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稿件>发言稿>清华大学开学演讲

清华大学开学演讲

时间:2016-12-26 18:21:48 发言稿 我要投稿

清华大学开学演讲

  今天范文网要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清华大学开学演讲,欢迎的阅读本篇文章!

清华大学开学演讲

  清华大学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格非演讲(1)

  欢迎各位来到清华大学。

  很早就已接到学校的通知,要在今天的迎新会上发言,但想来想去,确实不知道在这个场合应该跟大家讲些什么。

  不瞒大家说,我儿 子和大家一样,今年也参加了高考。

  尽管他也把考取清华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竭尽全力,还是没能如愿。

  所以说,至少在我儿子的眼中,在座的各位毫无 疑问都是成功人士。

  在这里,请大家接受我的诚挚的祝贺。

  既然如此,我想,在今天这个场合,我也许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成功的一些看法,或者说,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今正在成为我们主导价值目标的成功理念。

  我们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首先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也许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在中学阶段,这个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不用说,那就 是高考。

  不光是我们自己,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氛围都在日复一日地强化着这个目标,我们几乎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

  关于这一点, 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深切的体会。

  可是在进入大学以后,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特别清晰、具体的目标,转瞬之间已变得暧昧不明。

  即便我们仍然把追求成功作 为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比高考这杆标尺复杂得多,也诡异得多--比方说,有些人仅仅因为与生俱来的高颜值,就轻易地取得了所谓的“成功”。

  今天,我们需 要自己来发现、设计和决定自己的未来,并为此承担责任,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课题。

  本来,对于“什么是成功”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但毋庸讳言,由于整个社会日益功利化的趋势,我们对于成功这样一个理念的理 解,已经极大地狭窄化、乃至于庸俗化了。

  似乎所有的目标都可以用金钱、豪宅、知名度、媒体的曝光率来衡量,如果我们不幸没有这些炫目的饰物来装点我们的人 生,那我们仅仅是活着,但并不“存在”。

  可以说,这样一种极其狭隘和庸俗的成功理念,给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毁灭 性的扭曲和破坏。

  它还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存在感而活着。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追求幸福。

  可是,伴随着我们对成功理解的狭窄化和僵硬化,我们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幸福的能力也出现了严 重的退化。

  有一位成功企业家曾经告诉我,在他们老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格言: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苦恼都是邻居造成的。

  我们奋斗了一辈子,似乎就是为了把房子 建得比邻居漂亮一些,似乎就是为了在邻居的眼中造成这样一个虚幻的投影:我是幸福的。

  在许许多多的有关“幸福”的定义中,我认为瑞典作家拉格洛芙的说法最 为精妙。

  她说,幸福就是对责任的自觉承担。

  比如说,一位母亲尽管经受了分娩的巨大痛苦,尽管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了无数的辛劳,我们都会一致同意:做一 个母亲是幸福的。

  因为她自觉地承担了这个责任。

  所以,在诸位刚刚跨入大学校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之际,我希望各位不要忘记拉格洛芙的忠告。

  从某种意义 上说,自觉地承担责任,是我们获得幸福的重要前提。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学者曾经跟我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去了美国之后,学业大多十分优秀。

  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进入最优秀的前20%,却很难进入最 顶尖的前5%行列。

  这是为什么呢?这位学者的答案是:中国的学生虽然聪明,也很用功,但缺乏想象力,缺乏深厚的人文素养。

  我想,他的话或许有些道理。

  在我 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还涉及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定位。

  如果我们把世俗的、功利化的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比如进入欧美名 校、有一份稳定而待遇优厚的工作等等,我们奋斗的动力就会随之失去。

  我们知道,从事一流的科学和学术研究,有时需要忍受长年累月、默默无闻的奉献与孤独。

  为了追求和坚持真理,有时不仅得不到世俗的成功,还要承担各种风险和牺牲。

  胡适先生曾说,做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要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避风 险。

  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超越于一般功利心之上的真正动力,我们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也很难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学术研究。

  当然,我个人并不反对成功--如果清华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我作为教师,会在第一时间向你们表示祝贺、并为你们感到骄 傲。

  我今天的发言,只是希望大家对现在社会上流行并成为重要意识形态的“成功观念”进行认真的反思,希望大家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时候,严肃地思考一下 这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立身之基?什么是我们的人生价值所系?什么是我们的为人之本?

