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交际礼仪文书>感言>人品教育感言悟语

人品教育感言悟语

时间:2016-10-17 16:21:37 感言 我要投稿

人品教育感言悟语

  人品教育感言悟语【1】

人品教育感言悟语

  一个国家的国民喜欢做什么事情,与教育有关;一个国家的“文化”“风气”“教养”养成,同样与教育有关;一个国家的发展趋向,一定与教育有关,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教育出现的问题是挂钩的紧密相连,只有教育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其他所有问题自然消失。

  教育不是让学生失去想像力和创造力只裸奔“公务员”“精英生活”目标;教育不是造就学历越来越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面对实际复杂局面要么束手无策的“高学历低能力”的某些严重现象;教育不是营造黄光裕式缺乏思考能力和精神追求的“玩、吃、贪、吹、嫖、赌等等”某些社会现状。

  当今的教育必须在“生命和钱,谁更重要?责任和钱,谁更重要?人才和钱,谁更重要?”关键问题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真正公平合理的人民教育是非常危险的,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别是在精神层面上的,精神和思想的提高是一种真正的境界,这需要文化,需要历史来沉淀的,更需要教育。

  因此,教育与国家命运相连,与各个领域利益相连,全社会都来关注支持教育改革,真正为人民办好教育,让人民公平合理接受教育,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和快乐,活得更有尊严和充实。

  获悉教育部今年颁布实施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着重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国家教育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北大自主招生选才“孝顺”摆在第一位。

  南大110年校庆新规定校友接待不按官位按年龄,这些改革的举措为人才选拔建立良好导向,是高校“去衙门化”的重要表现,使教育真正高度重视起学生的“人品”学历和学位的培养,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将具有现实指导的意义。

  一、学历不等于能力和人品

  曾有人这样说:文凭不代表人品,学历不代表能力,数量不代表质量。

  我们现有的体制,特别是在任用干部时,往往是:只看文凭不看人品;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只看数量不看质量。

  买个文凭就可以做官,假的学历也能制定决策,硕士、博士、研究生满天飞。

  有文凭就可以混日子,只要不出错,无饭碗之忧,反倒文凭低的有危机感,一定在踏踏实实的做事,日积月累,他们在工作能力上要更胜一筹的。

  现在的竞聘动不动就学历要求,忽略了一大批优秀的身体力行者。

  在如今社会很多人把高学历跟高素质高能力相提并论的时候,中央政府不枸一格,唯才是用,让大家知道学习故然重要,但如果在学业道路上失败了,在其它方面认真学习吸取好的东西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学历不等于能力。

  一个人的才能是一个人智商、知识、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个人若没有“才能”,就不能胜任一个部门、一个专业的工作,这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人才的人品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权衡一个人是否真正是才,是否担当起“才”这个称谓的原则问题。

  人的才能是可以后天训练的,但哪怕是“才高八斗”的人,倘若轻视人品的自我修养和塑造,就绝对成不了“才”。

  因为人品和人才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借势的。

  一个人的人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就是“支撑”才能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这种价值和基础,也就不能体现出人才的真正价值。

  好人品与好人才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对一个人是否为社会所用,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看机灵、才学、才干遗失良好品德的驾御,就会变成一只猛兽;机灵、才学、才干一旦被欠缺德行的人所拥有,不仅孕育发生不出智慧,而且会转化成罪恶。

  冰*制造犯刘招华的化学先天就连大学教授都认可,但他欠缺德行,研制的冰*宛如猛兽吞噬着人的生命,充分证实了美国罗斯福的话:人品是最高学位

  学历不等于人品。

  一个人既有人品又有学位,那一定是事业有成;而虽有了学位却坏了人品,学位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人就可能坠入深渊,甚至毁掉人生。

  文凭、学位的作用,仅在于证明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学校,读书多长时间,学何种专业,而对于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素质来说,文凭、学位并不能完全证明。

