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时间:2017-04-17 20:14: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朝花夕拾读后感2017

  朝花夕拾读后感【1】

朝花夕拾读后感2017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

  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

  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

  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

  《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

  《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

  《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

  《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

  《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

  《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

  《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

  《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

  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莱州市玉皇中学初一:林泽瑞

  《朝花夕拾》读后感【2】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

  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

  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

  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

  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

  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

  她有可爱的一面。

  “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

  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

  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

  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

  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

  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

  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

  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读后感【3】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

  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

  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

  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

  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

  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

  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伢r /> ??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

  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

  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

  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

  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

  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

  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

  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

  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

  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

  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

  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

  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

  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

  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

  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

  这是“不乖”的表现。

  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

  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

  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

  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

  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

  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

  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

  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

  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

  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2017】相关文章:

1.2017朝花夕拾读后感

2.2017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

3.《朝花夕拾》读后感

4.朝花夕拾读后感

5.朝花夕拾读后感大全

6.《朝花夕拾》的读后感

7.朝花夕拾野草读后感

8.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