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最强大脑王昱珩观后感

最强大脑王昱珩观后感

时间:2016-05-05 15:52:4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最强大脑王昱珩观后感

  最强大脑王昱珩观后感

最强大脑王昱珩观后感

  观最强大脑中日对抗赛“一遍”后感之王昱珩的潜思维

  人生有很多碰巧的时候,比如在特定的时间具有特定的思维模式,看到特定的人联想到诸多可能。

  很早以前就有听说过《最强大脑》这个节目,一直没有特别的意向去看,但是这天看到标题为中日对抗赛,我就有特别的好奇产生出来,有中日就有火花,有火花就有情绪,有情绪就有思维,有思维对我而言,就有快乐可寻。

  我曾说过,我时常很狂妄,但我也有不狂妄的时候,就是当我看到在我面前比我还狂的人,我就会思考他凭什么这么狂。我喜欢探索各种各样的人的思维模式,而我的思维模式是学习型模式,学习型模式很容易鄙视那些被分析出来的思维,但是更困难的是,面对比自己略高或高许多的思维,我能否保持学习状态,而不是变成文人相轻的思维状态,这是需要很大的心力的。所以说,我仍然是一个学习型思维的探索者,而且永远也不可能超越这个层面。

  今天早上在家门口踱步的时候,我试图剖析了一下自己。既然我是一个学习型思维的人,我接纳理解各式各样的人的思维,从一定层面上讲我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而因为我占有了几乎所有我接触的人的思维模式,而这中间有人们难以理解的,也有人们易于理解的,所以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我成为了一个随机度很高的人。很多人难以接受我的思维,我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知道我自己并没有那么随机,因为我的行为动作也是根据我自己的思维经验推演的,所以随机也是相对的,我仿佛看到许多圆,我是个圆,而我自己能包着的都是小圆,包不住的都是大圆。

  这次思考会对整本书的构成再次做一个小小的牵动,就是开头的概念将再生成一个,被称为“真实”。这个思路还是源于物理推导思路,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在物理或者数学推导过程中,常有“理论A”与“理论B”得出“理论C”,“理论C”与“理论D”得出“理论E”,跳跃思维常指,一个人通过讲述理论A而直接讲述理论E,对于跳跃思维,即本身论述者而言。其实对于他来说“理论BCD”都是他个人的生活的部分,当然包括AE,所以在他所认知的模式中,很可能认为对方听了A自然能得出E。对于接受者而言,如果他对这个理论模块极其熟悉,那么BCD他也能迅速在脑中反应,进而直接理解。当然也有人是知道BC不知道D,那么如果他提出问题,论述者会给予回答,他同样可以懂。甚至BCD都不知道,但是提出了A如何得出E的问题,那么论述者也能够回答。

  在这里稍稍对当前某些教育现象做一个穿插性的讽刺。

  “你只要记住A能得出E就行了!”或许在老师心里是有BCD的过程,但是在学生在未知ABCDE的纯粹吸取信息的状态下,他接收到的就是A得出E,很可能对于他的潜思维就造成逻辑漏洞。而逻辑漏洞在生活上产生的影响就是——根据A事件,他可能推导出来的不是E。

  讲述完了这块儿,我们在来谈真实。事实上,只有对于最简单的结构,并且是真实的理论,才具有被推导的价值,即从“理论A”到“理论E”,在物理或数学上都会被称为公式或者定理。

  现在我们把这个理性思维延展到生活当中去,即只有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每一件事,都有最真实的认知,才能推得下一步的可能性。所谓真实,不是指好,好和坏没有必然的定性,真实是指,全面,面面俱到,细节皆有,比如善恶,从最善到最恶,又如同大部分物理公式理论,不可再分。

