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时间:2017-07-15 08:56: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四处玩耍的孩子们,若是有谁跑近悬崖,我就抓他回来。”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是怎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范文,欢迎阅览。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1】

  在图书馆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麦田”是最具象的一个,金黄、广袤、视觉和心理上的无限延伸。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这样的环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孩子们真的不知怎么了?教育怎么了?肆意浪费自己的青春从不后悔,但他们真的不知道:青春禁忌游戏!难道真的是本性难以改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来,我也一直在追求“守望者”的理想,看着一个个孩子眼看着跳进悬崖,一次次地伸手去拉他们,本本分分地尽好自己的职责。

  我挽救了多少将要跳进或已经跳进悬崖的孩子(尽管只是在我所教的过程中),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很多年以后,他们还有他们的家长都还在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我。

  这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现在我又遇到了一群这样的孩子,不遵守学校纪律,我行我素。

  晚上通宵达旦出入网吧、酒吧。

  头发染色,随意旷课,和书中那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孩子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我已经不能最大限度地纠正他们的.思想,现在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好“守望者”了,不能当一个罪人。

  想想我们身边,看着一个个误入歧途的迷失羔羊,我竟然无能为力,做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谁敢站出来为这些买单?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

  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

  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酒吧、卡拉OK、棋牌室开始人流如潮,网吧、游戏机房中学生不断,所谓新新人类疯狂地迷恋上了摇头丸、K粉等毒品……

  主人公的愿望: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的愿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

  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

  难道我们年轻人就该让生活变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就让书中主人公的这句话当作我读后感的结束。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2】

  “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四处玩耍的孩子们,若是有谁跑近悬崖,我就抓他回来。”我当初完全不懂霍尔顿,因为理解不了一个半大孩子那愤怒而敏感的内心。

  后来发现好多人在与成长殊死搏斗时,都是一个片面的他,我也一样。

  那时年轻的生活像一场让人躁动不安的舞会,灯光之下,肉体之间,或无所适从,或放浪不羁。

  大战之后,从未有过的富足与空虚碰撞在一起,夹缝中的青年汹涌着骄傲与无助。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为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却无法自拔。”用这句歌词去形容那时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贴切。

  霍尔顿之所以被推崇成一个类似于英雄的存在,是因为他能看透当时社会的虚伪性并能够用语言和行动对其酣畅淋漓地讽刺和批判。

  虽然他最后不免失败,整个潜逃计划也像是一场闹剧,但这短短的三天浪荡生活已让他对虚伪的认知无比深刻。

  他的成功不在于顺利逃脱束缚,而在于用自己熔炉般的形象去为众多原型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霍尔顿显然不能是一个榜样,但他却是我们自己。

  他代替我们去逃避,去批判,去大声咒骂。

  他有时无畏,有时软弱,有时也不顾一切地想要毁灭。

  他热爱,他憎恶,他偶尔也用自己的全力去适应社会。

  他做了我们想做却做不出的事情时,我们为他欢呼;他心头遇冷手足无措时,我们为他心酸。

  他被虚伪肮脏包围,但他向往守护纯洁真实。

  看似满纸荒唐言,实则一把辛酸泪。

  用不了太多深刻,就已是满怀感慨。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3】

  虽然是断断续续,也就是过几天看点,过几天看点,但我还是看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体感觉就是压抑。

  如果是英文原版,里面肯定有很多fucking,bitch之类的词出现。

  虽然因主人公几乎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导致我也看不顺眼他了、但同时,我却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某些时候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的质问,怀疑,逃避和他的言行不拍而和。

  他的彷徨与苦闷几乎可以传染,让我深陷其中;他的思想在我看来是我的思想更详尽的描述;他对世界的看法某些方面来说就是我的看法。

  我甚至怀疑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我。

  这些也就是当初穆航不让我看这本书的原因,他说我看了会对主人公的世界观展示完全赞同的态度,如果见到了主人公,我会跟他一见如故,但事实并不会如此。

  首先,他应该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他。

  所以并不存在一见如故之说。

  更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在很多地方很相似(这我不得不承认),但对他来说,他看不惯的他不会去接受。

  而对于我,我可以。

  我可以接受他人假模假式的邀请参加个什么活动;可以接受我不是很喜欢的人在我耳边絮絮叨叨;可以接受某个势利的大叔用他虚伪的语调陈述他认为的事实。

  这种接受,它不仅是证明我可以读这本书,我并不是霍尔顿(主人公名字)的证据,更是一种自我思考,一种对人生的认识。

  我可以随时想到那些他看不惯的现象,让自己接受它,让自己不再做霍尔顿这种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人。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个收获。

  除了这点,还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

  一就是主人公的麦田。

  他老是想象有一块麦田,有很大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个几万个。

  附近没有一个大人(除了他自己),他就站在悬崖边在哪儿守望,要是有孩子往悬崖边奔来他就把他们捉住。

  他整天就干这个事,只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就是安多里尼先生给他的纸条。

  上面写着:“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三是霍尔顿准备一路搭人家的车到西部去(用他的话说就是离开家,不再到那混账的学校上课)时,他妹妹提箱子出现的那一幕。

  他要向他的妹妹告别,她妹妹很小老粘着他很喜欢和他在一起。

  后来在约定告别的地方见着他妹妹的时候,她手里拿着箱子说要和他一起走,说只要霍尔顿答应她让她和他一起走,绝不麻烦他,只是跟他走。

  “麦田”让我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和发泄,那里我,不只是霍尔顿,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

  安多里尼的字条让我知道自己该怎样活,弄清自己往哪儿走,不要为了某种微不足道的事业死去。

  他妹妹的提箱子出现还是给了我压抑的心情很大的感动,后来他的留下来至少说明他还有羁绊,还有亲情。

  不,应该是我们。

  我不知道是由于这本书是翻译过来的导致语序有些混乱,还是由于没有一次性读完它,我读着心情很压抑,虽然偶尔也有好笑之处。

  但总体来说对我的启发很大。

  这就是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后的感想,趁着心血来潮将它记下来。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相关文章:

1.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1000字

2.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段落

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4.《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5.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6.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00

7.有关《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8.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