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17 10:07:07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圆圆说话时的心情。培养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知错就改、讲信用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讲信用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龙眼和山里红》(板书)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大家都讲得不错,可大家知道吗?在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故事,大家想知道吗?好,可你们得先帮老师一个忙,行吗?

  二、复习生词,游戏娱乐。

  1、师:大家请看黑板,上面有好多的水果,现在你们能帮老师将它们都摘下来吗?好,大家只要将它后面的词读对了,它就是你的了!

  2、生摘水果。

  师:同学们都很棒,这么快就把它们全都摘完了,那现在我们就去看看发生在龙眼和山里红的故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谁呢?那么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

  三、自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标明自然段。

  2、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为什么?

  3、学生汇报:

  生1:我愿意和表哥交朋友。因为表哥说话算数。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这是你表哥特意让我捎给你的。

  师:你从哪个词能看出表哥“说话算数”?(理解“特意”。)

  因为表哥说话算数,有这么多同学愿意和他交朋友。你愿意和圆圆交朋友吗?

  生2:我不愿意和圆圆交朋友。因为圆圆说话不算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一年过去了,北京山里红熟了的时候,圆圆把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生3: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圆圆只是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并且她已经后悔了。我们应该和她交朋友。

  生4:对。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们应该和圆圆交朋友。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生:……

  出示句子:她自言自语地说:“我不好,我说话不算数。”

  想到这里,圆圆羞愧极了,脸蛋真像山里红一样红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圆圆的心情。)

  4、师:同学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圆圆会如此不好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看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小组合作朗读4——8自然段)

  圆圆因为忘了自己说过的.话而羞愧极了,她也知道自己错了。同时,她也努力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她是怎么做的呢?

  5、圆圆为什么在挂历上写下那几个字?那么现在你们愿意和圆圆交朋友吗?

  6、全班读第10——12自然段。

  7、大家想想,转眼十月份到了,北京的山里红也熟了,圆圆给表哥寄山里红时,她会在给表哥的信里写些什么呢?〔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四、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学生自由发言。

  2、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信用。我们要像表哥那样说话算数,但如果我们也犯了和圆圆一样的错误,我们也要向圆圆学习,勇于改过,好吗?

  板书设计:

  龙眼和山里红

  表哥:送来龙眼 说话算话

  圆圆:忘记做记号 知错能改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解读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

  一、整体感知课文,分组侧重研讨一种民居

  师: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许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鲜明。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民居?具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师:(板书:客家民居傣家竹楼)是的,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客家和傣族两个民族的民居。

  生:我觉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特点都非常鲜明,确实像题目写的一样──各具特色。

  师:这是我们读了课文的初步感受。接下来我们分成小组来学习。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再讨论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然后做好汇报的准备。

  (学生分组读书、讨论,准备分工汇报。)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点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给大家汇报?

  生1:我们小组重点阅读的是《客家民居》这个部分。我先来给大家谈谈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点的语句;然后,我们深入阅读了这些语句,从中总结出了客家民居的特点;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勾画的语句。

  (1)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营垒式住宅。

  (3)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4)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5)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我汇报完了,请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学接着汇报。

  生2:我们小组通过对上面这些语句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客家民居有这些特点:第一点,他们的房屋是“营垒式”的。我们刚才查了词典,“营垒”就是军营和它四周的围墙。第二点,他们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别,我们平常见到的房子,是一排排并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状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样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这个形状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点,他们土楼围成的圆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们刚才看了关于“八卦”的注释,但是我们还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能给我们讲讲吗?