  在这里我想回答斯坦福大学LeonardSusskind在相对论公开课上提出的问题,关于牛顿三大定律为什么是三个而不把它归为一个,就是最简化,物理思维方式的一种。对于这个思维模式所造成的牛顿三大定律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牛顿是用什么样的潜思维去应对物理学的,掌握了这样的思路,就比较能够理解牛顿这个人,进而容易学透他所记述的文献。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的弊端就是真实性不足,不是说仅仅针对课本上的真实性,而是指普遍教育的真实性。为了方便说教,所以常有的思维是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做,而不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或者说做了会怎么样。我在这里只想问所谓“有知之士”,你们在决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时候,是不是因为知道了坏的一面和好的一面而选择了好的一面。你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不敢相信你的学生,这说明你们对人的充分的不信任。而这样的不信任又会传递到你的学生中去,这种正反馈会逐步瓦解大部分中国学生的思维,进而在人与人交往上产生隔阂,我认为这也是造成当今社会不信任的主要因素。

  潜思维的恐怖之处就是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影响到了你。

  而常年累月的告诉你什么不能做,而不告诉原因和后果。当我们询问时,老师通常会告诉我们这不是我们需要想的问题,而这句话所带来的潜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使他们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于思维的限制,和时间的推移,导致了本质越来越不成为一个词语,有意识的存入脑中。大量的选择题的出现,论述题被称为较难题,这也是此种潜思维后继发生的推移式后果。进而表象被高度刻画,导致当前社会的看脸的时代的产生,直观的好就是好,于是人人都向往直观,都去往表象美靠拢,而越来越对本质有所恐惧和厌烦。为什么要思考那么多?想那么多干嘛?漂亮就行了呗,内涵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

  没有真实的理论依据,就不能进一步的逻辑推演,这就是物理推演潜思维在社会中的潜在反映。当大部分中国人在恐惧日本孩子的课本为什么极大反映了性的真实性;当中国大部分火影迷在抱怨回忆过多剧情不再继续;当中国大部分英剧收看者在探讨黑暗英剧等等诸如此类的状况,那些都是真实的表现形式,而我们的抗拒从何而来,中国人的普遍思维已经在由教育制度的导向正反馈循环以至退化。

  当那些充满智慧思考的影片上映拿到了较低的分数,当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影片登上历史舞台成就网上高分,易懂带来的后果将席卷中国人的思维。这是一场高低智商,在高低职位上下颠倒置换的风暴,只不过人们都还睡着。

  好了好了,跳跃性思维让我又跑题跑到西伯利亚去了,希望大家谅解。

  接下来谈这次最强大脑的中日对抗赛之我的看法。我希望读者能够先去网上搜“最强大脑中日对抗赛”,以及“王昱珩辨水”,因为我不会对整个事件进行完整的介绍。

  最先吸引我的是主持人在开头进行队员介绍时,王昱珩说了一句我来到这里就是来秒杀你们的,这句话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兴趣,火药味儿,我喜欢,他的气势汹汹,但是眼神却不是很坚挺,让我有些许疑惑,根据我的初步判断,他应该是一个对日本民族有成见的中国人。日本队伍显得随和而谦虚,从70岁的运用故事逻辑作为记忆载体记忆π的老人,到看起来并不聪明,甚至感觉有点像AV男优的青年,和背着书包抱着算盘的小女孩,另一个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总而言之是很有生气的队伍。

  再反过来看中国队,似乎我对魔方少年并不是印象很深刻吧,两个数学兄弟让我想到就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传统学生,因为我的表弟也是数学天才,速算天才,所以对于他们的表现我也不会有多大的惊奇。他们的开场白让我想到的画面就是某个中国指导老师在哪里指手画脚,这样这样这样这样,说这个这个这个这个。

  对于介绍的视频,我提一个小小的建议:纵然我们没有学过配音,请让我们自然的说话。

  根据第一轮比赛之前那个似乎是叫做方圆的女士的介绍,说是通常魔方国际比赛都是单个项目进行,而不是像这个比赛的混合方式进行。这里问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很容易想到,噱头、收视率。门外汉用他们的头脑,在加上最强大脑的名号,不顾虑选手的情感维系,进行自己对看点的构想,进而想出一套让台下的观众大吃一惊,让比赛选手满头大汗的方式。

