂喜欢苏轼,我们也喜欢,为什么呢?通过他的词,不难发现苏轼是一位至情至性的诗人,他的创作离不开亲人、朋友、酒、自然,充沛的情感通过遒劲的笔力给人巨大的冲击,对自然的描摹清新、淳朴,对情感的表达自然、达观、热烈,就像是我们身边的好友、兄长一起畅谈畅饮,因为他们心胸宽广、行事光明磊落,言谈举止总会给人积极、快乐的感受。

  林语堂把杰作具备的这种特质称为发乎肺腑的“真纯”,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总体来说,文章的行止如四个字“行云流水”,把修辞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

  大体上,我认为,如果文章要从情感立意和逻辑修辞两方面考量,情感立意总是魂魄,逻辑修辞固然重要也只是骨骼,只有骨骼无魂魄,那样文章也只剩下皮囊。

  ​行文与为人处事一样,苏东坡文章受人喜爱,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坦诚相见的人,按现下的流行语来说,一点也不作,一点没有圆滑事故,文章必直抒胸臆,谏言立场必不改,待人民必定古道热肠。

  这就说到了苏轼的其人其事。

  二、其人其事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林语堂说,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苏东坡的诗词广为人知,他的从政履历和治世才能却不那么有名,读完传记,其人其事有三处印象深刻:

  第一,身处漩涡仍然光明磊落。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合,导致他在宦海沉浮。

  通过这本传记,不仅了解到苏东坡的生平故事,也知道了更多的王安石身世履历,除了他广为人知的《梅花》一诗。

  王安石面貌丑陋、不修边幅而且排斥打击异己,广为病诟。

  以司马光,对就是那个司马光砸缸的司马光,宋神宗时代的宰相,以他为首,包括苏轼等人为“保守派”,而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派”依仗年轻的皇帝发动变革,两派围绕对新政的不同意见,政治见解针锋相对,两派的争斗绵延好几任政权。

  在林语堂的这本书里,对王安石及其政治观点进行批驳,对神宗表示同情,对苏轼大加赞赏。

  苏轼温和而坚定,王则阴翳犀利,苏干练,王则锐意创新,是足可匹敌的对手,虽然行事古怪,为人孤僻,但仍然专注改革、生活简朴、寡心清欲。

  因此,我们能称其为“敌人”的对象,也是对其充满敬意的。

  有一次,苏轼身陷囹圄,皇帝派身边的太监去监狱里刺探他的状态,苏轼仍然安然入眠,皇帝知道后说,他果然问心无愧!人品性格可见一斑,皇帝对他的喜爱和信任也是真真切切的。

  据说,每当神宗吃饭放下筷子不动声色时,一定是在看苏轼的文章,文可入心,此生足矣。

  ​ 第二,官至宰相始终淡泊功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苏东坡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太后摄政时拔擢他得势。

  “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个职位永远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

  苏东坡这是已经接近顶点。

  他在位时拟了八百道圣旨,现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

  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

  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这类文字苏东坡写来轻而易举。

  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姓洪,接他的职位。

  他对自己的文才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苏东坡既过了世俗意义的荣华富贵生活,也可以穿着短裤乡下务农,事实上,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

  高职显位的荣耀,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才值得羡慕。

  一般的道理是,人在不需要一个职位时,人家才找他去担任,人要求取某职位时,那个职位往往不需要他。

  一旦官瘾过足之后,做高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

  苏东坡在论“乐于苦”的一篇短文里,即表示此种看法:“乐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时心耳。

  及苦乐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

  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趁梦,此四者犹有仿佛也。

  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对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乐处。

  当以至理语君,今则不可。”我很欣赏“知乐忘苦”这种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认为它也是磨练意志,通达乐观的定见,知其乐,方能投入专注,爱之信之用之乐之,忘其苦,方能达观消虑,忘之淡之笃定之汲取之。

  人生诡异,苦乐参半,知乐忘苦,才不辜负。

  第三,历经宦海沉浮始终乐观达观。

  苏东坡无论境遇如何都能够乐观达观,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讲,敢于自黑,乐于自嘲。

  苏东坡在他的政论文字里,时常申论“慎思”与“公正”二义为贤臣之所必备。

  但是慎思与公正实在为党人之所憎恶。

  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

  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中何所有。

  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

  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

  最后,苏东坡天才横溢、神完气足,在中国艺术上,尤其是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他能独创一派,最重要的消遣是他的“戏墨”之作,因为他的创造性的艺术冲动非此不足以得到自由发挥而给中国艺术留下不朽的影响。

  他不仅创作墨竹,也创造了中国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风格的中国画,重点在于气韵的生动与艺术家坚强的主观性。

  《苏东坡传》以苏轼的成长为脉络,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

  略读之后,未必得其精髓,对其生平、成就及品行的理解也未必正确,仅仅启发思考,引发共鸣而已。

  ​写此读后感,不足之处有三:一是《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这本书由张振玉翻译成中文,精华未必尽处保留,而且对于历史称谓,年代考证未必准确,加上我的历史中文功底都差,所以错误难免,以后有机会去读英文原著,再仔细考证篇中内容,也不辜负这份喜爱。

  二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感慨。

  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字没有变,朗朗上口的中国文章有传承,古代的人文精神生生不息,文字、文章、书法、绘画,还有苏东坡的墨竹,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琢磨,由于个人学养所限,无法阐述精到之处。

  三是,这篇读后感等的时间有点长,读书都是用极其碎片化的时间,积累起来很可观,但比较没有保证,容易被各种突发因素打扰,由于时间的隔断,导致思考没有连续性,尤其是当时读到精彩处产生的感慨和感动没及时记录下来,再拼凑起来难度很大,但是依然想要兑现这个小小承诺,竟然有机会能够成文,自然要感谢、感恩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2.林语堂苏东坡传书评

3.《苏东坡传》读后感

4.苏东坡传读后感

5.《苏东坡传》读后感

6.《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

7.苏东坡传每章读后感

8.《苏东坡传》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