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1-11-25 11:18:43 教案 我要投稿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79页例2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地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难点:正确地掌握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并能正确估算。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苹果树和数字苹果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上节课同学们帮助老师分气球,老师知道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今天老师还有120面彩旗,每班分给30面,你又会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30=

  师:像这样的式子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一样吗?应该怎样口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整百数除整十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本课中,我创设过节分气彩旗这样的一个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有信心解决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指导。

  2、互动交流:

  (1)小组交流

  老师提出几点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每个同学都发言,按次序发言;记录员作好记录。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棒。形成小组意见。

  3、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算法,教师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1)可以是用实物来说明的。用分小棒的表示方法,分一分,把120根小棒代替彩旗的方式,以30根为一份,可以分成四份,所以120÷30=4。

  (2)120里面有4个30。

  (3)120÷3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12÷3=4(表内除法)

  (4)4乘30等于120,所以120÷30=4,我们组直接口算就出来了。我们组是用的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想法真棒啊,老师以你们自豪,为自己鼓掌吧!

  (二)教学整百数除整十数,运用估算意识。

  还能接受挑战吗?用小黑板展示题目

  122÷30≈120÷28≈

  ①我们这两道题跟前面的有什么相同点呢

  ②我们该怎么做,试试吧!看看谁的想法最好!

  ③先自己做一做,然后交流想法

  (三)引导学生得出的方法,得出整百数除整数的口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三个题,你发现有什么异同?得出结论

  (小结: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通常把被除数和除数看作整百除整十来计算,或者根据表内除法和看乘数想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探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整十数除整十除》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http://

  数学知识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段体验成功的机会。逐渐的引入到整百数除整十数口算的重要性。体现了运算推理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出示数字卡片。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得最多。然后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并说出口算过程。

  30÷10=60÷30=80÷40=240÷60=

  210÷70300÷50=270÷90=630÷70=

  2、开火车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剩余的题目)。

  180÷30=240÷40=420÷60=

  184÷30=240÷37=420÷58=。

  3、摘智慧,谁摘得最多。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智慧果的奖励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列式,集体交流。

  你表现得怎么样?收获了多少智慧果?

  (设计意图: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入其中,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数字卡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得最准”、“开火车”、“摘智慧果’,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同时给予每个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

  120÷30=4(个)

  答:可以分给4个班

  122÷30≈4

  120÷28≈4

  教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了一种“出奇”的顺利。上一节课成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总会有缺陷。可是“出奇”,当然也就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学生全都会了,几乎是不教就会。呵呵!没有想到的顺利,就已经说明其中潜伏着失败。

  课后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感到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

  其次是教学重点的把握。既然学生知其然——会做,就必须知其所以然——怎么做?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的教学,比较难把握的是技能和思维的尺度。在口算教学中而知其然是计算技巧的掌握,知其所以然这是思维层次的锻炼。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其所以然,既训练学生口算说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这节课没有把握住这个教学重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课堂上求平求稳看似成功,实则隐藏着诸多败笔。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平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体会1公顷、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⑵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平方米的大小吗?

  ⑶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

  3、生活中感受1公顷

  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4、认识平方千米

  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导语: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平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

  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3平方千米=()公顷90000公顷=()平方千米

  四、出示达标题

  五、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以及位桥镇的占地面积,好吗?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亿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感觉孩子应该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自己也提前意识到了,可这些问题却让学生一时消化不好。

  这部分内容方法掌握不好的话,特别容易出错。由于这个单元的内容涉及到的数字大,再加上刚开学,孩子们的心思还没能真正地回到课堂,所以这些都是难免的。

  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分级

  由于都是大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的读数写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分级的好处,采取分级和不分级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分级的好处。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在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要先分级,可是在课堂上做作业和课后作业中,仍然有学生不分级就读数,有人出错有人不出错,课后了解到,有的学生对这些大数早已会读会认,已经熟悉,习惯了。而有的学生是因为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根本就没考虑过,只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

  2、大小写混淆

  学生做题时的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总是在读数的时候把大小写混写。

  3、有0的写数

  读数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写数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很多。除了不分级,还有一个原因,不使用数位顺序表。但每一级中间出现零和末尾出现零时,学生写数的时候,总是丢掉零,或者添上零。

  尤其是“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做容易对0。

  4、数位与计数单位的混淆

  学生在数位和计数单位这两个概念上总是犯糊涂了。课堂上反应的很好,可在做作业的时候,个别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数位什么是计数单位,全混在了一起。