  中国队魔方比赛的选手开场前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说是因为知道对手很强所以考虑过会在追赶,借由对自己可能产生的状况进行理性的分析,用这种方式来心理暗示缓解自身的压力,好像是有那么点用。但是事实上说明很在意,真正没压力是没想过心理方面的问题。

  制片人很聪明的把王昱珩的几个评论的镜头录进了视频,他在魔方比赛时就说,他应该没这么慢,也就是说王昱珩他其实对于自己队里的队友都比较了解。有想法敢说出来的人真的很少,而想法大多来自细微的观察。而日本选手对于赛前的心理分析反而更加的具有逻辑性,并且令我感到比较舒适:他能来参加这个比赛,说明他的实力也不一般。相较中国选手在分析自己心理表现的急促性,日本选手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兴奋感。

  魔方比赛正式开始,这个过程我基本上是跳过的,这个阶段,后面的小姐要比玩魔方的要好看,对我来说,虽然我知道她们化了妆。当然有一个台下的嘉宾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和那个似乎是德国的嘉宾谈论时,评价了日本魔方选手是传统的日本人,德国的嘉宾提醒他所有说的话都会被播出,他便声明说没有关系,他就是这个意见。哎,其实日本小孩就已经开始翻译中国人的评论了,那么小孩翻译评论,就是说小孩在理解中国成人的思维,那么接下来就是老师和学生探讨,进而总结,发散他们的思维,有新的观点产生就会被送到上面,这是我的设想。所以本身根本没什么好在乎的,说了就说了,说的越多,只会增加日本国民对中国人心理的了解程度。你的气愤或者不气愤,你的自然或者不自然,都表现了出来,这就是信息战。

  关于记忆比赛我想最后说。

  我们先来谈谈速算比赛,在谈速算比赛的时候我想尽量对单个人的个性进行分析,而非把整个流程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

  中国队较小的选手:开场选了一个相对较为容易的题,王昱珩在这里也有评价说这是一个聪明的举动,这里也从侧面说明王昱珩善于观察周围所有的事物。但是即使比赛落后的情况下,这个较小的选手还是选择了简单的题,他作为一个数学小天才,必定考虑过整体的局势,他一定知道如果自己选择了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会给团队带来的压力,但是他仍然选择了这么一道简单的题,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暂且一放。第三轮是速算领域的极限,用王昱珩的那句话最好来描述这一环节的比赛——只能看她玩儿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中国队小孩却答出了第一道题,震惊了周围所有的观众,甚至让那个一直很骄傲的日本小女孩表现出了一个受欺压的表情。在后面的题目中,他仍然坚持运算没有放弃。震惊是放弃理解,理解的人会突然眼光一亮,不理解的人会进入特定的思考状态。

  那么,为什么?

  他的潜思维又是什么?

  难道真的是孟飞评价的具有团队意识,果断出击,拿到第三轮第一道题分数的那样么?当然不是,孟飞说那段话的时候他基本处于思维游离状态。一个人如果道出了另一个人的内心,那个人一定会听,而他的感觉就像是平常老师对他的评价一样,左边进,右边出。孟飞一定很喜欢解剖分析人,根据自己的固有经验来分析一些事物,缺乏超越的想象力,所以对于孟飞而言,他也难以理解王昱珩的世界。其实对于这个比赛,褪去它光鲜亮丽的外表,谁玩的越自我,谁就可能在这里表现的最优秀,而自我是孤独的,自然不能被理解,大部分人只能看到你做出了题,而不会了解你为什么做出了。大部分人只会觉得你很勤奋,你很努力,或者你很厉害,而不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对于你做到了,大多数人会信服你,一旦你失误了,大多数人又会觉得你一无是处,这里只有一个人了解你自己,就是你。

  抱歉,还有我。

  所以这个较小的选手的思维是,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可以。对于未知的题目,他不能对自己有良好的估计,所以选择最保险的,而对于已经展露的问题,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研究钻研,由于在第三轮第一道题中找到了自信,所以愿意继续尝试。所以我对他目前状态的判断是,他很适合于去攻克一些已经成型而未被解决的问题。

