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时间:2022-04-14 18:21:24 教案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1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2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⑴ 明地点。⑵ 看景色。⑶ 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听课文录音,练习:

  ① 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 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 体会颜色美:

  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② 体会形态美:

  A 掩映是什么意思?

  B 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 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③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⑴ 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⑵ 齐读课文例句。

  ⑶ 补充句子完整:

  ①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 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⑷ 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⑸ 口头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全文板书】

  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3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该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必须改变以往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发现、自读感悟为手段,变教师的“讲”为教师引导下的“感悟”。因此,学习本篇课文,改变逐段讲解的方法,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合作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感悟、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式的构建】

  这节课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来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是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结合起来。

  1、合作感悟、加深理解:

  通过复习的提问导入,回忆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各个景点,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研究哪一个景点,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这是学生独立分析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然后,分小组汇报,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环节。学生不是按照老师设计的顺序来理解课文,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讲解和品读课文,完全是自主的、能动的、不受约束的,无论谁都可以尽情地表白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和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课文中提到的各处景点的图片做成课件,配合学生的汇报。每汇报一个景点,都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句子,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2、扩展训练、培养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样本,是教学的依据和参照,但它不是唯一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扩展开来,放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颐和园的其它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内容。

  仅仅这样的延伸是不够的,接着,我给学生们放一段录象,让学生们尝试做小导游,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又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展现他们的个性风采。在这样的训练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颐和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它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

  美、大

  2、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他是从哪些方面写它的美、大呢?

  生:作者是按照游览路线的顺序介绍的。他去了长廊,接着去了排云殿、佛香阁,然后又到了昆明湖边,踏上了十七孔桥……

  板书:

  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自读感悟、交流体会

  1、师:颐和园有这么多的美景,真吸引人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生读课文,自由汇报自己喜欢的地方。

  2、小组学习:

  师:好,请大家合作学习,喜欢同一个景点的同学你们前后桌几个人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去学习那一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临时指派组长。)

  师: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课件出示导学提示:

  自读、感悟、交流、朗读

  ⑴ 读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点?

  ⑵ 这处景点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你从哪些语句当中体会到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⑶ 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生进行合作学习,读课文的语段,交流各自的理解。

  3、学生汇报:

  汇报──补充──朗读。

  师引导(配合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以下语句,感受特点,进行朗读感悟:

  ⑴ 长廊:

  很长、很美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运用数字写出了长)

  ②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写出了长的特点)

  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感受美)

  ⑵ 佛香阁、排云殿:

  华丽、华美,金碧辉煌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⑶ 昆明湖:

  清、静、美

  ①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很清。从中也说明昆明湖很美。)

  ②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绿。

  (说明昆明湖很美、很宽阔。)

  ⑷ 十七孔桥: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数量多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师:好,同学们感悟的真不错,老师问你们,游览了颐和园,你有什么感受?

  生:颐和园真美呀!

  生:修建颐和园可真不容易!

  师小结:是呀,颐和园是我国的名园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颐和园的什么情感?

  生:赞美、喜爱……

  三、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1、师: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几处景点,其实老师告诉大家,它还有很多美景,课文并没有写全,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给补充一些呢?

  生自由谈自己掌握的资料。

  2、导游介绍: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还从来没有去过颐和园呢,在座的许多同学也没有去过。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领大家去参观参观呢?老师这里给你们准备了一段录象,你们先跟着录象练习说一说,当然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选出最优秀的导游领我们去游览。

  师放录象,参与指导。

  生练习说。

  选一、二名小导游,运用口头语言,自然讲述。

  3、小结:

  师:你们讲的真好,已经把我们带到了颐和园的美景之中。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不是这样呢?好,但愿颐和园的美景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颐和园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⑴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名朗读课文。

  ⑵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⑶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⑷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⑶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⑴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完成思考练习

  八、练习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廊内——绿柱 红栏 五彩画

  长廊:长(700多米)

  廊外——花木盛开 微风轻爽

  山下看:佛香阁 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望:瓦顶宫墙 昆明湖 游船画舫 城楼白塔

  美丽的大花园 堤岸 杨柳 石桥

  昆明湖 湖心岛 葱郁 宫殿

  十七孔桥 石柱 石狮

颐和园教案5

  教材分析

  1.本册第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他们在三年记忆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问题并不陌生。