  师:(拿出一张八卦布局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张八卦布局图,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谢谢老师,我接着汇报。最后,我们发现客家民居的第四个特点,他们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贫富与贵贱,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这就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客家民居的特点。

  生3:我接着说。我们小组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这些特点,是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开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讲到,“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这就是居住的环境对客家人建筑风格的影响。

  还有第三自然段写到“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第四自然段写到勤劳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体现了他们团结、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点。我们觉得,正是生活的环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

  师: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得非常认真和深入,对客家民居的特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汇报也非常清晰。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听了你们小组的介绍,我们感受到,走进客家民居,就真是走进了客家的历史与生活,走进了客家的传统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师:那么傣家竹楼有什么特点呢?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生4:我们小组经过读书和讨论,发现了傣家竹楼的三个特点。我先汇报第一个特点。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

  生5:我汇报第二个特点。第2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傍水而居”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住在亚热带,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生6:我汇报第三个特点。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树满寨,花满园”的特点。我们小组汇报完了。

  师:你们小组在汇报时把三个特点介绍得很清楚,谢谢你们。但是你们汇报的主要是傣家竹楼在环境方面的特点。竹楼本身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补充?

  生1:我来说说竹楼的整体结构吧。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这里主要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傣家竹楼结构简单。还有“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是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用瓦顶”,从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楼也有别致美观的特点。

  师:你着重介绍了傣家竹楼“结构简单,别致美观”的特点。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来补充。竹楼本身的特点在第4自然段也写到了,“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可见它还有“宽敞和通风很好”的特点。

  生:我还要补充。课文最后一段给我们介绍了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团结友好,也算是傣族盖房的一大特点。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征,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

  四、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

  师:通过两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自学汇报,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看,仔细想想。

  (生默读,思考,批注。)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把民居的特点介绍得鲜明生动,我似乎亲眼看到了客家民居,亲自走进了傣家竹楼,就像课文题目一样,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师:我们透过作者的描写,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具特色”!

  生:我发现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师:是的,每一种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点,也要留心它们的形成原因。

  生: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开始就说它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们想一口气读完,看看这是一朵怎样的“奇葩”。而傣家竹楼的开头“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让我们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傣家竹楼旁边,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点。

  师:是啊,文章的开头方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打比方。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入。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与向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

  2、 学会写一类生字7个,认识二类生字。

  3、 完成课后练习,复习巩固词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 掌握略读方法,学习略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训练略读。注意字、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教学生学会略读课文,把握课文的顺序,通过字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一、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

  2、生略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结合课后第一题)

  3、课文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学习生字。

  (1)正音字 垒(lei)瓮(weng )窝( wo )嘛(ma)

  (2)多音字

  jiang(将军)

  将

  jiang(将领)

  (3)生字

  梯:T ti 左右结构 查木字旁

  组词:梯子 云梯 人梯

  碌: L lu 左右结构 查石字旁

  组词:忙碌 骨碌

  踮: D dian 左右结构 查足字旁

  组词:踮脚

  陆:L lu 左右结构 查耳刀旁

  组词:陆地 大陆 着陆

  嘴:Z zui 左右结构 查口字旁

  组词:嘴巴 张嘴 快嘴 顶嘴

  喳:Z zha 左右结构 查口字旁

  组词:叽叽喳喳

  饿:E e 左右结构 查食字旁

  组词:饥饿 饿肚子

  衔:X xian 左中右结构 查双人旁

  组词:衔泥 学衔 军衔

  抢:Q qiang 左右结构 查提手旁

  组词:抢夺 抢险 抢救

  将:J jiang 左右结构 查 旁

  组词:将军 将来将要

  5、学习二类字。

  6、复习巩固

  (1)同桌互相听写一类字。

  (2)指导书写。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每个字写一行,组一个字。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 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生发表自己对文中词语和句子的`独特感受。

  3、 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排个课本剧,你们高兴吗?那么课文就是剧本,我们首先要把课本读好、理解好,大家有信心吗?

