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200字范文
以下范文分享的辛亥革命观后感200字范文,更多热点范文网欢迎访问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字范文(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它,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它,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我们的教育和启迪,深刻认识和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珍惜现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就要开启未来。
我自豪,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爆发在我们的家乡湖北。
历史证明,湖北是先进思想的源泉。
历史上曾今说过“唯楚有才”,在这片荆楚大地上诞生了无数杰出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辈。
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的变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而目前在湖北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必将推动湖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们今后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我骄傲,我生活在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之中。
我的家乡房县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谷竹”、“十房”两条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之中,“十宜”铁路即将动工建设,“竹房”城镇带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建设必将进一步缩小城乡距……我坚信,房县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我立志,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学习革命先辈爱国、革命的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将这股炽热的爱国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使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2)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
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
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
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
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
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
这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么的心情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
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角色,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么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
”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
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
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
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希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 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
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
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
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通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
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可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字(3)
锦-涛总书记说:“做好宣传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①”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在新形势下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宣传工作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015年9月30日星期五,江油市委宣传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影片中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场合进行的深情并茂的演讲、辩论和宣传的画面使我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产生了几点启迪和思考。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好比一驾马车,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
国父的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水平相当高,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国父(赵文暄饰演)的宣传总是能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性格、处境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
在此,我可以举出几段情节:
1.广州起义失败后,国父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就是很经典一个例子。
国父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bai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
国父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国父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他(她)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
毛*东同志晚年回忆国父时曾深情的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
②”悲壮的语言常常更具有一种宏伟的感人力量。
国父这一段悲怆的宣传,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化失败为胜利、化精神为物质的效果。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陶泽如饰演)积极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
为了与清廷抗衡,国父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
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
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
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
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
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
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矗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国父在演讲时是直接使用英语,而与之对垒的清廷驻英国公使唐维庸面对四国银行的经理们只能不停的通过翻译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国父气势磅礴的宣传攻势面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只能狼狈不堪的落荒而逃。
3.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对革命伟业的支持,国父十分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影片中,国父积极策动唐维庸的女儿唐曼柔(王子文饰演)临阵倒戈,反戈一击。
虽然唐曼柔是唐维庸的女儿,但是从影片中她的衣着打扮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得出来,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新型知识女性,迥然不同于清朝传统女性。
因此,国父对她所作的宣传又不一样。
当她与国父谈及“革命与死亡”的话题时,国父用十分浪漫的语调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地生活……”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织的话语使得唐曼柔坚定地站在了革命这一边,宁肯背负“不忠不孝”的罪名也要与自己的父亲和清廷彻底决裂。
在国父与唐维庸就四国银行借款与否的斗争中,出面为国父担任法语翻译。
唐曼柔在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让四国银行的大佬们感觉:“连唐维庸的女儿都跑去支持孙中山了,看来大清国真的没啥希望了。
”因而不敢继续助纣为虐。
唐曼柔的支持直接影响了现场的辩论气氛,扭转了辩论局势,使历史的天平向革命势力一方倾斜。
反观国父的对手隆裕皇太后(陈冲饰演)和宣统皇帝(苏晗烨饰演)面对摇摇欲坠的政治危局,既无任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又无一句凝聚人心的宣传鼓动。
只会坐在御座之上向群臣痛哭流涕,眼睁睁看着政权被推翻,黯然退位。
二者相较,高下立判。
二、形式多样,激荡人心。
由于时间的限制,《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仅有100分钟。
为了更好地探索群众宣传工作的内在规律,找到新形势下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的办法。
在国庆期间,我查阅了《中华民-国史》③和《文史资料选辑》④中的相关记载。
通过查阅这些历史文献资料,我发现:在辛亥革命中,以国父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从事群众宣传工作除了有“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特点之外,还有几项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国父年轻时口才就很好,逢事“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语”。
早在香港学医期间,国父便与革命同志“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
国父成为职业革命家后,更是把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革命党中还有许多杰出的演说家。
比如:鉴湖女侠秋瑾,“每大会集,必抠衣登坛,多所陈说,其词淋漓悲壮,荡人心魂,与闻之者,鲜不感动愧赧而继之以泣也”。
以撰写《革命军》而闻名全国的邹容“凡遇学生开会,容必争先演说,犀利悲壮,鲜与伦比”。
敢骂慈禧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也是演讲高手,他在“苏报案”出狱后来到日本。
他利用革命党人和留学生集会欢迎的场合,作慷慨激昂的长篇反清演说,令听者荡气回肠,为之感奋,当时天正下雨,听讲者数千人竟“咸植立雨中,无不动容”。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字范文】相关文章:
2.辛亥革命观后感
8.辛亥革命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