  而真正的团队意识先锋,是那个稍大中国速算选手,他的魄力,和对整场比赛的估计,已经达到了超常人的意识形态,他在把握自己的实力与潜力,和比赛的胜利与失败的各种可能性,并且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是像较小的选手的自我型,而是关怀型思维。所以我认为,孟飞的分析完全走偏了。幸好他只是非诚勿扰,爱情档节目的嘉宾和主持人之类,不会误导到当代科学界的英才。

  日本速算选手中那个稍大的男性在我的记忆殿堂中没有多少印象了,但是他的行为举止,很自然,很谦虚。那个小女孩引起了我太多的注意。那真的是一个聪明的天真无邪的可爱的小女孩,写到这里,我都带着微笑。她的整场比赛仿佛置身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一个状况的出现——中国队那个小选手比她更快的做出抢答题的第一题,这出乎了她的意料,并且这一举动致使她在后续比赛中始终嘟哝着嘴,仿佛一定要追回自己的尊严。这一信息加上在开始的队员介绍的影片中说道,她的算术能帮她得到很多的钱,我忘了是奖学金还是参加比赛。这说明她可能在日本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对手,所以在她的思维模式下,整个速算比赛的情绪变化大致应当是:

  我玩;我玩;我…他怎么比我快,我肯定比他快;我是比他快…怎么算错了;他们肯定不能算好,所以我慢慢来,保证算对。

  这是一个少年天才从玩到维护个人尊严的过程。至于我已经不记得是谁对抢答环节第三题做了分析,说她验算了3到4遍,所以她的算术速度比他们至少快5倍。我不知道你怎么得出5这个数据的,我觉得你在这里谈数字简直就是班门弄斧,故作玄虚。

  细节,你注意了么?

  我突然记起最近在看的电视剧《汉尼拔第一季》中第一集的一段台词,送给你。

  ——Youmake jumps you can’t explain, will.(你常有神来一笔,威尔)

  ——No.No, the evidence explains. (不,是证据说明了一切。)

  如果我没记错她在第三道题验算的时候拍进去了一个镜头,注意到了她的手指了么?其实从开始人物介绍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她是珠算。

  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

  她和我们玩的不是一个游戏!

  接下来谈谈最让大多数人费解的王昱珩,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我在他身上坚信了他自己没意识到的东西。好吧,又狂妄了。用孟飞的话说,叫做年少轻狂嘛!

  王昱珩进行比赛的部分被称为记忆力比赛,或许应该是这么说。通过开头的介绍,得知他的对手是一个能背诵π小数点后10亿位的一个70多岁的老人。老人的方式是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一连串的数字编纂成700多个生动的故事。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女评委,穿的还比较奇怪的样子,或者说比较特殊,问了一个问题——请问您是有一天突然想到,就能够背诵10亿个数字的吗?这个问题着实让我乐了好半天。在介绍里已经叙述了老人是把这些数字编纂成了700多个故事,设想编一个故事需要的时间,再想700个故事所花去的时间,事实上是说明,老人运用这些故事作为对枯燥数字的形象承载,把数字当做回忆去记忆,这是他的思维方式,而他用过这样生动的方式做到了很多人不能做的事情,大部分人的记忆是记背,而他运用的方式是共鸣,故事与数字的共同记忆模式。当然她这样说也可以理解,这也迎合了她的着装,她的思路就是具有最强大脑的人一定是特殊人群,特殊人群具备一些常人不能达到的事情,所以他们吃的喝的都不一样。为了迎合这个特殊人群,所以也要让自己特殊一点,特殊的人应当穿一些特殊的服装,就好比超人喜欢把红内裤穿在外面。好吧,又狂妄了,就当是年少轻狂吧!