  二、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zh09)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颐和园教案6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颐和园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段,朗读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及绘画艺术的精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者出示图片,激情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课题

  3、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探究新知。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知道学生朗读。(自豪、骄傲的语气)

  3、提示这段是一个总起段。

  4、学生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5、出示图片,学习建筑艺术。

  6、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三绝”

  7、颐和园的长廊除了以上三绝的特点外,还有一个什么特点?理解中轴线。

  8、认识过渡句

  9、小组合作学习6—8自然段,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

  10、学生反馈汇报。

  1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思维拓展。

  1、思考:颐和园的长廊是那么奇特,长廊上的画师那么精美,此时此刻,你想到谁?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写作金钥匙。

  四、课堂总结。

颐和园教案8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颐和园教案9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读词语纠正错误。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思考:为什么要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中3—9段段首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这几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领略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独特之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皇家园林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三、四段文字,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2.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3.配合由此段文字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做导游介绍长廊。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比赛。

  4.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5.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抓重点词语体会万寿山的美丽。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6—9段),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以及生动的比喻。

  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结合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2.你还可以说( )的颐和园?

  五、拓展作业。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在读书笔记上,积累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按顺序、

  颐和园

颐和园教案10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颐和园教案11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 朗读全文。

  七、 完成思考?练习3。

  八、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案12

  一、案例背景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游览的顺序记述。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二、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颐和园、长廊、画舫、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堤岸、远眺、雕刻”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录像介绍景点,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爱看录像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短片,希望同学们喜欢。(放映颐和园的录像)

  抽生交流:你知道短片中的景点是哪里吗?短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能说出这里的一两个景点吗?

  生交流时,师出示《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生读课文,师评价朗读

  3、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游览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自读感悟

  学生借助《颐和园》学习网页自学课文,边读书边欣赏边体味:颐和园的美是如何在作者的笔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二)交流心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点击不同的段落。相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理解描写长廊的段落(课件出示长廊的段落:第二自然段)

  (1)出示长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出示长廊上彩绘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使学生感受理解劳动人民的创新智慧。

  (3)出示长廊两边花的图片,感受长廊一年四季的美。

  2、理解描写万寿山的'段落(课件出示三、四自然段)

  (1)出示佛香阁与排云殿,使学生认识这两处建筑的构造及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

  (3)理解站在万寿山上,向下望、向正前面、向东远眺都可以看到什么?(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万寿山的位置以及它周围的景色)着重出示图片并推近镜头理解昆明湖的静和绿,让学生在朗读和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感受颐和园的美。

  3、理解描写昆明湖的段落(出示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找出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点?它们有什么特点?(师出示长堤、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小狮子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明湖的美景.并引导学生理解“雕刻和姿态不一”的意思

  (三)阅读指导

  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如何用优美动情的声音来表达颐和园的美。

  四、选读课文,情感升华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读,读给同学听,或者背诵积累。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颐和园其他地方的美景、名人对颐和园的评价、颐和园相关的典故等。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说也说不尽,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点进行了介绍。

  2、同学们可以选取其他景点,仿照课文进行描写。

  六、在线测试,自主选择作业

  出示不同类型的作业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作业。

颐和园教案13

  教学目的:

  一、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能按照课文所浏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三、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浏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准备:

  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初社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

  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浏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全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拆合法:殿、昆、爽、葱、郁、堤、雕;形声字:阁、煌、廊、葱;数笔画:漆、朱;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2、解释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中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想念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的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讲座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3、4自然段);四(第6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浏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嵊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浏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焉下来,就是昆明湖。

  写作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两种划分方法进行比较: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窨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1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不同位置分段。

  (4)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

  顺承段式

  并列段式

  因果段式

  转折段式

  递进段式

  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4、指导学生理解运用。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

  教学要求: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二、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想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玩,板书:颐和园。颐和园大家去过或听过吗?它可是一个皇家园林,里面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美不胜数,叫人赞不绝口。这样说你们一定不相信,那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到颐和园里一游吧。

  1、齐读课文,幻灯出示提问:

  (1)颐和园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总体印象?(课文第一句)

  (2)大家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解决第1、6自然段。

  3、学生回答幻灯出示的问题后板书。(红纸条出示:总体印象,呼应;黄粉笔写出美丽的大公园,细细去游赏)