  二、 自由读文。

  你对文中的那些词语有独特的感受?画出来,先来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 你对文中的那部分感兴趣?读给

  大家听。读的时候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a) 分角色朗读。

  b) 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c) 课本剧表演。

  d) 布置作业。

  人类和动物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有很多。搜集一下,读一读,下堂课进行交流。

  第三节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做课后练习题

  3、听写生字 4、做形近字组词练习

  作业:读后感

  [板书设计]:

  燕子回家的路

  田田看窗户关心燕子

  我关心

  窗户 韩奶奶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围绕本组的专题,以神话、传说故事会为主内容,这类训练,学生在学习三上《盘古开天地》时已有所涉及,有了一定的铺垫,再加上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应该有话可说。

  本次习作是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展示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梦想。

  “我的发现”提供了八组16个词语,两两一组,意图是让学生从发现特点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独立识字的能力。“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四组12个成语和带有人物的6条歇后语,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成语故事“画龙点睛”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做适当引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收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能大胆讲述收集来的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2.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3.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

  4.初步学会分辨形近字;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较通顺、流利地讲述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2.发挥合理想像,有创造性地编故事。

  3.引导学生辨析形近字,了解歇后语、成语中包含的故事。

  课前准备

  1. 课外收集一些神话、传说故事。

  2.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不少的神话故事,你还听说过哪些神话故事呢?

  今天,咱们也要来讲讲神话故事。

  二、方法引导

  1、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好呢?

  请快速默读136页的口语交际的内容,看看课本告诉我们哪些好方法。

  生汇报。

  2、齐读要求,出示:

  A 要记住故事内容 B 要按一定顺序讲演 C 把故事讲生动。

  3、师示范讲故事《后羿射日》,可以边讲边出示图片。

  你是怎么记住这个故事的?

  出示:我会听,我能记住这个故事。

  题目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

  故事的大概:先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后_________ ______。

  4、小结:讲故事要按一定顺序来讲(故事的发展或时间的顺序),让别人印象

  深刻。

  三、小组交流自己最拿手的故事。

  1、老师送给同学们三把金钥匙——表情丰富,语调起伏,动作逼真。

  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三把金钥匙去打开故事的大门。

  2、讲的时候有要求:

  (小组分工:记录员,讲述员,评价员)每组一张表,详细记录。

  第 小组

  组长: 记录员: 评价员:

  姓 名 故事内容评价(表情、语气等)

  3、学生交流。

  4、全班交流

  请各组评价员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

  请评价员讲出为什么评这些同学为故事大王?

  四、各组的故事大王闪亮登场,讲述动人故事。

  五、课外作业:我要把这次故事会上讲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习作训练)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同学们,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名回答。

  2、师:我的心愿可多了。我想穿越时空去会一会古人,揭开古老的历史的谜底;我想登上时光穿梭机,到未来去看一看;我真想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钻到他的脑子里瞧一瞧,我更想拯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绝症病人……

  3、同桌说说自己的心愿。

  4、这么多心愿能实现吗?(不能)谁说不行,看看,谁来了。大屏幕出示《西游记》动画剪辑片断:同学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故事吗?现在就让我们重温这个精彩的场面吧!

  二、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口头作文。

  1、想想: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和孙悟空一比高下呢!咱们也来变一变。想一想,你也在变,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一粒药丸,福尔摩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你变成了什么?

  2、指名说说:我的愿望是什么?我变成了什么?

  教师随机点拨:变的人可以是现实中的风云人物(国家领导、运动员、歌星等)、身边的人(亲人、同学)社会上的(清洁工)、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历史的(伽利略、毛爷爷)、科幻人物(蓝猫、外星人)、动物、植物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食品卫生、穷人、自然灾害等等。

  3、想想:我变成了以后,干了什么事情。

  前后桌为一个学习小组,你们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自己变成了什么?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听清之后,你也可以给他提问题,来帮助他把变了后干了什么事情的过程丰富起来,好吗?

  4、小组选代表交流: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愉快,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呀?

  5、其他同学倾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教师注意点评:学生思维的广度及深度。

  6、教师小结:其实,说出你的心愿,你变成了什么,然后干了什么,把这些连起来就是一篇很生动的想象作文了。

  三、写作

  同学们,大家想象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拿起笔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灵感稍纵即逝,把你想到的快写下来吧!你可以给加个题目。

  四、修改

  写完后,读给爸爸或妈妈听,听听他们的意见,修改一下。

  板书:

  我想变

  想象丰富

  美好心愿变成谁做了什么

  第三课时(作文讲评)

  一、精彩题目大放送

  二、培养概括能力:“我的主要内容是—”“我的.题目是—,主要写了——”

  三、好词佳句大拼盘:让我们自由大声地把自己的好词佳句读出来吧!