  听完了比赛规则的介绍,我当时即刻的反应是这个比赛对于老人而言根本就是无理取闹,这个比赛的模式不是老人的思维模式,老人惯有的记忆思维模式是化平淡为情感,神化的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这样的记忆方式也只有相当阅历和想象力共同的人能够做到。我相信老人在把数字转化为故事一定花了不少的时间,并且这700多个故事不仅不同,而且非常生动,但是他有时可能想不出来,需要出去经历一些,体会一些,产生新的灵感,再重新构造。照他的潜思维而言,他要把这400面扇子对应成故事去记忆,这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简而言之,他锻炼了30多年的关于记忆的潜思维,在这场比赛上两个小时的观察鲜有作为。

  至于王昱珩,其实我最初并没有刻意关注他,至于说开头介绍他,在我脑中也没有鲜明的意识形印象,直到他说了那句——我放弃观察。

  按照记忆力比赛的普遍思维,即花费一段时间记忆一些东西,然后进行辨认。这场比赛的设计具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思维,按照他的规定,需要对400把扇子所观察到的已知图景,对于已知部分做如下想象力的改变——删除,删除不必要记忆的部分,构想出必要部分的联结形成新的画卷,进而对应。这个思维超过了普通的单纯记忆方式的局限,提升到了记忆删除的空间构想的层次。

  注:我这里所叙述的大部分名词或许在网上有定义或者没定义,只是我本人叙述的一种方式,并不代表学术意见。

  几乎所有人都震惊,对他的这一举动。

  怎么可能不记忆就去寻找!

  太不可思议了!

  太狂妄了这家伙!

  他脑子在想什么!

  中国队落后一分,这是比赛!

  这是中国队和日本队的思维较量,不是你挑战自我的舞台!

  以及孟飞所说的,年少轻狂哈!

  呵呵。

  年少轻狂,好一个年少轻狂。其实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说我年少轻狂,我把他们分为两类人。

  第一类是年少时就没有狂过,庸庸碌碌的人,基于他们的经验生活,没有值得狂妄自大的部分,而人只能理解自己经验的部分,思考可以超越部分经验,放弃思考只能甘于平庸,思考会失败,但是也可能成功。

  另一类是年少轻狂过的人,而年少轻狂的人往往会经历这种可能性的改变。狂着狂着发现自己没必要这么狂,因为他遇到了能够比他更狂的人,但是那个人却无比的谦虚,用一种理解接纳的态度收纳了他,在他的世界观里形成了悖论。而那个能够面对他的狂妄还包容他的人,必定是曾经具有相同的经历,所以知道他为什么狂,所以对于他的狂妄可以容纳理解接受,并且在一定层面上给予了他重新认识这件事情新的想法,并且让他感到了舒适。

  但是一个人狂的原因永远没变,就是他自己认为自己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事,当他发现这件事别人已经知道的情况下,他就不会狂了。那个能够理解包容他狂妄的人,同时又得到了曾经狂妄的人的感激与尊敬,这是教育的较高境界。

  顺道说一下我,能够改变我人生的老师,他一直挺狂,所以我是本来不狂结果却跟着狂。

  回过来,如果那个曾经年少轻狂的人,对于这件事不狂了,也就是说现在不狂了。如果他善于思考总结,他就会有意识的去理解各式各样的人的行为,理解别人的年少轻狂的原因,并且找到合适的方式,就像那个曾经如老师一般的,生命中的贵人一样,做同样的事。当然还有一种没有认真思考自己改变的人,就会产生另一种思维模式,他也承认了年少轻狂这件事,所以对于一些人,狂妄自大,然后他就怀着对于曾经的自己的那种蔑视,去批评那些狂妄的人。

  你啊,就是年少轻狂!

  是啊,“你”啊,就是年少轻狂。

  很显然,就当时而言,孟飞不是一个合格的思考者和教育工作者。

  坦白的交代一件我更为轻狂的事儿,我看到孟飞说他年少轻狂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他就是孟飞,虽然我有一位我所尊敬的老师经常提起他非常尊敬的孟飞,但是我对他的相貌没有深刻的记忆。我当时第一眼看到他对王昱珩这样的评价,脑中立马的反应是,这老头谁啊?普通话这么标准,但是思维却这么刻板。

  毛泽东的狂妄没有被袁吉六劝服,但是他却被杨昌济感化,而多少人只会觉得毛泽东只是年少轻狂,又有多少人只是觉得毛泽东是年少有为。

  当一个名为“最强大脑”的节目,坐着的评委却是以误解或者不理解,或者是认为其高深的态度去评价选手的举动。我不由想起了当我们坐在教室填写智商测试卷时,以至于我们填完了,上交了,但是这所有的环节中,始终没有出现智商测试卷的出卷人。

  2009年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中,被医生华生宣布死亡的Blackwood从棺材里爬出来,所谓的死而复生,这之后有这么一段对话。

  ——Youreally believe he was resurrected?(你真的相信他复活了吗?)