  而有识之士也并不太看重文凭、学位。

  人品与智慧的结晶不是文凭、学位,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社会需要之才。

  毛泽东、邓小平品德高尚,却无学位。

  而他们的学识渊博,著作内容博大精深。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

  可见,人品与智慧的结晶不是文凭、学位,而是德才兼备,是真正的人才。

  试想,一个绝顶有能力的人的人品出了题目,不是能力越大而反作用越大吗?一个单位不论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任用了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能够引爆。

  在这意义上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地位,可以没有车没有房,甚至连家也可以没有,但绝对不可以没有人品.一个人,要是连人品都没有了,那他所有的一切,也就都是肮脏的了。

  所以,人品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金钱、地位、权力、学历、学位、才学、才干都无法填充一个人人品的缺陷。

  一个人不论他多富饶、多大权力、几何学位、多高学问,如果在他的人品中找不到诚挚与端正,想知道倘若。

  那么他就长期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获胜者。

  当人民提到他的名字时即使有羡慕之心,也不会有敬佩之情。

  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更要修好自己的人品,两者缺一不可。

  因此,人生可以没有学位和学历,但不可以没有学问,更不可以没有人品!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一个人既要有学问,更要有人品,因为智慧是德与才的统一,人才是德才兼备、对社会进贡较大的有智慧之人。

  二、人品是最高学位和学历

  社会的现实,现在的人们对于高学历的崇拜,已经让很多的精神淡淡的从生活和工作中消失了,真的是太可悲啊。

  人品与学历究竟哪个才是人真正的“标签”?人品,何为人品?就是人的品德(道德标准),品格(人格魅力),品行(行为举止)与品质(内含才学)的总合,简单的理解,就是人的性格与品质。

  “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和学历”这句话现在听起来象理想主义的神话,假如能够成为国家和公民敬畏的行为准则的话,我想应该靠今天的教育知不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德先行”,人不一定都能行成才,但都能成人,怎样做人,少年需导航,成人应反思,教育更应深思。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老师就像领头的大雁,帅“人”形队伍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导航,师“失之毫厘,学生将差之千里”,“爱吾老,以及人之老;爱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千年古训。

  教育、教学在不断的改进、创新,但万变不离其中的是“德先行”,中华传统美德要继承,新的道德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去抉择,对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考验。

  人的思想似水源,需涵养,水自身无法改变外界对它的污染,只好选择逃避“蒸发”,但人的思想对成人来说,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自己可以净化。

  犹如地形的高低起伏,河流山川的分布,虽是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但内力是起决定作用的,外因风沙雨雪等的侵蚀也未曾改变海陆的分布位置。

  但对于完全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或懵懂的孩子们,外因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教育工作者就是甘做人梯的人,让学生爬上看更美的风景。

  要想修其德,正其身,拿到人品这一学历,还需一生进修,但愿人人为这一“学历”而努力。

  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和学历,品德是人格的灵魂。

  所以,人品的修养比博士等学位学历更重要,更有价值,更俱魅力。

  其根源在于人品胜于一切。

  人品聪明、才学、才干失去良好品德的驾御,就会变成一只猛兽;聪明、才学、才干一旦被缺乏道德的人所拥有,不仅产生不出智慧,而且会转化成罪恶。

  冰*制造犯刘招华的化学天才就连大学教授都认可,但他缺乏道德,研制的冰*如同猛兽吞噬着人的生命。

  美国罗斯福说过:“有学问而无品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

  古人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可见,人品何等重要。

  人品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金钱、地位、权力、学历、学位、才学、才干都无法弥补一个人人品的缺陷。

  一个人无论他多富有、多大权力、多少学位、多高学问,如果在他的人品中找不到诚实与正直,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当人民提到他的名字时即使有羡慕之心,也不会有敬佩之情。

  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更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两者都是极其重要的,缺一不可,既要有学问,更要有人品!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人品常常被很多人所忽略。

  他们看一个人往往看他们是否有学历(学位)、才干,是否声名显赫,而他们很少强调这个人是否诚实正直。

  显然他们并没有把人品放在首位,这是极不正常的。

  人品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金钱、地位权力、学历学位、才学才干都无法弥补一个人人品上的缺陷。