  四、美文佳作大看台:

  1、出示精彩,学生上台朗读。

  2、全班评价,小记者采访。总结出“神奇丰富”“生动有趣”。

  出示病文,全班修改。

  五、你修我改快乐厅:提出修改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交换修改,自己修改。

  六、总结。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中八组词语:同学们,词语朋友手拉手向我们走来了,快来读一读吧,把字音读准确。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随机指导读正确。

  3.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每个词语中的加点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每一组两个加点字有部分部首或偏旁相同,但字的读音不同。这样字形相近(相似)的字叫形近字。

  4.这样的字兄弟可真有趣,让我们再读读词语,记住它们吧。

  5.拓展:你还能说出一组形近字并组组词吗?试一试吧!

  二、日积月累之“读读记记”

  1.在我们祖国语言文化宝库中,有两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那就是成语和歇后语。一个成语的背后往往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句歇后语幽默隽永,其间又常常暗含着一个有趣的典故。这节课我们就到成语、歇后语王国畅游一番。

  2.出示“读读记记”的成语:请4个同学每人读一行。

  3.每行词语里都藏了一个小秘密,你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吗?

  引导:第一组是数字成语;第二组是ABAC式的成语;第三组是AABB式的成语;第四组是反义词形式的成语。

  4.原来,每一行3个成语都是从同一家族中跑出来的,怪不得有相同点呢!我们一齐来读读吧!

  5.请你也来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吧!

  生说,师板书,再读一读补充的成语。

  二、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1、出示人名:八仙、孙悟空、韩信、张飞、包公、姜太公

  简要说说他们的故事。引导:他们有的是历史人物,有的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2、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一些故事还被编成了歇后语呢!快读读吧!

  3、歇后语有几部分组成?引导: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也是全句的重点所在;两部分中间用破折号隔开。

  4、读读背背。

  5、歇后语对对碰:师生或生生合作,一人说前一部分,另一人说后一部分。

  三、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1、自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出示词语,读一读: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赞不绝口 寺 庙

  电闪雷鸣 风雨交加 腾云驾雾 美中不足

  3、选择上面的词语填空,说说主要内容。

  梁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新盖的( )墙壁上画了4条龙,这些龙画得( ),游人纷纷( ),并请求他把龙眼睛点上,两条龙的眼睛点上后,龙( ),飞向苍天。

  4、再读故事。说说张僧繇是个怎样的画家?(名不虚传、自信、了不起、神奇)

  如果你是围观者之一,你会怎么称赞张僧繇?

  5、借助成语词典,初步了解“画龙点睛”的喻义。

  四、课外拓展

  1、搜集更多的成语、歇后语,读读背背,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2、举行一次班级成语竞赛。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词义。

  教学重、难点:

  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品读课文,理解词义。

  教法与学法:讲授指导法,合作、探究学习,品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标记生字,标记自然段序号

  三、生字音、形的分析

  1、出示生字:

  hu kǎn tǎo lì yàn kùn fù pín

  候 砍 讨 历 厌 困 父 贫

  2、音的分析:读音须注意什么?哪些容易读错?生自由读,师领读。

  3、字形的分析:

  a、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最难写、最易出错的字是哪些?

  b、指导书写“候”。

  四、学生描红再书写一个

  同桌检查、反馈。

  五、学生组词、拓展

  师展示文中出现的'词语,女生齐读。 释义:说出“贫寒、讨厌”的反义词,“经历”造句。

  六、出示二类生字词语,自由读,男生齐读

  释义:说出“”的近义词,“不慌不忙”的反义词。

  七、出示文中句子

  读中感悟“风风雨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词义。

  八、指导朗读

  九、完成课时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 凡卡“反复的哀求”的书信语言特点及“三次叹气”的反复作用,体会凡卡写信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运用反复的写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凡卡》这篇文章你们了解到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觉,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偷偷地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的情景。)