  ——Thequestion is not if, but how?(这问题不是假如,而是如何。)

  Thegame is afoot. Follow your spirit and upon this charge, cry.

  那么,为什么?

  为什么比赛前他说什么都不想说,等到后面挂上了中国国旗再说?

  难道真的是所谓的爱国情怀?

  难道真的是严肃潇洒的外表性格作风?

  为什么他坚持放弃观察而不听最强大脑的评委的建议?

  难道真的只是所谓的年少轻狂?

  为什么他在老人观察的时间段里犯困?

  为什么那个严肃的男人有着朦胧的眼神?

  为什么他全对并且还比老人更快?

  褪去众多都能看到的信息,我们来思考一些细微的不同。老人应对的方式即符合比赛规定的流程是:

  观察400面扇子;

  观察3面合拢的扇子;

  回到400面扇子的地方进行之前记忆的可能匹配的扇子前进行构想,并记录编号;

  回到3面合拢的扇子进行确认构想。

  当然中间某些部分可能重复发生,确定不确定,重复的看,怀疑不怀疑,重复的看。

  王昱珩放弃观察所进行的,跳开规定的流程是:

  观察3面合拢的扇子;

  去400面扇子前寻找对应,记录编号;

  回到3面合拢的扇子进行确认构想。

  撇开重复部分,少了一步,就是规定的那一步,但是思路却全然不同。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也没能分析出什么,想到这里我也只是感觉他的思维方式不同罢了。

  他,让我感到有东西可循,因此必须了解更多他的信息,而据说最强大脑是先进行海选,所以必定有之前的视频,之后我就在网上找到了关于王昱珩辨水的视频,终于发现了他的秘密。人们对于一件事物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相同或类似事件发生两次或者两次以上,人们称越快的反应说明这个人的悟性越高,而实际上只是他思考的多一些,观察到的多一些,并且理解接纳能力强一些。当然,这个过程要撇开感性,充分展现理性。

  我们来对比一下辨水和辨扇子的思维模式。520杯水,对应400把扇子。工作人员把水拿过来,对应王昱珩确认3把扇子的构图。把水放回其中让他在520杯水中寻找方才的那杯水,对应他去400把扇子中寻找对应展开扇子的图形。

  我想请问孟飞先生,520杯水他观察过了吗?

  我想讲到这里已经有一部分人能够感觉到我要讲什么了。这个思维模式的特殊性就在于这是正常记忆,不用删除,你只要看这把扇子,想象他展开的模样与之确认就行了,至于扇面是什么根本不重要,而对于规定所体现的思维模式是周围的扇面会对你的想象力产生误导作用,进而影响你的分析,人们对于接触到的信息必然有会反应,所以王昱珩选择的放弃观察,事实上却是他能够成功的关键,因为这是他长久生活的思维模式。如出一辙。

  同样的思维模式的外观表现,孟飞老师,您注意到了吗?

  所以王昱珩在辨水的过程中,不是把可能是的筛选出来,而是是或不是的立即判断,以至于他找到就不需要再继续看,而不是就是不是,不用多作怀疑。当然有人可能会提起王昱珩在某一个杯子前停住了,正如王昱珩所说的,他是视觉疲劳了,原因很简单,他没用用他固有的观察方式去观察那杯水(他固有的.观察方式后面会叙述,这里不谈。),他在极度陷入自己与辨水的世界中,调节自己的视力。