  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我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如果需要我给大家提出一些建议,我愿意用下面这段话与大家共勉:

  做一个诚实而有趣味的人,

  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社会关怀的人,

  做一个热爱自己的志业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

  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开学典礼演讲(2)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叔叔阿姨们,学弟学妹们:

  大家早上好!

  多年以后,当听到清华二字的时候,你会想起这个故事开始的上午。

  从综体启程,在座的每一个位六字班新生都将会和你们身边的三千多名小伙伴一起,成为这里的新主人,续写清华园的故事。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和四年前跟我一起坐在这里的小伙伴们一样,有太多的苦与乐、泪与笑、徘徊与坚守、问题与答案想要和你们分享。

  它们不仅仅关乎如何过好你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四年时光,更是关乎如何担当起清华园新主人这一重任。

  我们有太多要做的事情想要告诉你们。

  但是随着你对这里了解逐渐加深,你会发现,园子里精彩的活法有一千种,值得做的事情有一万件,穷尽我所知,一上午也讲不完。

  想而又想,我只好退而在这短短的五分钟中告诉你们,这四年,在这个园子里不要做什么。

  答案很简单,就是:“不要害怕”。

  在清华,你不应该害怕尝试和探索。

  我们身处一个怎样的校园?学分绩改革后,你们可以申请一门课程记为通过,鼓励大家选一些平时不敢选择的课程,而不用担心影响成绩。

  培养方案是量身定制的,学生的发展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自由和选择贯穿了我们的本科教育:聪明如你,这个园子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等待着你勇敢的去迈出第一步。

  体验新鲜事物,追随自己兴趣,方能不辜负我们的青春。

  在清华,你不应该害怕成为主人。

  学校在经历着变革,这个园子也期待你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

  在这里,有人自己成立了社团,每周对园子里的植物进行花事播报,让我们认识身边花,欣赏身边物;有人投身于校园权益建设,发问卷测数据,像做学问一样的做工作,我们所见的灯光球场、宿舍WiFi、食堂牛奶都间接的得益于这些他们背后的努力;有人想要为这个园子带来不一样的声音,以清华学生的名义邀请名师,也许发出去的消息石沉大海十次、二十次才会有回应一次,但他们从不会因此气馁,正因为有他们,才有傅高义、周国平、梅葆玖等大家做客清华的讲坛,才有一年从不间断的精彩讲座。

  这个校园需要更多改变,更需要一些敢作敢为的理想主义者,不要害怕接过接力棒,期待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清华的主人。

  在清华,你不应该害怕承担。

  这是一个自拍和自拍杆的时代。

  但在清华,也期待你能够把目光更多的放在窗外的人和事上。

  每年暑假,清华学生都会奔赴祖国各地进行社会实践,了解民生民情,用自己所学所思服务社会。

  电机系的梦之网支队,在缺电贫困地区搭建新能源微电网,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给一所所乡村小学点亮灯照亮路;生命学院白衣乡路支队,向基层卫生室赠送药箱,向村民普及卫生知识,为乡村带去现代医疗的关怀;机械力量支队探索制造发展前沿,为行业未来建言献策,为中国制造贡献清华智慧;厚德载物是清华的传统,回报社会亦是我们的责任,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清华学子的担当。

  最后,在清华,你不应该害怕过简单的生活。

  会有一些朋友问我,你在学校又要学习又要做社会工作,一定每天都过得精彩且充实吧?充实是真的,但更多的时候,我的工作并不在如现在一样光鲜,相反,我会是演出散场后捡垃圾的那一个,我会是在讲座前门口维持秩序的那一个,我会是在大家散会后默默打开电脑写备忘的那一个。