  1.从这些内容来看,凡卡的生活是怎样的?(悲惨、痛苦、可怜。)

  2.课文是怎样把凡卡悲惨的生活写出来的呢?(插叙两部分内容,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景)

  3. 凡卡在回忆爷爷守夜和砍圣诞树时,心情是怎样的?(快乐、幸福)回忆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虽然苦,但是,有欢乐,有人疼爱、有友情)。他感受到的快乐幸福是同——现实相比而言的。

  4.还有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呢?(书信里凡卡的直接叙述:挨打、挨饿、睡不着觉,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5.这节课,我们将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把凡卡生活写的这样悲惨的。

  二.体会“啰嗦的哀求”与“三次叹气”。

  1.快速找一找,凡卡直接写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

  2.出示课件:

  3. 师:我们反复地听到了“亲爱的爷爷”,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四次。

  师:反反复复地听到“带我离开这儿吧”,又出现了多次,读起来有些啰嗦。可是,契诃夫作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他说——

  (大屏幕出示——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4.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联系契诃夫说过的话,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5.老师替凡卡写了一封不啰嗦的信,大家看看这样写好不好?

  亲爱的爷爷康斯坦丁·玛卡里奇:

  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痛苦,不仅没学到做鞋的本领,还经常被老板、老板娘打骂,伙计们也捉弄我。每天都吃不饱饭,晚上睡在过道里,还要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爷爷,您接我回去吧。我会替您搓烟叶,我会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的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亲爱的爷爷,希望您能早日接我回家。

  您的孙子 伊凡·茹科夫

  6.思考:是作者写的好,还是老师写的好?老师写的不罗嗦了,为什么不好?

  预设1:文章体现不出凡卡的生活悲惨了,因为细节描写没有了。

  预设2.没有反复的哀求就体现不出凡卡回到乡下的急切心情,也就体现不出凡卡的悲惨遭遇了。

  此时,当你再读这几句话的时候,你还觉得啰嗦吗?为什么又不罗嗦了?(不罗嗦,因为凡卡实在是太悲惨了,太痛苦了。)这就是反复的作用。

  板书:情到深处才反复。(将“反复“两个字突出写大)

  7.指导学生入境朗读课件上的五句话。

  当年仅九岁的小凡卡遭受着老板和老板娘一次又一次毒打时,凡卡哀求着爷爷——指名读第一句。

  正在长身体的凡卡每天只能吃一点儿面包喝一些稀饭时,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指名读第二句。

  不论是蚊虫叮咬的夏天,还是北风呼啸的寒冬,都只能睡在过道里的凡卡痛苦地哀求爷爷——指名读第三句。

  回忆着乡下虽清苦但却美好的生活,而现在却连狗都不如,凡卡痛苦地呼喊——指名读第四句。

  学徒工却学不到做鞋的本领,生活丝毫没有指望的凡卡发出了绝望的呼喊——指名读第五句。

  师:让我们带着对凡卡那饱含血泪的哀求的感情,再齐读这五句话。

  8.是不是我们写别人也可以这样反复呢?比如说爸爸妈妈、老师等?

  情境创设:假如你就是个和凡卡一样大小的孩子,喜欢一件非常漂亮但价格比较昂贵的玩具,妈妈不给你买,你会怎样求妈妈?(好妈妈,给我买吧!我的好妈妈,您要是给我买了我什么都听您的。)妈妈要想买衣服,求爸爸同意可以这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只有小孩子才有这样的语言。)

  出示课件:总结写文章,要符合人物的语言特点。

  要想增强文章的语气或使感情更加强烈,可以运用反复的写法。

  9.文中还有同样的反复写法,大家能找到吗?(指导找到三次“叹气”)

  (1)研究每次叹气的原因: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下,凡卡的心情极度恐惧不安;第二次,从对自己认为快乐美好好的乡下生活回忆中回到现实的叹气,感慨自己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处于极度的悲伤中;第三次,从叙述到回忆后,凡卡对自己生活的悲惨感到伤心。)

  (2)、凡卡为什么会“反复叹气”?为什么从写信前一直到写完信还是在叹气?

