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

时间:2016-09-20 15:41:27 合同大全 我要投稿

《合同法》第113条

  《合同法》第113条【1】

《合同法》第113条

  第一百一十三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释义】本条规定了赔偿损失。

  1.赔偿损失的构成赔偿损失在民法土包括违约的赔偿损失、侵权的赔偿损失及其它的赔偿损失。

  本条的赔偿损失指违约的赔偿损失,它是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财产等损失的赔偿。

  承担赔偿损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四:一是有违约行为,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

  二是有损失后果,违约行为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了财产等损失。

  三是违约行为与财产等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违约行为是财产等损失的原因,财产等损失是违约后果。

  四是违约人有过错,或者虽无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赔偿。

  赔偿损失的属性是补偿,弥补非违约人所遭受的损失。

  这种属性决定赔偿损失的适用前提是违约行为造成财产等损失的后果,如果违约行为未给非违约人造成损失,则不能用赔偿损失的方式追究违约人的民事责任。

  2.赔偿损失的范围赔偿损失的范围可由法律直接规定,或由双方约定。

  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和当事人没有另行约定的情况下,应按完全赔偿原则,赔偿全部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指财产上的直接减少。

  间接损失又称所失利益,指失去的可以预期取得的利益。

  可以获得的预期的利益,简称可得利益。

  可得的利益指利润,而不是营业额。

  例如,汽车修理厂与出租车司机约定10日修理好损坏的夏利车,汽车修理厂迟延3日交付,司机开出租车每日可获利润200元。

  3日的可得利益为600元,汽车修理厂违约,应赔偿600元的间接损失。

  可得利益的求偿需坚持客观确定性,即预期取得的利益不仅主观上是可能的,客观上还需要确定的。

  因违约行为的发生,使此利益丧失,若无违约行为,这种利益按通常情形是必得的。

  例如,建筑公司承建一商厦迟延10日交付,商厦10日的营业利润额即为可得利益。

  可得利益的求偿不能任意扩大。

  对此,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4条规定,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依照他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和情况,对违反合同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我国原涉外经济合同法和原技术合同法也有相同规定。

  原涉外经济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原技术合同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损失。”法律采取预见性限制赔偿范围的随意扩大。

  预见性有三个要件:一是预见的主体为违约人,而不是非违约人。

  二是预见的时间为订立合同之时,而不是违约之时。

  三是预见的内容为立约时应当预见的违约的损失,预见不到的损失,不在赔偿范围之列。

  例如,旅客言飞机误点使其耽误了一笔买卖,要求赔偿。

  该买卖是否耽搁,航空公司在售票时是无法预见的,故此间接损失不予赔偿。

  3.赔偿损失的方式赔偿损失的方式有三:一是恢复原状,二是金钱赔偿,三是代物赔偿。

  恢复原状,指回复到损害发生前的原状。

  例如借用人损坏了借用的收录机,经修好后返还出借人,这里的修理即是恢复原状。

  又如,购买的羊绒因质量不合格而退货,退货就是恢复原状。

  恢复原状如果是给付金钱,需加付利息。

  例如,买方付款后卖方不交货,卖方除退款,还应加付货款的利息。

  违约后的恢复原状,实践中多显有困难,故举出金钱赔偿,其简便易行,是赔偿损失的主要方式。

  金钱赔偿时遇违约人资金困难,没钱,若违约人有其它财产,可以折抵相应金额,代物赔偿,即以其它财产替代赔偿。

  4.赔偿损失的计算金钱赔偿、折抵赔偿都涉及损失赔偿额的算定。

  损失赔偿额的计算,关键是确定标的物价格的计算标准,计算标准涉及标的物种类和计算的时间及地点。

  合同标的物的价格,可分为市场价格和特别价格。

  一般标的物按市场价格确定其价格。

  特别标的物按特别价格确定。

  确定特别价格往往考虑精神因素,带有感情色彩。

  例如,著名医学教授、原南京军区总医院普外科中心副主任邹忠寿于1996年病逝。

  其妻将十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的底片,如邹忠寿获国家特别津贴后的全家照,送交南京某冲印社放大,冲印社将底片全部遗失。

  冲印社虽承认过错,却坚持按每张底片2元进行赔偿。

  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进行了公开审理。

  认为:被告系摄影冲印单位,理应妥善保管好顾客交付的底片,由于被告管理不善,遗失原告十张无法再现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底片,给原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理应赔偿。

  判决被告一次性赔偿原告人民币5000元。

  计算标的物的价格,还要确定计算的时间及地点。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价格往往不同。

  通常以违约行为发生的时间作为确定标的物价格的计算时间,以违约行为发生的地点作为确定标的物价格的计算地点。

  如果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了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则按该方法算定损失赔偿额。

  例如,海商法规定了赔偿责任限额的计算单位,可按此理赔。

  5.过错相抵过错相抵,英美法称共同过失,日本称过失相杀,其在违约责任中,指对违约损害的发生和扩大,受害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违约人的赔偿责任。

