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爷爷的演讲观后感

爷爷的演讲观后感

时间:2017-03-07 11:55:0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爷爷的演讲观后感

  乐观的爷爷观后感【1】

爷爷的演讲观后感

  我的爷爷非常精神,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红润的脸膛。

  看我爷爷的样子,你一定想不到,他曾经是个癌症病人。

  在我六岁的时候,爷爷在体检时查出了肺癌;爷爷住院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先做了手术,又作了六次化疗。

  每次化疗做完后都悔很难受,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

  可爷爷总是坚持吃东西;当我看到爷爷每次吃东西比吃药还痛苦时,我心里都很难受。

  爷爷还经常鼓励其他病人,告诉他们不要怕,要坚强。

  我每次去看爷爷时,他都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上学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怕困难。

  ”后来爷爷出院了,由于做了六次化疗他的眉毛头发都掉光了,我看到爷爷这个样子想:“爷爷一定在医院受了很多苦。

  ”心里很难受直想哭。

  可爷爷却笑着对我说:“没事,我会好起来的。”

  爷爷回家后,休息了一个月又去上班了,家里人都劝他提前退休;可爷爷说:“没事,我能行”。

  他每天都会骑车提前半小时到单位。

  一直到六十岁才退休。

  爷爷退休后的生活依然安排的非常充实,上午去公园散步,下午养花喂鸟。

  晚上看看电视节目。

  爷爷的花养得非常好,尤其是君子兰,君子兰开花很漂亮,却很娇气,想看到它们开花可不容易,可爷爷样的君子兰每年都会准时开放。

  这就是我的爷爷,乐观坚强的爷爷,热爱生活的爷爷。

  爷爷的这些好品质值得我学习。

  《蛤蟆爷爷的秘诀》观后感【2】

  第一次接触绘本《蛤蟆爷爷的秘诀》,甚是好奇,在上课老师的介绍下才知道原来和我熟悉的《大老虎和小老鼠》出自同一作者—庆子.凯萨兹。

  此次观看的绘本展示课也让我在绘本教学领域收获颇丰。

  一、选材趣味性强,引幼入胜。

  《蛤蟆爷爷的秘诀》是一个充满童趣,极具教育意义的故事。

  故事线索清晰,画面简单易读,故事中人物表情生动,每一个画面都那么富有神秘感,又带有一定的惊险与刺激。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这个学习过程是快乐的,也是充满激情的,更是收获丰厚的。

  二、老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很有感染力。

  老师的语言引领着孩子们一步步走进故事,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

  从课题导入“什么是秘诀?”由幼儿所知的“秘密”引出未知的“秘诀”,过渡自然,老师的形体动作及丰富的表情也和故事的情节融为一体,让孩子们深受感染。

  三、为幼儿创造了宽松的阅读环境。

  ppt画面的停顿让幼儿注意观察、思考及充分表达,让幼儿在画面的指导下愿说、想说、敢说。

  活动自始至终幼儿都能安静地从第一张幻灯观看到故事的最后一张,并认真地观察,大胆地讲述自己猜想。

  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能积极作出有效的`回应,并进行积极评价,大大调动了幼儿阅读的积极性!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渐渐进入角色,并在故事结束后,都能清楚的说出蛤蟆爷爷的三个秘诀。

  四、提问设计清晰开放。

  蛤蟆爷爷的三个秘诀就像一条线,带领着孩子们走向积极的探寻之路。

  但线索不能捆住老师和孩子,老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活跃,激发幼儿积极思维,踊跃回答的兴趣。

  “猜猜在说什么?”“会发生什么事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他会怎么做呢?”每一个问题都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故事的猜想,养成幼儿动脑的好习惯,不管对与错,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也有效地突出了幼儿学习主体的地位。

  四、丰富词汇的学习与应用

  蛤蟆爷爷的三个秘诀通过文字的形式逐一在黑板上出示,既能让幼儿增进对文字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幼儿更直观的记住秘诀的内容。