  至于孟飞在王昱珩找到并且全部答对的情况下,说了他今天的表现很好,但是有一个小小的瑕疵,就是对于老人的不尊重。这哪里是不尊重?这是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能够面对各方的压力,打破固有的外界劝阻,进行自己执着但是外人看起来固执的判断。在孟飞心中,恐怕这绝对不是“小小”的瑕疵,在自己的意愿不能达成却遭到严正拒绝的情况下,就会习惯性的挑刺儿,这是人之常情,由于情绪的提升,感性超过了理性,进而产生一些火花,这也是人之长情。仍旧希望孟飞老师能够多思考,而不是调度情绪,应对问题。在些情况下,理性至上。而且你的情感的调度,很可能会影响到选手的比赛,如果您真的是为了国家荣誉所考量,那么请你再多考虑一些因素。用我父亲说的话,就是先动脑子再做事。当然了,我也相信您能接受他因为你的情绪的调度产生的失败,这样你当时就更有话说了。

  当然了,孟飞的各路粉丝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去分析我的心理,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这样剖析孟飞,又或者一个在休学状态下,课业也无法完成的,三本大学的学生,怎么会写这样的文章,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们自己展开联想,我非常愿意分析你的分析。我给你们一个解释:这篇文章将记录在我的书中,而这本书因为目前还只有10万多字,所以纯粹是为了凑字数,虽然我觉得前面的理论部分,我的思维部分已经有比较大的价值了。而且就像我说的随机度很大,我突然觉得应该可以先发表这篇文章。

  我的思维模式在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描述: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你跑的快的时候我跟着,你跑不动的时候我推着。

  就以上对于王昱珩两次算是表演的记忆挑战进行的分析,这可能是他自己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意识的到的。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再注意一些细节。

  在辨水的那个视频中他对自己的介绍中说道,由于自己打羽毛球时弄伤了眼睛,使得视力很差,好像说是青光眼,就是失明的一种状态吧。据他所说的,那只眼睛能看到的东西没有立体感,而像是平面。而我们都知道,人是通过眼睛的视觉成像对于这个世界进行部分了解的(还有鼻子嘴巴耳朵什么的五官嘛。),当然都是通过两只眼,当两只眼睛能力不一样时,我们所看到的事什么样的画面?让我们展开一下联想,大家都有过测视力的经验吧,把一直眼睛捂住,用另一只去看。当你把捂住的手拿开,那只眼睛模糊了,合同之下,两只眼共同观察的视觉模糊了。这就是两只眼功能不同所看到的东西的一种可能的结果。

  所以至今还在设想或者相信他在数气泡的人,我只想说,他可能就看不清这一个杯子里面真正有多少气泡。他看到的图景,所谓不是立体的图景的实际意义是他用目前的眼睛的状况,在用两只眼睛看东西时看到的东西不是立体的了,当然这与他说的那只眼睛看不到立体的图景不矛盾。因为人能够分辨立体,本身就是因为有两只眼睛。

  那么在这种视觉图景所接收到的信息中,他是如何分辨的呢?我们观察到他观察杯子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动作——缓慢的靠近。

  如果说人类具有对过往经验,即失去了经验的追溯行为和记忆模式,那么人就会尽量让平面立体化,而对于让他的视觉平面立体化的一个方式,就是从不同视觉角度去观察,重叠平面图景,利用空间构想,想象出一个立体图景。

  我的设计是,他由远及近观察,其目的可能是对这杯水进行一个空间构图,由不同距离所产生的平面图景,加和成一个立体的图像。这也就可以解释,他即使眼睛看到的东西是平面,但是画出来的东西还能够是立体的悖论。原因就在于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无论他是不是以我设想的方式去构图,我终相信有理性的原因。

  架开理性分析的手臂,遗留下的就是他身后那个充满了父爱的故事。害怕再也看不见女儿,担心自己的失明,担心自己视力的下降,即使这样他仍然具有一个优秀男人的光辉,不用这个能够感动观众的故事来乞求评委的同情,继而能够获得最强大脑的认可。能做出超出常人能力的事的人,必定有他的执念,而这份执念,是他生存的理念,也是所谓的潜思维,一个人生活的生命之弦。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他说的那句,我是抱着百分之九十失败的可能性来到这里的。也就是说他只要觉得有希望,他就会来尝试,那这份执念从何而来?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两次视频中的开头他总是带着沉重的表情,而每当他被确认辨认正确后他所露出的笑容,不仅仅是洁白的牙齿,更是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与之前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的笑容啊!那不仅仅是乐观,而是突然觉得对生命充满的希望的笑容。