  尽管都是一些平凡的琐事,我并不觉得它们比起其他事情缺少价值。

  在清华,踏踏实实的做完手里的每一件事情,才是生活的常态,在这个园子越久,你越能理解摒弃浮躁,简单生活的意义。

  这个世界有太多欲望太多诱惑,所以更需要你去坚守自己的本心。

  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要常去湖边思考和检视自己。

  最后想要提醒大家,不要害怕生活的单调和平静,享受精彩的同时,亦不要忘记学习是本业,少熬夜,多读书,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我想,大学最美好的一点就是,在这里你可以什么都不用怕,可能唯一要怕的就是不去尝试、不去寻找、不敢改变,不去探索这一切一切的可能,试图去过规规矩矩的人生。

  倘真如此,我怕我们会辜负了水木清华的滋养。

  这所钟灵毓秀的校园在今天赠你一张曲谱,愿你们每个人在毕业时都能报以最动听的歌声。

  谢谢大家!

  施一公清华大学开学演讲(3)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研究生分享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今天我采用的标题是我5年之前在和2010年入学的研究生分享体验时用的标题--“少年壮志不言愁”。

  这是一首电视剧的主题曲,也是我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曲。

  我想讲的第一部分是我的成长之路。

  以前我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会讲得特别长,而今天这部分只有一张幻灯片。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发展该怎么办?其实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

  这种迷茫一直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

  当时的迷茫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学选择专业。

  我不像在座的一些人,大学入学时就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想学经管、建筑、生命、化学、工程,等等。

  我当时保送大学,报名的清华的第一专业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机械系(掌声)。

  在报机械系之前还报名了北大的物理系。

  直到85年5月份清华老师来招生时对我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掌声)。

  我当时是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学连接在一起,当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于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

  我是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华,数理能力很强。

  在座数理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能有同样的纠结,数理好往往学生物、化学不灵。

  我曾和生物学竞赛的同学讲,千万不要自卑,数学物理竞赛好的是有小聪明,生物竞赛好的有大智慧。

  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我今天说的很多内容可能都有争议。

  学习数学物理着重思维的严谨,注重推理,而生物不同,这些发生在不同的脑区。

  我在清华的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于是修了数学双学位,通过加强数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来弥补生物成绩的不足,来让我的成绩排名第一。

  所以说,我选专业第一不是凭兴趣、第二不是凭专长,而是凭清华老师的一句话(笑声)。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了。

  那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

  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以在座的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媒体宣传为转移,更不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为转移。

  这个世界的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

  不管国内就业情况怎么样,其他学科情况怎么样,但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

  你们可以去查查,麻省、斯坦福、哈佛最大的学科是什么。

  我觉得在你选择专业的时候,凭兴趣挺好,没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培养兴趣。

  有时我在想,人是善变的,你的其他方面可以变,为什么专业是不能变的?

  一项业余爱好可能你很喜欢,但天天做可能会使你厌烦。

  我认为做一件事,完全凭兴趣的话,对我而言不靠谱。

  大学期间我对生物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学不好。

  我的遗传学实验、遗传课、细胞学实验、细胞课在班上都是中下。

  本科讲完,我来讲一讲海外读博。

  我在清华提前一年毕业,那是在89年。

  当时我对学术没有兴趣,而对从政感兴趣。

  可能有些同学了解,当时我父亲的去世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认为从政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可以为老百姓说话、做事。

