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职场文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时间:2021-03-02 22:09:00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精品】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

  在当下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篇1

  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

  习报告

  姓 名: 王士华 专 业: 地理科学

  班 级: 20xx级教本3班 学 号: 20102613642 指导老师: 杜国云 孔祥生

  20xx年XX月XX日

  目录

  前言

  实习地点1:咸阳师范学院 实习地点2:口镇

  实习地点3:咸阳乾县大北沟

  实习地点4:张家山

  实习地点5:咸阳历史博物馆

  实习地点6: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

实习地点7: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引言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学,以及适应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院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野外实践。

  一、 实习目的

  实习目的是对野外教学工作的总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叙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标是要使我们得到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实习内容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使我们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能够接触比较多的和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野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及地质测量,地质地貌现象、植物等的观察与描述,上述这些方法与野外技能的训练对我们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将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础。

  二、实习时间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 实习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按实习的先后顺序,实习的地点依次为:口镇、冶峪河;乾县大北沟、水土保持所;张家山、泾惠渠;咸阳博物馆;南五台;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四、实习工具

  罗盘,卷尺,GPS,地质锤,植物标本夹等。

  四、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周族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来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 当今的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 4 -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

  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xx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红碱淖。 当今的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xx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五、 实习路线

  咸阳师范学院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篇2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渭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环境系xx地理 xxx 第x组)

  一、实习时间

  20xx年x月x日

  二、实习地点

  翠华山

  三、实习目的

  1、复习地质罗盘的使用,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角;

  2、观察山崩地貌,解释各种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3、认识山地土壤的特点,分析山区土壤的形成原因;

  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四、实习仪器

  地质罗盘、手持GPS、数码相机

  五、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本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这里风景优美,清雅幽静,为西安远郊夏日避暑,游览胜地。

  2、地质罗盘的使用

  地质罗盘由 磁针、磁针制动器、刻度盘、测斜器、水准器和瞄准器等几部分组成,并安装在一非磁性物质的底盘上,使用方法如下:

  a)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的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例如岩层的走向为60°或240°。

  b)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

  测倾向时,用罗盘的北端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即S边)与层面贴紧,放平,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北针所指的读数即为所求的倾向。倾向仅有一个指向,只能用一个数值表示,例如岩层的倾向为150°。

  假若在岩层顶面还是哪个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长测望标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北针受障碍,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S针亦可。

  c)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角

  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紧层面,并与走向线相垂直,用中指拨动罗盘,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倾角的变化界于0-90°之间,如一岩层的倾角为35°。

  d)注意事项

  在野外测定产状要素,往往只要测量岩层和一切构造面的倾向和倾角,并记录下来。记录的格式:岩层的产状为150°∠35°,前者表示倾向,后者表示岩层的倾角。由于走向和倾向相差90°,倾向加或减90°即为走向,上述岩层的走向是60°或240°两个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不记录走向的原因。只有当岩层倾角近于直立时才记录走向。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必须在岩层露头上测量,不能在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靠多观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断。

  另外,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3、3种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1)幽谷是在山崩时,由于两边山体同时崩塌并急速向低处堆积,使其阻隔而形成了气流墙,因此,在幽谷内气温低,湿度大,巨石堆积,杂乱无章。

  (2)山崩是在陡峻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土体、碎屑岩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

  生急剧的倾倒、崩落等现象,在坡脚处形成了倒石堆或岩屑堆的现象,称为崩塌(岩崩),规模巨大的崩塌称为山崩。

  在翠华山地区有两套岩石体系,一是距今19亿年前的变质岩,二是距今1.5亿年前的花岗岩,翠华山的主峰就是由花岗岩体组成的。由于花岗岩性脆,一遇到构造运动就会产生节理、断裂和破碎,所以,自从秦岭断裂形成以后,翠华山的山体也在无数次的构造运动中发育了大多呈直立状态的节理和破碎带。翠华山的节理和破碎带的水平方向与秦岭断裂近乎垂直,是南北走向的,所以当太乙河发育的时候,也就从南至北穿越了节理和破碎带,最终注入护城河。

