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350
郑氏义门——今天更多的人是称呼它“江南第一家”,郑义门观后感350字如何写,以下的郑义门观后感350字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江南第一家郑义门观后感一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治国,从治家开始。
要“共建金华”,就需要全市人民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把金华当作一个大家。
而在我们身边,就有治家———德治、法治、自治的典范:浦江郑义门和武义后陈经验。
市人大代表陈东建议,要深入挖掘郑义门和后陈经验的内涵,为“走在前列、共建金华”提供共同的道德遵循和先进文化引领。
现状: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自2015年5月22日起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其首篇就是我们金华浦江的郑义门:《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
支撑“郑义门”的精神支柱,是名叫《郑氏规范》的家规。
郑义门的现实意义,正如《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所言: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郑义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
后陈经验,是指2004年6月18日,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创造性地设置了全国首家“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独立于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监督村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村务管理的运作,开启了村务民主管理实践探索的序幕。
建议:一是进一步开展郑义门和后陈经验理论研究,深度挖掘其深刻内涵。
可由市社科联牵头,采用重点课题或征文的形式开展郑义门和后陈经验理论研究,出一批有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对郑义门和后陈经验作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理论提升,为推广郑义门和后陈经验提供强有力的的理论支持。
二是进一步推进家风和农村基层建设。
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金华市十大良好家风”评选和“金华市十大先进村组织”评选。
通过评选、投票、表彰、推广,形成一种建立良好家风、推广良好家风的氛围,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是大力进行舆论引导。
要结合“金华市十大良好家风”“金华市十大先进村组织”评选,对郑义门和后陈经验进行再组织、再策划、再宣传,进一步浓郁舆论宣传的氛围,强化舆论宣传的效果,并以此为切入点,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力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激情和干劲,使全市农民成为“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生力军。
江南第一家郑义门观后感二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
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理论,我觉得要真正深层次的剖析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看看家这个社会体细胞经历了哪些变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门望族,其血脉延续久远,见证了无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历了数百年物是人非的变迁。
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贵,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风醇良,历史悠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氏义门。
郑氏义门——今天更多的人是称呼它“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
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但在这之前的元朝,已经有过两次旌表“义门”的盛典。
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11年)首次旌表为“孝义门”;元重纪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为“孝义郑氏之门”。
对此,宫廷上下,认识一致,颂声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诸公卿多作大书及赋诗以美其行。
有史载日:“部使者余阙行县,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复篆‘浙东第一家’以褒之”。
一代贤相脱脱有“白麟溪”三大字题赠。
翰林学士承旨月鲁帖木耳为中书平章政事时,于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书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
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两次赐书“麟凤”、“眉寿”。
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国史院的儒学名家如虞集、揭徯斯、危素、欧阳玄、李好文、陈绎曾、陈旅,以及与郑氏有同里与世交关系的黄溍、柳贯、吴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诗作文赞美的行列,掀起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热潮。
这些题赠和诗文,后来均被制成匾额悬挂厅堂,收入《麟溪集》中,载入史册,成为郑氏家族一代光辉的象征。
那末元朝统治者——草原里打过来的蒙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一个家族的治家经验呢?
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却不通汉族文化。
但是它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
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后,在他的即位诏书中就指出:“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忧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诏十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材异等,列名上闻;并诏立国史翰林院,招揽儒学人才。
一代大儒姚枢、许衡、窦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谋臣,又在各地又诏立诸路学校提举官,一些博学老儒得到了擢用,为元朝初期施仁发政,立纲陈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一开始就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从齐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识,旌赏孝义力田是他们施仁政的重要内容。
元朝宫廷规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辄下令旌表其门”。
可惜当时这样的“门”不多,而浦江郑氏家庭,却脱颖而出,首开元代风俗之先,实现了“九世同居”的振兴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表彰。
郑氏家族的同居义举,所以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
还出于统治者的自身的需要。
元朝当局有个致命的缺陷,皇位的继承法没有规定,只是依仗贵族大会(忽里台)来公选,每次皇位交替,都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给后宫、重臣及诸王之间的竞争留下了隐患。
元始祖忽必烈,平定天下,以文德洽海内,定一代之制,使典章文物大备,可谓功勋卓著。
但在他去世以后,由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问题。
他有十个儿子,二儿子裕宗真金,被封为太子,不幸比始祖早九年而薨,不得已只得把皇位传给裕宗的第三个儿子铁木耳,但裕宗还有第一个儿子甘麻剌,他也不甘心将王位拱手他人?就这样忽里台大会开了一百二十多天,为立储争论不休,直至甘麻剌受到众人责备而退让,铁木耳方当选。
不过自此以后,两派势力围绕皇权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自忽必烈去世至最后一个元顺帝登位的三十九年间,皇帝换了九个,最短的只有两个月。
英宗、明宗均在位被谋杀身亡。
而一个成功登位的皇帝,也无不以反对者的鲜血生命为代价。
而郑氏家族孝义同居的事迹,同皇族内部的争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家和万事兴”,元朝宫廷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这一点,拼命宣传郑氏同居的意义和好处,可惜元朝统治者无法学到手,在一片表彰郑氏义门的声浪中,继续杀来杀去,内外交困,终于走向了元历史的尽头。
元朝统治,自元始祖定国号“大元”的1271年算起,到元顺帝退出大都止,前后共九十七年,这是郑氏家族同居共财发展最顺利、成就最突出时期。
这段时间,不仅达到了“九世同居”的高峰,而且家庭治理方面,更趋成熟和制度化,创造了一些别人所难做到的事绩,倍受朝廷关注。
元朝一开始,郑氏家庭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是元始祖十五年(公元1278),宋朝投降的第二年,地方上还比较混乱。
五世孙德璋因为人刚直,与物多忤,受到诬陷,罪会逮扬州狱,兄德珪毅然代刑,争先死于狱中。
这件事对后世影响很大。
六世孙文嗣、文融兄弟等先后主家政,他们接过父辈创造的业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家庭内部治理推向鼎盛。
其中尤以文融,功绩最著。
他出生于宋景定五年(1264),元始祖登上皇位的前一年,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 享年九十岁。
经历了元朝一代的兴衰起落,他还担任过元朝的下级官吏,建康路龙湾提领,熟悉元朝政务。
中年辞官,继从兄文嗣,主家政四十余载。
在他的带领下,以朱熹家礼为蓝本,先后办了几件振兴家族的大事:一是建立祠堂,设立祖宗牌位,四时祭奠,朔望参谒,以尽报本孝敬之礼。
二是整顿扩建学校,培育后继人材。
原有家塾东明精舍一所,系五世孙德珪所创,到了六世文嗣、文融兄弟主家政时,进一步扩充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延聘大儒吴莱、宋濂先后主教席。
规定男子八岁以上从家学,年二十以上,学无成就者,改习家业,学有所进者不拘。
学习内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课,词章辅之。
三是制定家规。
先是由文融为书五十八则,七世孙郑钦和郑铉补充后录七十则,续录九十二则,勒石锓梓。
《家规》根据九世同居,人多族众的实际情况,从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礼仪、家庭管理、家长职权、人员分工、财产分配、妇规、社交和睦邻关系,都作了详细规定,大大促进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团结,使人伦风俗面貌一新,历史评价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