  我当时想去从政。

  而从政又没有门儿,觉得要先去经商。

  所以当时和清华大学科技批发总公司签订了一个代表公司去香港经商的机会,做公关(笑声)。

  你们难以想象吧?看这施老师还挺能说会道的,做公关应该还不错。

  我年轻的时候比现在强太多了,结果就业合同因故被撕毁。

  89年7月24纠结一晚后,我决定考托福GRE出国。

  在年轻的趾高气扬的施一公心里,出国不是一条路。

  最终我决定出国读生物学博士。

  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期间很辛苦,尤其前两年心情很不稳定。

  由于我数理思维太严谨,常常绕不过这个圈,总觉得学生物怎么这么难。

  有一门生物学考试三次考试52、32、22分,只有第一次及格,我去求老师放我一马:“我是一个好学生,对学生物还在适应。

  如果我不及格的话,我会失去奖学金,没有奖学金的话我会读不下去,只能退学。

  ”他戴着眼镜眯着眼睛看了我半天,好像在看我是不是一个好学生(笑声)。

  他最后给了我一个B-,我对他真的非常感激。

  在普林斯顿做助理教授时,我第一次回霍普金斯讲课的时候,我去拜访这位教授。

  我问他,您还记得我当时求您放我一马给我及格吗?他说,我怎么能忘记呢!(笑声)其实因为我对专业没有想好,在读博的前两年一直非常纠结。

  平时精力很好,一看文章就睡着;听讲座也是,听了十分钟就睡过去了,大家一鼓掌我就醒了,正好大家一块走。

  (笑声)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也会这样。

  我直到博士三年级才出了一点感觉,发现我也能做一点东西;到了博士四年级信心大增,因为结果出来了;到了毕业那年,博士五年级,我感到,原来我也可以在学术界“混”个工作。

  博士读完之后,我不清楚我能干啥、也不清楚我会干啥,在最挣扎的时候曾想过转系:转数学系、转计算机系、转经管系,转任何一个系我都觉得易如反掌,因为这些都是能发挥数理长处的地方,但我没有转。

  因为我在说服自己,也许以不变应万变最好。

  如果急急忙忙转系,也许去了之后会发现数学、物理、经管可能更没意思,所以我在说服自己,也许生命科学真的是21世纪的科学呢。

  就是一种在矛盾中在往前走。

  在1995年4月12日博士学位答辩以后,我还是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

  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清华的时候,曾是清华活跃的一分子,小发明协会的副会长,还参与了很多课外活动,做公关,所以我想也许我可以从商。

  所以我还面试了大都会中国区首席代表的职位,卖保险,而且拿到了offer。

  我差点成为中国第一个卖保险的人,当时有六位数的工资。

  在博士毕业之后我还设立了自己的公司,和两个哥们一起做中美间贸易交流,这个经历也很有意思。

  1995年11月我下定决心还是走学术这条路,到现在还不到20年。

  95年12月我写了一篇日记,我说,该去explore的机会,你也都explore了,现在轮到你静下心来,从此之后不再起二心,好好做学术。

  我也就是这样做的。

  所以我从95年11月到现在,所有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学术上,我也告诉自己这(种兴趣)一定可以培养起来。

  在座如果有同学感觉对所学领域没有兴趣的话,我想你比不过我。

  我是在博士毕业半年之后才开始培养兴趣,现在我的兴趣极其浓厚,到现在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没日没夜地干,觉得乐在其中。

  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是说你天生就有,不是说你听一个讲座突然灵机一动就对一件事感兴趣,我觉得都不是这样。

  博士后这几年在外人看来极其苦,其实自己身在其中并不觉得苦,我经常觉得自己不这么做的话就亏了。

  我确实是这样想的。

  95年11月到97年4月,我博士后做了一年半,拿到了第一份工作,在普林斯顿做助理教授的机会。

  当时挺幸运的。

  普林斯顿不像哈佛大学那样有很多学院,像医学院、法学院等等,而是只有一个大学本部加一个国际关系学院,很小。

  我认为普林斯顿是一个学术圣地。

  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在面临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美国多所大学邀请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普林斯顿,可能去过的人会有感受。

  我觉得我挺幸运的,97年4月在普林斯顿开始独立的科研生涯。

  其实我对专业、对研究曾经非常迷茫,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我觉得我还是走过来了。

  我也劝在座的同学,当你有迷茫的时候,我建议你们,不要觉得只有把你的迷茫、把你所有问题解决了才能走下一步,我很不认可。

  我认可一点:不要给自己理由--当你觉得兴趣不足、没有坚定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阴影、面对痛苦往前走的时候,不论家庭、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什么状况,你应该全力以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

  不要给自己理由。

  因为你一旦掉队了以后,你的心态会改变,很难把心态纠正过来。

  下面我来讲一下第二部分,认识你自己。

  同学可能认为老师很自信,我想告诉大家,我求学时的自卑现在已经没有了,只是偶尔有insecurity的感觉。

  但我求学的过程当中,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阶段,我一直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可能大家很难想象。