  一个人无论他多富有,不论他有多大权力,也不论他有多少学位,多高学问,如果在他的人品中找不到诚实与正直,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当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即使有羡慕之心,也不会有敬佩之情。

  所以,人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更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两者都是极其重要的,缺一不可,既要有学问,更要有人品。

  当今的教育,让国民都误解了,孩子只要考进重点大学就会欣喜若狂,名落孙山就会黯然神伤。

  上大学不是人唯一的出路,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比如全国劳模先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邮政局马班邮路乡邮递员王顺友扎根山区,20年如一日,翻越察尔瓦雪山,穿越雅砻江河谷,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为乡亲们送邮件的事迹,还有长运公司“共产党员车”驾驶员冯国富同志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是安全行车百万公里无事故的记录,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是30多年如一日的真诚奉献……

  这些真实的.故事说明上不上大学拿不拿文凭不重要,而“品德”才是人生最高学历和学位。

  三、人品教育才是最好教育

  笔者始终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真人,有人品的人。

  对教育而言,培养出的学生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虽然在今天不可否定,没有高学历连求职谋生都困难,高学历是我们要追求的,但是人们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可别忘了追求崇高的品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和根本。

  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

  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先做人,后做事”领悟。

  可见,做人不是个小问题,而是教育必须研究的大问题,大学问。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把传道、做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知识的传授。

  巴金勉励后辈“说话要说真话,做人要做好人”。

  先贤的众多论述,都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

  诚然,不做好人,就不会说真话;不会做人,“努力学习”就失去了方向,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

  笔者觉得,关注学生,比学品更重要的是人品,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去做学问。

  做人指的是人的观念、情感、意志、兴趣等诸多心理素质方面的修养,这些在人的素质中起到灵魂统率作用的修养,对人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内驱力”,会使学生体找到主动学习的乐趣,真正把学生带上成功之路,这才是真正的最好的教育。

  立人需正,树木需直。

  树木直而粗壮才能成为好的材料,建房搭屋才能成为栋梁之材。

  又有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

  可见正直在建房屋时的重要。

  一个社会就像一个大房子,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这个大房子里,孩子时受到的教育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栋梁之才无疑是一个社会的基本承重框架。

  社会的栋梁要的是学识的丰富,更要正直的人品。

  如果一个社会是不正直的歪才得势,社会这个大房子就要坍塌,一个家庭同样如此。

  因此,教育就是正人心,培养正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劳动者的接班人。

  “人以德立,国以德兴”。

  为人要有崇高的品德。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有关的思想价值讲到: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一个人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甚至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可谓高矣!但高学历只是说明他所学的书本知识多些,并不能证明他已学会了做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才是最高的学历”,“因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是人们心目中真正有教养、有知识的正人君子”。

  社会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人读了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号,但由于品德教养不行,在国家重要的岗位上以权*私、投机倒把、贪*受*,结果做了不利于人民不利于祖国的事来。

  法律永远追究他,人民永远唾弃他,亲人永远看不起他,自己的良心永远折磨他。

  最后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这样的人学历再高又有什么用?有的人虽然学历不高,但由于品德高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付出,辛勤劳作,一生为人民谋幸福,处处为他人着想,一心一意报效祖国,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

  因此,教育的真谛是培养真人,教育最终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我自己要会做人”,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是培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最终的指向是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做人。

  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路、读书明理、智慧积德,促进学生走上真、善、美之路,做一个少让父母老师操心,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善良、正直、情商较高,懂得关心他人、谦让他人的好孩子,做一个正直的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接班人。

  当然学生人品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耐心。

  有了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学品,才会学有所成。

  因此,人品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人相信有地狱,相信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就会在地狱受尽折磨,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方人基督信奉人生来就是为了赎罪,如果不行善就永远不能脱离苦海。

  人最重要的最关键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也许,好的性情,好的为人并不能给他带来高官俸禄,但真金不怕火炼,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人做事处之泰然。

