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时间:2017-06-13 18:07: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是傅佩荣的一本书,《国学的天空》到底讲了什么?一起来看看《国学的天空》读后感吧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之作,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

  读完本书后我一直在想,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哪一节呢,我的头脑中立刻出现孝敬父母这一章,孔子认为,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利脸色。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

  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

  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

  凡此种种,值得优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

  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

  在此,我想结合本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来谈一下我的思考。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教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

  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

  "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

  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

  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

  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

  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小时候知道孔子,好像是在批林批孔和打倒孔家店开始的。

  那个时候才刚刚记事,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

  我是在大字报和标语中知道了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作为维护封建皇权和伦理的理论基础,是大毒草,是被革命的对象。

  对孔子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封建旧制度的代言人,是一个蒙蔽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伪君子、大坏蛋。

  那个时候,我们把他叫做孔老二,对他只有蔑视和憎恶,没有尊重,没有一点点好感。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国家对传统经典教育的恢复,慢慢对孔孟之道的了解多起来,孔孟之道不再是大毒草,孔子也不再被人们鄙夷的称作孔老二。

  后来,自己买了《论语》,也就是为了看《论语》而看,好似在学习古文,在记忆其中的经典名句,对孔子学说的认识并不深刻,也不系统,也没有多少体会和感受。

  真正的对孔孟之道精髓的理解,是看了《国学的天空》这一本书。

  应该说,我们对于孔子学说的学习和教育还是确实存在很多偏见和不足。

  傅佩荣老师对于孔子学说的'演绎,深入浅出,他总结了孔子学问的三个特点。

  即学习传统、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学习传统,在孔子时代指的是学习五经六艺。

  孔子不仅学习传统的智慧结晶,也习得传统技能。

  所以他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展现为一个人才的典范了。

  现在需要学习的传统,就应该包括我国自古至今所有文化的经典之作,也应该包括其他文明的经典之作。

  学思并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仅仅知道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外来的资料和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予以统一,难免导致混乱。

  在这一点上,就要按照哲学中的“扬弃处理,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

  既要有发扬、保留和继承的“扬的过程,也要有抛弃、克服的“弃的过程。

  既要要去其糟粕,也要取其精华,要有批判,也要有继承。

  学行并重,是要注重实践,特别是道德实践、社会实践。

  好学首先要降低物质的欲望,还要在言行上磨练自己,然后在向良师请教的基础上使自己走上正途。

  我们要认真对照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在实践

  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胜任本职、服务社会的能力。

  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胜任本职、服务社会的能力,就要从自身做起,珍惜宝贵的时间,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象书中讲的

  老人粘蝉一样,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在有限的生命区间里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本领,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成就一份事业。

  成就一番事业,还应该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研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要在学习中了解过去几千年社会发展的历程,从经典学习中学习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主动把握自身走向人生正途的同时引领大家一起造福社会,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这也就是学到了儒家的入世情怀。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经典,不仅仅是读了一本书,更不是把其中的只言片语拿来运用,而是在学习中领会书中的精髓,读经典,悟人生,在

  实际工作生活中对照自己的责任,每日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反思自己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在创先争优实践中自觉地修改不足,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

  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

  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

  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

  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

  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

  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

  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

  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

  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

  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

  这就找到道家之学。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

  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相关文章:

1.国学经典读后感

2.国学论语读后感

3.拉萨的天空读后感

4.桔子的天空读后感

5.成长的天空读后感

6.关于国学经典的读后感

7.《天空之城》读后感

8.生于天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