  现实生活,连一口气都不能让凡卡顺畅的呼吸——他的心情总是在极度恐惧、不安,极度郁闷。

三.总结写作方法。

  今天我们通过凡卡“反复的哀求”和“三次叹气”体会了反复在文中的作用,所以要想将文章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我们可以运用反复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师: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以前的课文里也是经常出现的。

  课件出示: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让学生说说反复在这里的作用。

  五.小练笔。

  我们是六年级的学生,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与母校分别了,请你用反复的句式与母校告别吧。

  指名练习说一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引入: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小熊。小熊感到孤零零的,假如你是小熊,你这时最想做什么?............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熊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

  二、1、(课前准备好头饰:白云、小树5-6棵、小鸟、小鹿、小猴)老师边复述课文内容学生边带着头饰出场演绎小熊梦中的意境,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中。

  2、组来模仿刚才的表演来扮演课本剧。这样寓学于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了。

  3、组表演,由学生来评一评哪一组表演得最好。

  4、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表演读。

  5、讨论:为什么小鸟、小鹿、小猴它们都说,这儿真好!

  三、教学生字词

  四、抄写生字词

  五、背书

  教学后记: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了本课生字,理解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两个偏旁部首。

  3、课文较长,学生较难在堂上读熟,课后需巩固。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好在哪里,学生学会了从小要懂得保护环境。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掌握3、5、6三音。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2、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创编。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3、初步听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把握节奏、情绪,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四、教学难点

  以3、5、6为基础音的旋律创编

  五、教学准备:

  琴、光盘、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三角铁、响板等)头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情境想象,导入主题

  1、教师以语言及身体语言导入

  ……——揭示“草原”图画,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教师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2、揭示课题,简单介绍蒙古民族的风俗

  师:我们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啊?——出示地图

  (三)学习歌曲小学课文《草原上》

  1、学习歌谱

  (1)聆听歌曲,模唱曲调——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师……用“LA”来演唱歌谱。

  (2)教学3、5、6的唱名,掌握音高

  师:“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草原上的牧羊人们也想一显身手,……。——(黑板上两个大圆圈)

  ……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2、有节奏地念歌曲词

  (1)教师按照节奏念歌词边做动作,学生聆听

  师……出示歌词

  (2)学生跟着老师念歌词,老师注意把握节奏

  师:“同学们愿意一起念念吗?”(教师带领学生边念,边做动作)

  3、完整地演唱歌曲

  (1)听音乐,按乐句填词入曲

  师……

  (2)完整地演唱全曲

  4、艺术处理

  (1)师:……生回答)

  ……钢琴伴奏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2)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

  B、实践练习

  师:……

  C、再唱歌曲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四)课外延伸,创作表现

  1、听赏《我是草原小牧民》

  ……

  2、分小组合作创编

  师……(生回答)

  2、请部分小组表演两段音乐

  (五)课堂小结

  师:……

  在饱览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热情的牧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舞蹈之后,我们的内蒙古之行也即将结束,老师也要和同学们告别了!今天是音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想,以后我一唱起蒙古民歌、一跳起蒙古舞,就会想起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呢?

  谢谢,最后……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麻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2、根据提示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掌握本课12个生字;掌握“梧桐、绒毛、掩护、嘶哑、搏斗、庞大、危险”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写“我”的猎狗发现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第二段(2-6):写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第三段(7):写了“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意思,并体会句子中的感情。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学习第三段。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尊严教案06-20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教案11-11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06

小学语文教案11-19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09-09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09-29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09-30

(通用)小学语文教案10-07

[通用]小学语文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