  对于“力大无穷”“巨大无比”等词汇的循序理解,让幼儿知道这些词汇所运用的环境,丰富了幼儿的词汇。

  绘本是语言教学中幼儿和老师都喜欢的内容,这节绘本课也很适合在我们中班开展,可以加进课程中,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3】

  看完《被告山杠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精神的冲突扑面而来,令人深思。

  封闭的堆堆坪何尝不是现在中国社会传统面的缩影,在这里礼治仍然是治理社会的主流思想,用山杠爷的话说就叫“国有国法,村有村规”。

  村规就是“礼”。

  山杠爷并未理解“国法”早已不是等价于“礼”的了,所以影片结尾时山杠爷迷惑了,他无法理解他兢兢业业治理好堆堆坪,最终却落得个入狱的结局,这是为什么?

  中国从来不缺少像山杠爷这样深爱着自己所在的那片土地的治理者,他们大多数也像山杠爷一样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也深得人心。

  可他们大多数也像山杠爷一样属于传统,在他们的意识观念中礼就是法,礼就是“村民”们的行为准则。

  在法制化的进程中,他们都感到了迷茫。

  一直以来的熟悉规范要被不熟悉的“法”推翻,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

  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就是合适的意思”。

  《被告山杠爷》中的堆堆坪,许多传统的习惯依然在沿袭着,且并非都是守旧和落伍。

  民治与法治,道德与理性,一直希望中国社会很好地融合现代和传统,在这里,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却依然是困境,依然是冲突。

  山杠爷的孙子——新一代人的代表,接受法治教育的一代,无法评判他爷爷做法的正误,陷于村子中现实的现状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于是写信求证,最终却导致爷爷的入狱。

  山杠爷错了吗?苏琴错了吗?其实他们都是没错。

  堆堆坪其实就象一个国家,法治不能解决的问题,山杠爷却用他和村民习惯的方式解决了,却触犯了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同时,“一刀切”和一种尺度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漏洞。

  所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在群体素质尚不能配合法制和民主的情况下,德治仍然具有很强的补充作用。

  到这里,我不禁想产生了“法律到底是什么”的疑问。

  建国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我们大量的引进西方的法律思想和西方的法律体系,我们称之为“与国际接轨”。

  那么法的合法性又在哪里?产生于西方的法律和老祖宗传下来的礼,究其根本无非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

  虽然传统礼法有诸多弊端,但这一基本功能还是不可否定的。

  就像现代法律教育经常提到的被视为中国人奴性表现的“包青天”“父母官”等概念,本质上也无非反应的是中国人民对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的呼唤。

  从这一维度来看无论是西方的现代法律还是中国传统礼治都是为维护社会公正的工具。

  我们现在提法治社会无疑是将法治与社会公正相等价的,这样的意识是否有欠妥当呢?像堆堆坪这样的农村在中国还有许多,像堆堆坪的村民那样不懂法、不知法的农民在中国还有很多。

  在这样的一些地区法律还很陌生,而也有一些事是法律不曾涉及的,这些事又该以什么原则来处理?所以,当务之急首先是要在像堆堆坪这样典型的农村进行普法教育。

  其次,当一种据说是更为现代、更加关注公民权利保障的法治开始影响中国农村时,给农民带来了什么,给农村的管理带来了什么?这种“现代的”的法治究竟是否适合在农村运行,法治取礼治,其代价又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更加冷静的来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吸取传统文化中那些为我们普遍接受的优秀成分,最好是以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

  我想或许这样才是现代法律生根中国的有效方法。

  可喜的是这种变化正在发生。

  现在距离山杠爷的那个年代又隔了一些时间,农村中仍然存在很多“山杠爷”以及受他管理的“村民”,但同时也有许多像山杠爷孙子一样的年轻人慢慢长大了。

  这些年轻人不再像山杠爷一样没有文化,他们渐渐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也了解了法律。

  他们开始相信法律了,不过他们还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爷爷的演讲观后感】相关文章:

1.海蒂和爷爷观后感

2.《海蒂和爷爷》观后感

3.《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4.演讲观后感的作文

5.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6.演讲观后感

7.国王的演讲观后感-国王

8.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