  由于翠华山所属的地壳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所以太乙河对它的切割是以垂直侵蚀为主的,在河的两岸形成了陡峻的谷坡,在有的地方,由于河流的侧蚀以及受岩石的节理和破碎带的影响,谷坡变成了上凸下凹的反坡。

  4、山地土壤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山地土壤相对于关中平原地区的土壤具有腐殖质丰富,胡敏素和腐殖酸含量相当,富里酸>胡敏酸的特点。除部分坡耕地外,腐殖酸均以活性部分为主,其中胡敏酸的游离度很低,富旦酸的则较高。随海拔升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胡敏素比例下降,腐殖酸特别是活性部分明显提高;同一剖面自上而下游离腐殖酸逐渐增多。下层与上层、结合态与游离态、耕地和针叶林与灌丛草甸相比,腐殖酸的芳化度增高。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为随着山地海拔增高,气温下降明显,山地湿度较关中平原湿度大,并且受植被覆盖率高的影响,造成大量枯枝落叶不能彻底分解,生成大量腐殖质。

  5、山地水文特征及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本区域水系属渭河水系,径流量以大气降水、山泉水补给为主。翠华山下的峪,称为“太峪”,一条“太河”水系,从终南山奔涌而出。其中堰塞湖是被山崩塌陷的巨石堆阻挡所形成。

  “堰塞湖”临近翠华山顶,称为“天池”,或“太乙池”、“翠华湖”,水域面积13.8公顷,平均水深7米,是秦岭北坡72峪中,仅存的一处堰塞湖。每年夏季,这里湖光山色,风和日丽,游人们垂钓、划船,尽情享受山野清风。而一到冬季,“天池”被冻成一面宝镜,将阳光反射在融雪峭壁上,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及其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

  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湫池”、“翠华湖”、“太乙池”等。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积0.2平方公里,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透,现已成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带山崩堆积物规模更大,山崩堆积体厚达500多米。据初步测算,整个翠华山山崩堆积物总体积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分布范围约5.2平方公里;目前初步开发范围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围。

  六、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使我将书本所学到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操作相结合了起来,再次熟悉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并实地操作了测量岩石走向、倾向、倾角。同时,在行进的途中,利用手持GPS体验了科技的现实运用,增加了实习的乐趣。同学家的互帮互助,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是相互间更加团结,虽然野外实习很累,但也乐在其中,收获了许多。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篇3

  翠华山野外实习报告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

  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院 资源与环境系

  专业:09级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_____

  日期:20xx-XX-XX

  目录:一 实习目的

  二 实习地点

  三 实习地区简介

  四 实习内容

  (一).自然地理

  (二).人文地理

  (三).旅游开发

  五 实习总结

  一 实习目的:

  (1)掌握野外实习观察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地区常见的地质地貌、岩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质现象的分析。

  (3)通过实习,培养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现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 实习地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三 实习地区简介: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四 实习内容

  (一)自然地理

  1.

  整体地貌:翠华山与太华山系,在构造上属于北秦岭复背斜构造带,始出于震旦纪

  早期,基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东西紧密的线状构造伴随着强烈的断裂和岩浆侵入,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发生了撕裂和断块及隆升。由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中间因受挤压而形成北仰南倾的褶皱断块之山——翠华山山体的岩性为太古片麻岩与花岗岩,其高峰峻岭均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后期岩浆组成,坚硬而抗蚀力强。经长期雨水剥蚀侵袭,河谷多呈V字型,整个地貌特征为:峻岭高山、叠障挺拔,陡崖峭壁、峰脊波状起伏,河谷狭窄,水流湍急。