  针对这些情况,我的解决办法是:

  1、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学生要分级,把没有分级习惯的学生留下来单独辅导。

  2、其次严格要求学生的做作业习惯。我发现个别孩子的作业不仅不按时交,更重要的是作业的整洁度。很多孩子的作业本刚做了两天,就脏的不得了,书写不认真,错了的地方居然用笔划掉,虽然我在开学前已经强调。所以要严查作业的整洁度,把漂亮的作业进行展示,让那些没有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的学生,去欣赏一下别人的作业。

  3、多练习,及时反馈。因为第一单元知识点多,再加上不能得到更多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在备课时要精备,课堂上精讲,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习。当然是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去练习,并非是盲目的多做作业。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出现的问题诸多。当然也就看出我在备课和教学中没有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在心里还是把新生跟老生看成一致的标准来要求了,所以说,下个阶段的重点不光是课堂教学,更要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标杆与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1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公顷的认识、

  (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平方米和公顷、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

  (2)实际测量、

  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

  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

  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平方米)

  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

  ④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

  教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平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公顷、

  (4)练一练、

  4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

  3、教学例题、

  (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

  (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提问

  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

  ②怎样由平方米换算成公顷?

  由学生列式计算、

  (3)练一练、

  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

  三、巩固反馈、

  1、课内练习、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课后练习、

  (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7公顷=()平方米60000平方米=()公顷

  (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解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精彩的开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参加开幕式演出的部队官兵经过130多天的艰苦排练后,才形成了如此宏伟、壮观、盛大的场面。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实现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彩绝伦的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其实在如此盛大的场面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把每个人想象成一个点,你们看,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呢?(直线)

  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条直线。把这个场面转化成一张平面图。

  2、出示平面图,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线。

  这些直线都在舞台表面上,我们就可以说这些直线都在同意平面内。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 两条直线。

  【从开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平面图,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准备解决哪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大屏幕展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

  2、观察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6种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汇报:生1:1和2、3和5、4和6分三类。

  生2:1和2一类,3、4、5、6一类。

  生3:1一类,2、3、4、5、6一类。

  在学生说到交叉的分为一类时,告知学生交叉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板书:相交

  针对学生的不同分类引发学生的争议,在争议中统一意见,大致按相交、不相交分为两类。

  3、认识平行线

  (1)观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师:为何要把1号单列出来?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生1、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不变。

  生2、不相交。

  师:延长后会相交吗?(不会)

  动画演示延长后不相交的过程。

  小结:像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平行线。

  (2)揭示平行线的定义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线吗?

  学生举例

  那到底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呢?

  生: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补充在同一平面内。

  大屏幕出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为什么要加上互相呢?

  生:是2条直线啊!

  小结:要说互相平行或平行线至少需要2条直线。

  师: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线吗?应该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平行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平行线,也可以说红先和绿线互相平行。

  【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当学生把它们分为交叉、不交叉、快要交叉三类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直线可以延长的性质,把快要交叉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3)、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线,会用小棒摆摆吗?

  用小棒代替直线,摆两根小棒平行。

  展示学生的作品

  再摆第三根小棒也和第一根小棒平行,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那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4、认识垂直

  (1)分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平行。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2、3、4、5、6这5中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5种情况中的两条直线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相交)

  如果要把这5种情况再一次进行分类应该怎么分?

  生:3和5一类,2、4、6一类;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3和5 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相交的情况中找出特殊的情况相交成直角,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特点做好铺垫】

  师:为什么要把3、5单独分一类呢?

  生1:因为它们都是十字性的。

  生2、它们都有四个直角。

  (2)揭示垂直的定义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做互相垂直。

  大屏幕出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垂直的概念,初步感知相交中的特例是垂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包含与从属关系进行了潜行的渗透】

  师: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生:相交成直角

  师:能不能说红线是垂线。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垂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垂线,也可以说红线和绿线互相垂直。

  同学们请看数学书的封面上有垂直的现象吗?(有)

  在生活中还有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3)巩固练习

  会用小棒摆摆垂直吗?

  学生摆垂直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再次播放开幕式片段

  【让学生寻找影片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感悟数学无处不在和数学的美感】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来源:学&科&网]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来源:Z。xx。k.Com]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中国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m]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第一课时

  课题:

  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及练习四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变式练习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2.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4.人教版小学数学总结

5.人教版语文教案

6.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7.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

9.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上一篇:奇妙商店教案 下一篇:去春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