  举个例子,高中的时候化学老师解释“勒夏特列原理”,我那时候开小差,没听懂。

  后来看书我竟然也看不懂,觉得崩溃了。

  我总觉得班上其他同学都比我聪明,真的感到自卑。

  放眼望向你周围,当别人和你差不多聪明的时候,你会觉得别人比你聪明。

  所以当你觉得别人比你聪明的时候,他并不一定比你聪明,不要太自卑。

  同时,我还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好胜。

  在座的同学可能很多和我一样,如果不好胜、不自强也很难走到今天,但特别好胜、特别自强的人也更容易受打击,也更容易自卑。

  高中以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是很刻苦,总觉得我是笨鸟先飞。

  举个例子。

  我什么地方都好胜,在清华体检时,我身高不高,又不能踮脚尖;所以测坐高时我拼命往上拱了拱,结果我身高不到全班前五,坐高全班第一。

  (笑声)当时我还没有想明白,我还沾沾自喜,终于有一项第一了。

  直到有一位同学提醒我的时候,我突然自卑油然而生。

  我就问我的教练:“孙老师,我的腿短吗?”(笑声)孙老师的回答非常艺术,说:“一公,你训练很刻苦(笑声),你的身体条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了。

  (笑声)”

  我们家从来没出过运动员,就我一个。

  我的哥哥姐姐、我的父母都不是运动员,我是二级运动员。

  其实也蛮有意思的,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就是自卑和自信、好胜伴随在一起。

  我上初三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鼓励我报1500米。

  当时我写了入团申请书,老师说,表现的时候到了。

  (笑声)组织在考验你。

  我就报了1500。

  运动会前四天报名,报名的当天晚上一激动大腿抽筋了,腿都动不了,比赛的那天才恢复正常。

  枪一响我领先了整整100米,最后被倒数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

  (笑声)

  我在全校、在我们班的鼓励声中跑过了终点。

  初三的施一公什么都不爱就爱面子,当时在青春期发育、最爱面子的时候在同学面前丢脸了,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但我那时候很争强好胜。

  运动会第二天我就开始练跑步。

  一年之后我的800米跑了2分17,3000米跑了10分35。

  孙教练让我入选校队,成为一线队员,代表清华参加比赛。

  其实我觉得,很多情况下,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

  我很自卑,但我又很好胜。

  下面讲我觉得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

  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

  I believe so.

  第一,时间的付出。

  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

  当然现在一般这样说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

  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

  清华84-86年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

  他在美国开组会时教导学生: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最大的诀窍是工作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

  我知道你们不能像我一样刻苦,但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如果是8小时一天的话,你要工作6天以上。

  你不要以为你早上8点去,晃晃悠悠做点实验,晚上8点离开就可以了。

  他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和你真正去查阅简单的和实验相关的文献的时间。

  哪怕你的吃饭时间、查阅文献之后放松的一小时,都要去除。

  一周工作50小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如果你能做到,你满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实验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离开实验室。

  其实老蒲说的是大实话,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科学家说出的话。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有成功。

  第二个是方法论的改变。

  我的博士后导师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科学家,他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

  从九十年代初起的十年中,他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实验室做出了30篇《自然》《科学》的文章,是世界上一顶一的高手。

  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之后,满怀希望要向他学习,希望跟他学方法论、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批判性思维。

  但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纠结,让我这才意识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方法论应如何养成。

  我讲的例子都非常极端,希望大家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去思考,因为对你的专业不一定适用。

  我举个例子:理科老师会讲,要广泛阅读文献,知识要宽广,要知道现代科学进展到哪儿了,要泛读,等等。

  其实我在霍普金斯做博士生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要读《Nature》,读《Science》,读一些刊物,我也是这样做的。

  到他的实验室后,我觉得我的表现欲很强,想让导师知道我以后想做教授。

  我如何让导师知道我很能干、很有见解呢?下一篇《Nature》出来的时候我仔细读,等我有很深的见解之后,去找导师讨论讨论,就能显得我很有见解了。

  所以有一次《Nature》发了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我就去找导师,可是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读了以后再说吧。

  ”我想导师可能最近比较忙,没有来得及读。

  当时我有点功利,想着我是不是白读这么仔细了?(笑)