  只有这样有着宽阔胸怀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别样风情,才能在其中品出徐徐清香。

  不管你想拥有多高的文凭,想有着怎样的生活体验,都不要忘了修得“人品”这一门学问,时刻与人品同行。

  人生犹如一次远航,沿途擦船而过的有狂涛的喧嚣,有前拥后呼的虚浮的浪沫,有看不见海岸线的汪洋。

  但是只要帆桅挺直,就可以不畏惧前方的惊涛骇浪,就可以不用躲避身旁的暗流漩涡,就无须害怕波澜迭起的浪峰,就完全可能到达彼岸,因为品德修养就是人的帆桅。

  试想,在一个企业里,有人天天动脑挖公司的墙角,这个人能要吗?在一个机关里,有人天天搞小动作,破坏团结,这人能用吗?在一个集体里,有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人能相信吗?试想,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的人品出了问题,不是能力越大而反作用越大吗?一个单位无论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任用了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可见,人品是多么的重要!一定意义上讲,智慧是德与才的统一,人才是德才兼备、对社会贡献较大的有智慧之人,而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因此,人品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人品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感言悟语【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它的新境界应该是“校长走了学校还是一所好学校”,因为他培育了好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重在对精神的引领,能够明晰一种导向,建立一种秩序,培育一种精神,让教育理想变成每一天的努力,理念内化成师生的行为,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把学校的一切,都变成教育的机会和手段,都赋予教育的意义和智慧。

  在石头里能看到风景,沙子里能发现灵魂。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正在阳光下沉思,征服了欧亚大陆战功赫赫的亚历山大问到“我能替你做些什么?”他淡淡回答:“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爱思想胜于爱一切,精神比任何物质财富都高贵。

  一株植物,只要扎根土壤,给足阳光和空气,就能茁壮成长。

  其实,最高明的管理,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给教师精神的力量,不要挡住教师成长的阳光。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人的全部的尊严和高贵就在于思想。

  教师以人教人,以情怡情。

  教育是最需要思想的。

  思想源自思想,源自实践,源自学习,源自创新,源自反思。

  三省吾身,日有所进。

  把自己成长的故事记录下来,就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善于反思的教育生活,会更幸福。

  教育就是触动生命。

  真正有效的教育,发生在和谐师生关系和朴实无华的课堂之中。

  课堂是生命间的碰撞、唤醒和拥抱。

  一节课,一辈子,一颦一笑是教育,一招一式见功夫。

  带着敬畏与尊重走进课堂,就能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律动,领略到教育别样的风景,聆听到花儿开放的声音。

  从而,以人格和学术的力量,打动教师的心灵,改变教师的行动。

  校本研修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一种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研修是过程,是历练,是成长,是教师自己的事。

  它具有草根性和持久性,是小现象、真问题、实研究。

  事事留心皆学问,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值得研究。

  教育是复杂的,但真理是平凡的。

  细节造就专业,态度决定一切。

  在不经意间,教师同学生会一起发生美丽的蜕变。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起码在精神领域是这样。

  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阅读,应该是生命的常态。

  因为臻于至善,学无止境。

  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既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阅读,越读,悦读,一定要读上位的东西,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保持仰读是最好的姿态!

  教育的目的就是生活。

  幸福人生,应该从童年开始。

  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孩子就像待放的花蕾,有不同的花期。

  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是新教育的核心追求。

  我们改变不了教育的体制,但我们要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教育活动,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孩子享受童年,教育绝不仅仅是分数那点事。

  我们的生命过于拥挤和饱满,没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泰戈尔说过,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

  闲暇出智慧,无论工作多忙,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一份闲情。

  教育的意义,就在生活中。

  我喜欢自由散步和自在旅游的生活。

  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也生出一份优雅和一些优雅的文字。

【人品教育感言悟语】相关文章:

1.感言悟语

2.生命感言悟语

3.中医心悟感言

4.教育感言

5.教育师德感言

6.师德教育感言

7.教师教育感言

8.音乐教育感言

上一篇:感言结束语 下一篇:知青聚会感言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