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时间:2017-03-27 20:42:4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笑到最后,小编为大家带来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

  近日在家一直看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每次看都很感动,都有收获在心里。

  女主人公是由有好莱坞大嘴美女之称的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我非常喜欢她,一是因为她主演的几部影片都非常出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如《诺丁山》、《风月俏佳人》等,还有一个是原因是源自茱莉亚罗伯茨的一个真实故事。

  茱莉亚 罗伯茨最走红的时候,她的一个在偏远地区当小学老师的同学得知她是好莱坞明星后,就写信问茱莉亚罗伯茨能否到学校与孩子们见面,给偏远小镇的孩子一个惊喜。

  接到信后,茱莉亚罗伯茨立马着手安排行程,一个人悄悄地带着礼物不远千里到了那个学校,当时孩子们的惊喜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连给她写信的同学也是惊诧不已,茱莉亚罗伯茨只有一个要求,谢绝一切采访,杜绝一切对外报道,非常的低调。

  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

  该片实地拍摄于美国著名的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

  该校是目前全美排名第一的私立女校,被誉为“没有男子的长青藤”。

  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美国前第一夫人、现任参议员希拉里、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都毕业于此学院;中国的著名女作家、诗人冰心和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也是该校早期的毕业生。

  《蒙娜丽莎的微笑》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 ,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

  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它探讨了女性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其中包括结婚、离婚、婚外恋、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等等一系列与女性相关的话题,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回答了“女性到底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有价值地生活?”这一困扰女性多年的问题。

  然而,影片并没有叫嚣着让女性从厨房走出来,而是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

  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影片在此实际上是借凯瑟琳之口引出了故事的真正主题——“什么是人生?是什么决定了生活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正如“什么是艺术?”一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2】

  《蒙娜丽莎的微笑》非常善于用情节来做暗示和对比。

  从影片开始处,凯瑟琳因为“不能使用电熨斗”而搬出学校宿舍,暗示她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学校护士的被迫离去,暗示不遵守学校规定、给学校带来新观念的人的下场;凯瑟琳一意孤行,不顾校方的警告,让学生们感受现代艺术,暗示了新思想与传统观念的矛盾和斗争。

  后来,影片在更大的一个范畴内将贝蒂和琼做了对比:贝蒂原来在母亲的教导下,是“结婚生子”路线最坚决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她甚至不惜在课堂上和校刊上与凯瑟琳老师针锋相对。

  而琼似乎有着更高远的追求,一方面,她希望过贝蒂一样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想到耶鲁法学院继续深造。

  这二人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而被凯瑟琳寄予着厚望的琼却退回到了“结婚生子”的阵营中,“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就读机会。

  然而,琼的这种“退回”并非是向传统观念的妥协,它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标志着威斯理的女生们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

  另一处强烈的对比体现在凯瑟琳和南希的身上。

  作为反叛者的凯瑟琳,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她对婚姻的弃绝。

  虽然威斯理学院的单身女教师并不少见,但是她们都像凯瑟琳的房东——在学院教《礼仪和演讲》的南希一样,是被清规戒律所异化了的修女式的人物,这些老处女用自己的贞洁和牺牲维持着既定的传统婚姻制度,她们的独身是对这种禁锢女人的制度的配合,而不是反抗。

  凯瑟琳与她们恰恰相反,她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的出路”。

  她主动离开加州的男友,就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种不甘于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当时忽视女性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氛围中显得尤为难得。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相关文章:

1.雷锋的微笑观后感

2.《雷锋的微笑》观后感

3.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4.《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5.中学生的微笑观后感

6.电影《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7.关于微笑的礼仪

8.关于微笑的经典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