  过了一个月我又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了将近一个月了,也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我们领域内的文章。

  我又想跟他讨论,导师脸一红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

  (笑声)我当时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不读啊?(笑声)我没敢问。

  等到96年下半年,一位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邀请我的导师进行1小时的一对一学术交流。

  我的导师让秘书回复,他那天恰好出差不在。

  可是讲座那天,导师很早就来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解结构、看结构、分析结构,在写文章。

  我当时非常疑惑。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去“套磁”?你还不去表现一把?于是我问导师,像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和他交流?导师的回答非常简单,他说我没有时间。

  任何东西都可以再生,时间不可以再生。

  我当时大胆地问他:你读文章有时间吗?(笑声)他说我不读文章。

  我想和大家说,大家在读博士时要读文章,但现在我已经不读那么多文章了,更依赖于会议、电话、面对面等现场交流。

  当时我又问:不读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读最新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

  科学方法论的养成和科学史有关,和重大发现的数据源有关,与科学进展到最前沿的知识没有任何关系。

  科学知识的最前沿只是在你做研究的时候让你知道,在领域内你所处在的境地是什么样的,你是否在科学前沿,你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

  所以说好的研究生课程不一定是告诉你科学最前沿的内容。

  我在普林斯顿期间,普林斯顿最有意思的课是“人和遗传学”,里面最后一篇文章是90年代初期的文章,讲整个人和遗传学的发展历史、过程和一些关键的发现是怎么来的。

  最新的发现只是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和你的领域内直接相关,而和你方法论的养成确实没有关系。

  我问导师,那你写文章的时候怎么写?

  他说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会读一些文章。

  他讲得很实在。

  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

  我在博士后的两年里收获巨大,我学到了如何在实验室里真正地攻坚克难。

  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维。

  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

  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已是正教授、系主任。

  他在开车时想象出Zinc Finger的结构,这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大凭大脑想象出来的结构。

  他在晚上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思考,那时,我在上博士三年级的,我很怕他。

  他有一米九三,一百公斤,力大无穷。

  又一次我们超速离心机的盖子拧不开,他去直接把转轴给拧断了。

  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

  有一天我们开组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今天我给大家演示我的一个想法,希望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他开始画了一个长方形。

  中间加一个隔断,左面是氧气,右面是氮气,看到他画出来的图和列出的公式,我想他是想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的过程。

  他开始写公式,满满一黑板的推演之后,一步步证明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

  当时我们都震惊了。

  可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认为我最好的一门课是物理化学,朱文涛老师。

  朱老师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当时教我们的时候也很认真。

  所以我在他写出的公式里面发现了三处错误。

  当时我不敢提啊,但是后来一想,那的确是有错的时候,我哆哆嗦嗦的举起手说,我想说有第一处错误。

  这是,我对面的师兄说“哪儿有错?啊!哪儿有错!”我哆哆嗦嗦说完,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但是我们实验室的小老板说,我觉得一公讲得不错。

  其实,我发现Jeremy M. Berg,在我说出我的第一句话时,他的脸就红了。

  这时我们实验室在争吵,老板说今天的组会到此为止。

  大家觉得我顶撞了老师,没人理我,中午我都一个人吃饭。

  下午一点,老板找到我说,你学士是在哪个大学念的,我说Tsinghua University,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大学。

  他说我不关心你来自哪个大学,我关心的是你学的非常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大家。

  我的本科老师的理论功底很深厚,所以讲的很透彻。

  在此之后,我们研究所的同事见到我便会主动给我打招呼,这让我慢慢的有了自信。

  在我找到职位的时候,他们都对我说“Congratulations!”这段公然鼓起勇气,用自己所学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的学术错误的经历,在我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我在科学网的微博上面写了一些对研究生如何提高自己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博文。

  你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

  同时还要记住,不可知足常乐!

  我认为的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但是,我们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最后,我祝愿大家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清华大学开学演讲】相关文章:

1.清华大学开学演讲稿

2.施一公清华大学开学演讲

3.清华大学开学典礼讲话

4.清华大学开学典礼致辞

5.清华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讲话

6.清华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

7.清华大学校长开学讲话

8.清华大学开学典礼校长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