  他不是来辨水的,也不是来认扇子的,他是来看女儿的。

  在普通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影响的情况下,内心十分矛盾于自己的辨识能力,而影响最甚的就是情感维系最亲切的女儿。最可怕的不是失去,而是介于失去和未失去的状态,由于恐惧失去而产生的躁动和不安,使心情过分的沉重,由于自己无法确认,需要周围的人帮自己确认,而确认之后潜意识告诉自己能够分辨事物,继而迁移至能够辨识女儿,最后达到心情的愉悦和舒畅,产生失而复得的自信。

  徘徊在孤独的深渊,仿佛置身在光明的最后一天,识别自己女儿的最后一眼。

  看过美人鱼,再在大海与珊瑚礁中找寻你的身影。

  先熟悉你,记住你,在人群中,我也能一眼看出你。

  这就是他能够做到的最根本的原因,而他也是在做到与做不到之间徘徊,只是这个时候让我们看到了他所做到的那一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辨认人的经历,尤其是自己熟悉的人,对于自己熟悉的人我们正是像王昱珩辨水一样,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一眼扫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是完全不一样。在他特殊的视觉构图里,每杯水的独特构造也因此发生了视觉区分,展现出了在他的视野中的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利用里自己的视觉去分析他的视觉就是最大的误区。错误的推论依据会导致一连串的错误的分析和推论,但是承认自己的错误,却需要强大的心力,即使面上承认而内心不承认,也会使分析有所偏差。

  所以我只能说我能理解王昱珩为什么能够辨认,但是这件事,只有他有这样的心力的人,才能做的到。强大的能力是需要付出诸多的代价的,不仅仅是周围的人的不理解,更是生活上会有诸多的不便,而不是一条红内裤就可以搞定的。

  如果说恰巧有人觉得我所写的有几分道理,又恰巧他认识王昱珩,我希望你能把我写的读给他听,顺便还有以下几句话。

  或许在你的眼中你的女儿已经不是你记忆中曾经的那个模样了,但是她仍然是你的女儿。你仍然能用现在的视觉构图去记忆,不用在过去与现在的不同种挣扎,就用你目前的思维方式够联想去记忆现在你脑中女儿的模样,你仍然能认得她,相信自己。

  你在最强大脑的比赛中,仍然能辨识新的人,队友,对方,说明你仍然具备辨识力,即使你说出来可能和我们看到的并不一样,但是那仍然是你的世界,而且你仍然有较好的听力,较好的分析力,不是吗?对于你而言,你的眼睛只是换了一个镜片。用你的新镜片去记忆这个世界,记住你的女儿,寻找到合适的方式去生活,40多年过去的记忆,现在你只是要重新适应这个世界,适应你的眼睛,适应你身体的一部分。

  相信一个初生儿不会害怕自己曾经是一只蜻蜓,相信一只蜻蜓不会害怕自己现在成了刚出生的婴儿。

  并且,我也很想同王昱珩聊一聊我的,可能不被世人理解的故事。

  最后我要和孟飞道一声歉,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个懂得父爱的人绝对知道怎么尊敬自己的长辈。而只有像我这样,才会以一种不尊敬你的方式去写。

  我没有把你比作袁吉六,我也没有说我是毛泽东,但是我仍然期待一个杨昌济的出现。

  没有一个人会面对痛苦停留在原地,尤其是像您这样仍然在思考的人,我相信您以后一定会接纳理解更多的人,谢谢。

【最强大脑王昱珩观后感】相关文章:

1.《最强大脑》观后感

2.最强大脑观后感700

3.最强大脑观后感题目

4.最强大脑观后感300

5.最强大脑观后感800

6.最强大脑观后感500

7.最强大脑观后感1000字

8.最强大脑李云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