  我国法律对过错相抵有所规定。

  例如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二十七条中规定,在旅客、行李运输过程中,经承运人证明,损失是由索赔人的过错造成或者促成的,应当根据造成或者促成此种损失的过错程度,相应免除或者减轻承运人的责任。

  在货物运输中,经承运人证明,损失是由索赔人的过错造成或者促成的,应当根据造成或者促成此种损失的过错程度,相应免除或者减轻承运人的责任。

  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一方当事人违约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失,另一方当事人有义务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倘若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即构成过错,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按照过错相抵,免除违约人对扩大损失的赔偿责任。

  拓展阅读:

  《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的经济学分析【2】

  《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此条款在违约责任的完全赔偿原则基础上确立可预见性赔偿限额标准。

  可预见性理论最早由法国学者Pothier在1761年发表的《论债法》一书中提出,并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所采纳,英国普通法于1854年的Hadly v. Baxendale 一案正式接受这一理论,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715条、《合同法重述》第2版第351条明确规定相关内容,因此可预见性规则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普遍适用的违约赔偿标准。

  我国旧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0条、《技术合同法》第17条也确立了可预见性规则,并被1999年颁布的统一合同法所承认。

  法律学者对该规则的学理解释:因为合同当事人只能就其能够预见的结果享有行为的选择自由,所以违约方仅对可预见的损害发生具有过错,在过错责任原则下,他理应在可预见的损害结果范围内承担责任。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我们世界的理性选择的科学(the 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

  笔者在此对可预见性规则的经济学分析就是试图探求这一古老契约的法则中隐含的理性因素:

  一、可预见性规则是对合同当事人的预防措施和信赖的有效激励。

  违约赔偿责任范围的规定影响合同当事人A与B的理性选择,进而控制交易风险损失的大小:违约赔偿责任过大,则A将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违约的“意外事件”的发生,尽管预防措施的实施也意味A的履约成本的增加。

  同时由于预期更多的损害赔偿费用,B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风险转移给A,于是B对A会形成过度信赖,夸大了B的预期,一旦A发生违约,则交易风险损失被放大;相反,违约责任过小,则B对A产生有效信赖,并将根据A的履约情况做出对应决策。

  但是由于预防违约风险的利益在双方间分配,A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的激励削弱,他总是采取最小的预防手段,违约风险发生机率增加,则交易风险仍被放大。

  避免上述有效预防和有效信赖不相容的方法,令违约赔偿额为一个合理的不变量,即等于违约人在订约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此平衡点,双方当事人的预防和信赖趋于合理,从而充分实现合同价值。

  二、可预见性规则提供有效违约运作的空间。

  有效违约是指某种意外事件的发生致使履约成本超过各方所获得的利益时,违约比履约更有效。

  对待有效违约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差异的根源是对合同法目标的不同认识,认为合同法是对承诺的法律约束的学者大都持否定观点,而法律经济学者认为合同法的目标是通过自愿交换而促使资源转移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中。

  有效违约实际上是实现帕累托最优态的理性选择,即合同双方在1、幸运的意外事件或意外收获可能使不履行比履行更有利可图;2、不幸的意外事件或意外事故可能使履约比不履约损失更大的情况下,选择不履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明智之举。

  可预见性规则的价值是为违约方确立衡量违约成本的标准,违约方通过违约的预期收益与该项成本的比较,选择有效违约而追求更大收益或避免更大损失,同时另一方的利益也可获得必要的保障,否则规定违约成本过低,会引致机会主义泛滥;规定违约成本过高,会抑制有效违约,合同在负价值态强制维持,社会财富受损。

  三、可预见性规则对交易费用的节约。

  交易费用范畴的产生是经济学的革命,借助该理论工具进行合同法研究,便可发现可预见性规则实际为一个设计精巧节约交易费用的机制。

  合同成本包括但不限于寻找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定成本、履约和实施成本等。

  一方面违约事件发生后,相对方可以获得确定合理的财产赔偿的保证,减少其在选择更安全的交易对象、监督合同实施以及采用诸如保险等规避风险方式的交易费用支出;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交易活动频繁,形成有机联系的网络,其中任意环节中断,可能影响一系列合同的履行。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从事具体交易的当事人,因为合同本身不具有“社会公开性”,使之不可能了解违约行为给第三人造成地各种损害,施之过重责任会限制当事人从事广泛的交易活动,相应地交易成本增加。

  可预见性规则的确立使合同风险在交易双方当事人间合理分配,有助于合同双方对交易费用的理性决策。

  以上是笔者对违约责任中可预见性规则经济学分析的尝试性探讨,在法律领域中诸如财产、合同、侵权等问题上无不打有经济理性的烙印,对其经济分析的研究即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法律制度背后的理性因子,也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经济时代的制度改革与完善。

【《合同法》第113条】相关文章:

1.合同法第52条-合同法

2.合同法第52条

3.合同法第94条

4.合同法第62条

5.合同法第107条

6.《合同法》第73条

7.《合同法》第54条

8.《合同法》第286条

上一篇:《合同法》第 下一篇:《合同法》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