  2.山崩地质景观

  (1)翠华山山崩景观概况: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山崩地质景观

  (2)成因:崩塌体受地震力脱离开母岩时,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基本运动方式有自由落体、跳跃、滚动和滑动4种。翠华山山体岩崩运动以滑崩为主。潜在崩塌体在孕育发展过程中,受岩性、构造、地貌、风化等诸因控制,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时,潜在崩塌体顺着结构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崩塌体在崩塌壁前整体沉陷,形成约20m宽的陷落带,堆积有坠落岩块。潜在崩塌体向河谷运动的过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约,大约分为两个整体运动:一是十八盘堵河的岩崩体,因河谷狭窄,崩积物水平运动距离较小,大部分物质填充在河谷里,形成200m高坝堆积;二是环湖西岸山崩堆积体,河谷较宽,沿倾向河谷结构面滑崩,潜在崩塌体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规则次一级滑崩阶梯状或台块状地形。由于崩塌体沿着倾钭结构面作近似弧形运动,故滑崩阶地面或台块面多倾向崩塌壁,并有多级破裂面,这些现象都是滑崩体运动遣留的证据。潜在崩塌体受断裂与节理影响,岩体破碎,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顺着结构面运动时,由于崩塌体内各岩石块体运动的差异性,造成块体之间相互碰撞、挤压和撞击,使岩块进一步破碎,故崩积物块石大小混杂,没有分选,棱角明显,孔隙大,基本无细颗粒物质填充。因堆积块石大小不一,往往受较大完整块石支撑或巨大块石震裂,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岩崩洞穴。山体在岩崩运动过程中,地表面的岩块受地形高差影响,势能很大,快速向下冲击力较大,因下垫地面起伏不平,受反弹力作用,地表面岩块震动发生弹性破裂,有的顺节理面破裂,有的犹如刀劈断裂,有的发生震动破裂,形成各种形态的山崩裂石,随处可见,岩面震动裂缝交错如画,构成了山崩地貌奇异的景观。

  3. 奇洞——冰洞与风洞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形成原因:冰洞位于崩塌地貌中间的一个盆地状地形内,四周高中间低,并且四周有巨厚岩石环绕,阳光终年不能直射盆地内部,洞内地势低陷,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内部狭窄,常年不见阳光,气温低气压高于洞外气压,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所以有凉风袭来的感觉。 图表3 风洞

  4.奇湖——堰塞湖

  翠华山堰塞湖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翠华山天池的形成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滑落堵塞河道,河谷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即现在的天池。

  5.流水侵蚀

  翠华山地区山高谷深,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蓄水能力较好,河谷中流水终年不会断流,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由于这样的特点,以下蚀和旁蚀为主。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面的沉积物,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底加深。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坡后退,谷地展宽。在日积月累的流水侵蚀下,就形成了翠华山现在的河谷地貌。

  6.山地垂直自然带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复杂,以山地垂直自然带比水平自然带复杂得多。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山地,南坡(阳坡)比北坡阴坡)要获得更多的热量,因此,尽管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相同,但南坡气温高于北坡;暖湿气流如果与山地延伸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末,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夏季因暖湿气流来自东南方向,所以秦岭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以致南北坡相同海拔水热状况不一,所以南北坡垂直自然带有明显差异,秦岭南坡坡麓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坡麓则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偏碱性。秦岭北坡自然基带是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北坡自下而上自然带依次为:暖温带常绿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带、山地温带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这样随高度变化的自然带,反映了山地气候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垂直变化,即山地垂直地带性。

  7.山地降雨与云雾

  下雨天山地多云雾。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锋面雾、混合雾、烟雾。这次在翠华山野外实习中遇到的云雾,主要是因为降雨引起的,有以下两种。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这种雾在雨天山地最为常见。

  在天池湖面见到的雾为蒸发雾:下雨天气温降低,湖水的比热较大降温慢,水温高于气温。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种雾的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但山地气温低,所以在夏季也可见到。

  (二) 人文地理

  翠华山即终南山,在这里流传着许多神话传奇故事和名人故事,人文景观极其丰富,

【【精品】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相关文章:

1.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2.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3.有关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4.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

5.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6.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7.实习总结报告范文精品

8.实习报告范文3000字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