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观后感500字
钱学森观后感500字(1)
我今天读了一篇关于钱学森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记者采访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谈了钱学森在儿子眼中是什么样的啊,还有钱学森怎样工作的,钱学森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
最近10年,钱永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策划出版有关钱学森的书籍,帮助筹建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参与拍摄钱学森的专题片、举办钱学森生平图片展,协助西安交大、清华大学办“钱学森班”等,使钱永刚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
钱学森晚年有一次跟钱永刚聊天时说:“那个时候工作特别忙,压力也很大,就顾不上你了。”钱学森1955年10月回国,当年钱永刚7岁。
“回国后我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钱永刚说,小学六年中,一到四年级是走读,五、六年级住校;初中三年是走读,高中是住校。
“父亲对我的教育,可以说是‘不教育’。
从小到大,他对我的功课基本不管。”
我觉得钱学森不是不关心自已儿子的学习,而是自己根本没有时间来关心。
钱学森第一次回国的十年,正是自己风华正茂的十年,但他并没有把这十年留给自己,让自己好好的来生活。
他却把这十年给了国家。
为国家怎么怎么样。
在这十年里,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用10年时间把导弹、火箭搞成了;又过了几年,把卫星做成了。
钱学森那时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
那时候和现在是天壤之别,现在科技发达,但那时候国家就那么点钱,又要做成那么大的事,只允许试一次,一次就得成功。
这样钱学森就累了,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得很周到。
为什么后人这么敬重‘两弹一星’的功臣?就是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远远不能和现在比,完全是凭着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拼’出来的,不是‘试’出来的。
“我读完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闪亮的名誉下,还有这么心酸的历程。
钱永刚说,“人们对他的敬仰,除了对他成就的尊敬,就是对他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的一种赞叹,一种佩服。”
钱学森观后感500字(2)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
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
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阅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
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
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
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
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遥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钱学森观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1.《钱学森》观后感
2.钱学森观后感
3.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5.钱学森观后感汇总
9.看钱学森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