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

时间:2017-07-12 17:44:3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白毛女观后感范文

  白毛女观后感范文一

白毛女观后感范文

  1945年6月10日,延安鲁艺在中央大礼堂,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演大型歌剧《白毛女》,它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新歌剧。

  后来改编的同名电影、舞剧、京剧等,均成为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

  正是:历演不衰七十年,誉满天下美名扬。

  《白毛女》最先被排演为歌剧,后来拍成电影,并搬上芭蕾舞剧、京剧、河北梆子以及许多地方戏舞台。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鼓舞了亿万群众和革命战士的精神,推动着农民翻身解放的浪潮,对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关于《白毛女》故事的来源,有许多说法。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来自于著名作家李满天。

  李满天,笔名林漫, 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晋察冀边区教育科长、《晋察冀日报》、《冀晋日报》编辑、记者,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

  1942年李满天在河北省平山西部山区天桂山采访时,听到了有关白毛女的故事。

  李满天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写成一篇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后又写成小说《白毛女人》。

  1944年中秋节,李满天托人将小说《白毛女人》带给鲁艺院长周扬,争求修改意见。

  周扬看后认为这个故事既富有宣传价值,又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刻教育意义,很适合改写为歌剧,为党的“七大”献礼。

  他便把这篇小说交给鲁艺音乐系主任张庚,加紧改编。

  第一稿由诗人邵子南执笔,第二稿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经过一番苦战,完成了剧本创作。

  张鲁等曲作者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以及河北地方戏曲调为基础,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北风吹”等名曲。

  女主角也由河北唐县人王昆扮演,黄世仁由河北宁晋人陈强扮演。

  1949年5月北平解放后,中共中央责成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将歌剧《白毛女》改编成电影,天桂山被选为电影《白毛女》的外景拍摄地。

  编导水华、王滨特意邀请河北籍作家杨润身加盟。

  杨润身是平山人,农民出身,对“白毛女”所生活的农村环境、风俗民情十分熟悉,因此使得电影《白毛女》有了浓郁的河北地方特色。

  大春攀岩砍柴的戏,则由平山农民自愿做“替身”义务演出,更加逼真、感人。

  白毛女观后感范文二

  歌剧《白毛女》演出后,不仅在国内产生极好的反响,而且受到国外人士的赞誉。

  苏联学者阿瓦林在《中国》一书中评介《白毛女》说:“这个戏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首演,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的特点是:现实主义的心理刻画,深刻的表现手法,同时还保存了古典艺术的某些传统(独唱、模拟表演等等)。”苏联谢·奥布拉兹卓夫在他的《中国人民的戏剧》一书中,专章介绍了鲁艺演出的《白毛女》。

  他说:众多宣传队和文工团,是富有新思想的民间秧歌剧传播的动脉;《白毛女》则是新秧歌戏的心脏,是最优秀的新歌剧之一。

  在这个戏中,人民的痛苦与愤怒,都具体的表现在白毛女身上,而真理则表现在她的血泪控诉中。

  这个戏的情节结构,吸收了现代话剧的写法;在曲调和节奏方面则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

  这个戏可以说是秧歌剧的新生女儿,是中国戏剧中经典作品之一。

  该剧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二等奖。

  1951年歌剧《白毛女》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改编摄制成故事影片后,在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获特别荣誉奖。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的艺术团体。

  1952年松山芭蕾舞团的创始人清水正夫与松山树子在东京第一次看到中国电影《白毛女》,感动得流下热泪,也萌发了将其改编为芭蕾舞剧的念头。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后的艰难时期,为排演这部舞剧,清水正夫、松山树子以及松山芭蕾舞团的老一辈艺术家们不惜一次又一次的举债。

  经过日本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1955年世界上首部芭蕾舞剧《白毛女》终于在东京首演,之后,受郭沫若先生的邀请,松山树子第一次访问了北京。

  让她感到惊喜的是,竟然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接见。

  郭沫若这样向周总理介绍松山树子:“这位松山树子女士是世界上第一位把中国的‘白毛女’搬上芭蕾舞台的人。”周总理十分感动,在人民大会堂的招待会上说:“诸位,现在有重大的新闻发表,这里有三位白毛女。”一边说一边将王昆、田华(电影)和松山树子介绍给了大家。

  他对松山树子说:“请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带到中国来演出!”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8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冲破重重阻力来到中国,在中国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

  10年后的1965年,中国也创排了芭蕾舞剧《白毛女》。

  白毛女观后感范文三

  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妇女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应该得到解放。

  新华字典对解放的定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

  在旧社会中,因为束缚,妇女没有自由可言,也不知道什么是发展。

  她们生活的中心就是男权的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特质,诸如:柔弱,寡言,逆来顺受等等皆是我们熟知的。

  在《白毛女》中一根二尺红头绳就是束缚的象征,在出现的短短几分钟里,却是喜儿最柔美的一瞬。

  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定位如此,女性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默认一切皆合理。

  这样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消除掉这样错误(先不论是否真的错误)的观念,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

  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舞蹈动作上,女性有了大量的十分果断的动作诸如指,怒目,敏捷的身手等等。

  通过这样的手法,戏剧完全消除了旧社会的女性形象残留在大众的阴影,使得戏剧告诉观众:这样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是自由的。

  而是否这样的改变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呢?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注意到,强烈的极端对立后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特质完全掩盖了女性特质。

  有评论解释到八大样板戏中皆是中性化了女性,而在我看来还不够,应该是男性化了女性。

  中性只是在男性化过程中的一个体现,并不是结果,它在社会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但男性标准却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提到的如刚强、勇于反抗,以至于到军装、发型、舞蹈动作等,均明显的.向男性特质靠拢(至少在那个时候之前,一直以来男性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是如此)。

  所以男性化后的女性就带来了这个问题:这是解放还是重新的束缚?为什么最后女性还是必须以男性为标准来生活,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型行皆似男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尊重(剧中的确如此表现)?于是整个戏剧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循环,以《白毛女》为例:父亲(男性)没有把女儿(女性)保护好,于是女儿被地主(男性)抢走,女儿逃出来过着非人的凄惨生活(没有男性的女性),最后红军(男性)拯救了她。

  喜儿在这个循环中其实没有自己的选择,因为当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其实并不能称为选择。

  芭蕾舞源于西方,它最大的特点便是足尖起舞。

  为什么选择这样高难度且身体损害高的舞蹈形式?是因为踮起脚后能够牵扯到腿部肌肉,使得女性柔美的线条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展现。

  所以在西方芭蕾舞起初只是表现宫廷,自然,神话等主题。

  而在革命芭蕾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剧中演员努力的踮起脚,却在试图表达一种刚强。

  即使在《红色娘子军》最后,有大量的大腿露出来,看到的也只是一块块结实的肌肉。

  只能说,这是政治要求下的艺术创新吧。

  而事实上在红色年代下催生出来的各种文艺成果,不都是这样的吗?而今天也成为了国内外炙手可热的话题。

  我从来认为任何搀杂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文艺创作皆丧失了它本源的追求。

  所以对我来说,革命芭蕾中最美好的,还真只有喜儿头戴红头绳时的惊鸿一瞥吧。

【白毛女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白毛女观后感

2.白毛女歌剧观后感

3.歌剧《白毛女》观后感

4.白毛女读后感范文

5.观后感范文

6.观后感范文大全

7.影片观后感范文

8.演讲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