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苏武传读后感 500字

苏武传读后感 500字

时间:2017-06-03 14:14: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武传读后感 500字

  阅读是是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的过程,有了这一思考过程,人物就不只是“好人”与“坏人”了,对生命的认识也会因此丰富。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苏武传500字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武传读后感 500字

  <<苏武传>>读后感【一】

  苏武牧羊的故事很早就听过.

  苏武是个官二代,靠着老子的关系,弟兄三人都做了汉武帝的马仔.不久,苏武升职,做了个类似弼马温的小官,后来,他的两个兄弟都因为失职而自杀.惟独苏武,因为出使匈奴而千古流芳.

  苏武是个和平使者,出使匈奴后,没有很好约束部下,致使部下卷入一个匈奴内部的叛乱事件里.匈奴单于平定哗变,苏武才知道己方有人与此事件有牵连,第一反应,也就是要自杀.理由是,自己是大汉使者,自己受辱,就是汉天子受辱.

  下来,苏武被一个早就做了叛徒的卫律审判,审判过程中,苏武还是自杀,终于没有死成.

  匈奴单于一看,这人有意思,你不投降,我偏要你投降,于是,和苏武耗上了.

  后来,不管威逼利诱,还是受苦受难,加上好友推心置腹的劝解,都不能使苏武动摇变节.这个时候,"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苏武身上得到完美体现,还得加一句------感情不能感动.苏武成为儒家思想理想人格的化身了.

  苏武牧羊19年,最困苦的时候,吃雪和老鼠得以活下来.出使的时候,还是壮年,回来已经须发全白.当初出使的100多人,除了死掉和投降的,只有9人归汉.19年能死多少壮丁?绝大部分应该是投降了.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这是苏武对李陵说的一席话,从中流露的无非是忠君思想,固然其气节令人赞叹,但也不能不说是愚忠.

  不能有效管理部下,一有事情就知道自杀,对皇帝的愚忠,应该削减了苏武的人格光辉.我认为,苏武不过是古今第一实在人而已,至于后来被统治阶级大肆褒扬,自然有其目的在内.

  读《苏武传》【二】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

  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

  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

  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

  他是一个痛苦的人。

  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

  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

  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

  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

  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

  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

  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

  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

  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

  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千秋苏武

  汶上一中 郭玉亮

  回望着汉室的繁华似锦,我凝眸在北海里你那拿着旄节的身影,如此单薄。

  经历了多少风霜,多少岁月,你的额上被深深刻画上皱纹,你的鬓角,不知何时已经掺杂了白发。

  而你的眸依旧是那般神采奕奕,时刻回望着你的大汉土地。

  19年的岁月,你与羊为伴,冰天雪地里,你手持旄节,站成一座流传千古的丰碑。

  现在的人们依旧仰望着你,你传照千古的神采,你挺直的腰,每一点都让人很深的敬仰。

  我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怀念,你在那里是否安好?

  一度想踏步走过你生活了19年的荒凉的土地,去感受一下你的艰辛,真真切切的去感觉你的温度。

  不知道何时你的身影已经可是梦萦,只可惜跨越了千年的时光,让我们无法越过。

  深深的刻写你的名字,在血脉里融入那些风霜雨露,看着荒芜的旷野,深深地凝思着千年之前的你。

  看到大汉寻你的足迹,我欣慰的泪流,你的大汉王朝没有抛弃你,没有不顾你的生死。

  在茫茫的北海,他们一路寻来,你终于回到了阔别19年的家。

  虽然妻子儿女已经成为别家的,可你在意的只有你的大汉天下的安康。

  青丝出使白鬓归。

  你的美好年华被无情的摧残殆尽,你的眉角还是那么坚毅,你的精神依旧那么矍铄。

  你没有被流言蜚语击败,你不在意那些讥讽你牧羊的人,你只是安守自己的本分,为天下正义、公道说话。

  你的精神让我们后人感慨良多。

  静守月光,一次一次洒满眼前的世界,清冷冷的似你的眸子,从历史的缝隙里折射出震撼心魄的感动。

  不知道对着星空的呢喃,你是否在听得见?你是否知道一个人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在夜空下,静静地怀想着属于你的'一切的一切。

  时光依旧静静地流走,你的苍颜白发已经在历史的流沙里模糊。

  伸手触摸不到你残留的温度,看着清冷的月光,我焚香凭吊,希望你可以看到那袅袅的烟缕,知道我在这里虔诚的怀念。

  山高路远,思念不断。

  记得你那苍老的面容,一生铭记你的高尚的节操,这一生,知道你的痕迹,不枉来世间走了一遭。

  合上书,任记忆在血脉里流淌,一点一点的感受你带来的那些感动,去感悟那些日子里我们应该记得的痕迹,然后怀念这一生的相遇。

  青史册中,你的名字依旧,我们依旧仰望你的存在,纪念千秋的你。

  《苏武传》读后感【三】

  第一次打开语文书的目录时,首先注意到了《苏武传》。

  “咦?!这名字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呀?”于是我打开了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怎么这么难懂呀?不知是不是一看到古文就产生的心理作用。

  我参考着辅导书才勉强弄懂。

  “这苏武也太轴了吧?这样还不投降?”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不过这样的英雄还是挺少见的”第二感觉。

  “要是他投降了,日子肯定不会好过的”第三感觉。

  “真是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啊!”第四感觉。

  随着思想的变化,我逐渐走进了课文。

  笔者对于苏武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一个赤胆忠心,抱有绝对支持的态度,他欣赏他的那一股子猛劲。

  但是笔墨间分明也流露出对李陵的怜爱。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的是李陵。

  最后,大家都回归祖国的时候,只有他没有回去,因为单于对他有恩。

  当初李陵背叛祖国的时候,也是为了他的母亲。

  与苏武比起来,李陵更多的是感性,在他的眼里,爱比忠诚更重要。

  当然,他也很爱自己的祖国,那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

  可是单于将他擒住却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这个人才用在有用的地,这对于一个大将是多么职至高无上的荣誉啊!于是这份恩情在最后的时候体现出来了。

  别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他却没有,他总是被自己束缚着,或者被某种感情束缚着。

  李陵是善终的,决定要报答一个人就一定会坚持到底。

  但他也是痛苦的,谁说他不愿意回去呢?在他泪眼婆娑与苏武诀别的时候,又有谁能体会他的心情呢?

  也许他动摇过,在回与不回之间徘徊过,但他最终选择了留下,想当年。

  李陵大将军用不满五千的兵力斩杀了匈奴一万多人,其实投降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

  人们常说李陵是个爱兵如子的将领。

  士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睡他不睡。

  他是一个极其中感情的人,对任何人都坦诚相待。

  苏武身为他最好的朋友,可他却没有同苏武回到那个一直向往的国土,心中的压抑自然不可言喻,便把所有的感情抒发在这首赠与苏武的诀别诗中: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

  李陵——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大将军。

【苏武传读后感 500字】相关文章:

1.《苏武传》读后感

2.苏武传读后感

3.苏武传读后感1000

4.苏武传读后感600字

5.苏武传读后感500字

6.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7.岳飞传读后感

8.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上一篇:苏武传读后感600字 下一篇:2666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