  过渡引入课文:那我们就进去游赏一番吧,不过我应该给大家个游览路线吧,(红纸条出示:游览顺序)大家也来帮我提个建议吧。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游览顺序。

  二、明确作者的浏览顺序。

  纸条出示:长廊è万寿山è昆明湖

  过渡:有了个顺序,那我们就进颐和园的大门吧。

  三、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导:挂图出示长廊,大家看到了什么?那请第一组的同学告诉大家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好小组朗读第二段,不过,我这倒要请大家再思考讨论:

  幻灯出示(括号里的内容不用)

  1、我们是怎样来到长廊的?(引导明白地方过渡,指明位置)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要怎样说明?(长、精工雕琢,长用了数字来说明,重点词作概括。精工雕琢就用了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相同。)3、怎样才能把长廊这处景观具体描绘出来?(揭示分层的提要)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清长廊两旁情况。

  2、大家还没忘记第一组同学讲的长廊的内容吧。那大家把它分层理解一下: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

  (1)从外部上大家抓住了哪些重点词语呢?我想请人在纸条上写出来后出示。(或让学生说,用先准备好的纸条出示)蓝粉笔板书:外部

  (2)那么内部呢?我同样想请人帮忙给写下来。(引导出:彩画各异)

  (3)还有两旁又是怎样?(栽满花木)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游完长廊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把长廊的美说一说。其实是朗读第二段。

  5、过渡:长廊如此地景致逼人,叫人不由得很想快点到下个景点游览。

  四、指导学习第三段。

  1、快点跟上,现在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看一看都有了哪些景观?(出示挂图)它们各是怎样的?二组游者你们来说说,三组的朋友别心急,听听后你们再上寿山看看,自然也来给大家说一说。

  幻灯出示思考:

  1、万寿山脚下,抬头看一看都有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学生回答,指导理解的建筑辉煌。

  蓝板书:山上

  山下

  纸条出示:佛香阁

  排云殿

  下望

  绿树掩房

  前面

  昆明湖静、绿

  远眺

  古城白塔

  3、四组的游者好像很想说,那就再加点感情说一说。

  4、这万寿山下的景色多美啊,大家刚才说得多生动能记得住吗?我们再看一看,从板书中指导。

  5、过渡:万寿山、昆明湖是山水相拥,魅力无穷,大家再下来玩玩昆明湖吧。怎么又是谁在大发赞美之词。大家边听边游览吧。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1、出挂图放录音。我相请大家也讨论讨论:

  幻灯出示: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哪些重点地了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听录音后问:哪位心明眼快的游者能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出。

  3、指导理解。

  (1)大家看那与堤岸相连的石桥是怎样的?两岸的杨柳又是怎样的?(引导出桥异树多,纸条出示)

  (2)那么远的湖心小岛,谁又能看得到什么呢?

  (3)那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十七孔桥,你看栏杆那都是什么?你想到什么(引导出柱多狮杂,纸条出示;并说明这样的石雕还有长廊好彩画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如此的美景,先人们如此的辉煌成绩让大家感动,那么我们带着感情再赞一赞。指导读第5自然段。

  六、小结:游览到这后,全程路线圆满结束。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当然要赞美一下(引导说出最后的一段)并红纸条出示:赞美放在红纸条的呼应前,黄板书:美景说不尽

  七、默读课文,总结全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红纸条再出示:抓住景物

  4、选择有代表性景物来写。

  八、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课后题。

  板书设计:

  10、颐和园

  总体印象

  美丽的大公园

  游览顺序

  抓住景物

  外部:绿柱红栏望不到头内部:彩画各异两旁:栽满花木

  佛香阁山上:排云殿下望

  绿树掩房山下:前面

  湖静又绿远眺

  古城白塔

  堤岸:桥异树多湖心小岛十七孔桥:柱多狮杂

  赞美

  呼应

  美景说不尽

  细细去游赏

颐和园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颐和园教案15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颐和园教案】相关文章:

颐和园导游词12-27

颐和园导游词【推荐】03-31

颐和园导游词【精】03-30

【荐】颐和园导游词03-28

颐和园导游词【荐】03-27

颐和园导游词【热】03-24

【热门】颐和园导游词03-23

颐和园导游词【热门】03-19

【精】颐和园导游词03-03

介绍颐和园导游词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