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18 10:18:1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四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

  2.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重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难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活动准备:

  最好选择一个有雨的日子,如果没有下雨就自制下雨。收集废旧易拉罐、瓶子等作为盛雨的容器,幼儿人手一个;4个面盆,幼儿每人一个杯子。

  活动过程:

  一、聆听“水滴交响乐”。

  1. 下雨天组织幼儿来到走廊上(如果没有下雨,也组织幼儿在走廊上活动,以免地板弄湿)。

  2.教师将收集来的'瓶罐倒扣在露天地面或栏杆上,底部朝上。

  3.幼儿站在不会被雨淋到的屋檐下,闭上眼睛听一听雨下在地上,下在不同瓶、罐上的声音。(如果没有下雨,教师用杯子舀水自制下雨。)

  4.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听到的下雨声。(叮叮咚咚、沙沙声)

  5.一同面向天空感谢雨:“谢谢雨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听的声音!”

  二、 收集雨点

  1.我们带点雨回去吧。幼儿4个人一组,每人一个大小不同的瓶罐,幼儿将倒扣的瓶罐反转,瓶罐口朝上作为乘雨的容器。

  2.观察雨水滴入容器的过程,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瓶罐里面的雨水渐渐盛满的过程。(如果没有下雨,请幼儿将4个装水的面盆里的水舀到罐子里)

  3. 一组幼儿相互比一比哪个容器最先装满水,评选容器中的装雨大王。

  4.交流:为什么有的瓶罐最先装满水,有的瓶罐装得慢?

  得出结论:瓶罐大的装水多,也装得慢;瓶罐小的装水少,装得快。瓶口大的装水快,瓶口小的装水慢。

  三、带回雨水

  1.教师组织幼儿运回雨水,将各自收集到的雨水倒入一个大桶里。

  2.感受雨水越来越多的欣喜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材料准备:空八宝粥罐两个、细绳一根、钻子、包装纸

  制作方法:

  (1)在每个八宝粥罐的底部中间扎一个孔,孔的直径大小以刚刚能穿过细绳为宜。

  (2)将细绳分别穿过两个罐子的小孔后,在绳的两端各系一个结,防止细绳从小孔滑落。

  (3)对八宝粥罐的外部用包装纸进行任意装饰,一部有线电话就做好了。

  实验操作:

  两个幼儿各拿一个八宝粥罐作为听筒,将绳子绷紧,一人将听筒放在嘴边说话,另一人将听筒放在耳边倾听。

  教师指导建议:

  指导幼儿玩“打电话”游戏,知道声音会沿着紧绷的绳子迅速传播,知道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应该把作为成品的“听筒”给他们;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应该给他们半成品,即事先给八宝粥罐扎好孔,引导幼儿自己穿孔、打结。

  引导幼儿试一试绳子松弛了,声音是否还会被听到。

  请幼儿在看不见对方的情况下(蒙上眼睛)玩“打电话”的'游戏,看能否猜出给他打电话的小朋友是谁。

  拓展与替代:

  与幼儿一起尝试用果冻盒、纸杯、纸盒、纸筒等制作有线电话,比较它们之间在传递声音上有无区别。

  尝试让幼儿用不同长短、不同材质的电话线(线绳、铁丝、毛线)做有线电话,请幼儿辨别声音的变化。

  科学小知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做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被称为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就不同。当两个幼儿用自制的电话筒打电话时,说话会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沿着紧绷的绳子传播,他们便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如果绳子松弛了,振动就无法传播,声音也就无法被听到了。此外,绳子的长度也会影响声音传播的质量。绳子越长,声音越听不清楚。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影子的产生条件及其特点。

  2、引起幼儿对光影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以及特点。

  活动准备

  1、镂空小鱼若干条、手影戏视频一段。

  2、白色幕布一块。

  3、手电筒、蜡烛、应急灯各五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影子的形成”

  1.利用观看手影戏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光影现象的观察兴趣。 师:手影戏神奇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么?大胆地想一想!

  2.教师寻找影子(表演一个小节目),引导幼儿观察:

  师: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

  (1)你发现了什么?

  (2)关闭镁光灯,影子还有没有?

  3.老师已经找到了影子,你能不能找到呢?

  师:葛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三种能发光的东西:蜡烛、手电筒和应急灯。请小朋友们用他们来找找影子,但是要小心使用,蜡烛留下来的油特别热,小心不要弄到手上。应急灯有点沉,小朋友们要拿住了,别砸着脚。而且手电筒和应急灯的光特别亮,小朋友们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它发出的光,也不能用它照射别人!

  二、探究光和影子的关系

  1.幼儿进行第一次分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分组实践结束时播放音乐“左手右手”并用看数字的游戏让幼儿迅速安静下来。)

  (1)谁找到了影子?愿意来上面试一试么?

  师:你可以用老师发的小鱼来做实验,也可以用咱们学过的手指游戏来做实验。

  (2)是什么让影子留在这里的?

  (3)做实验时,你的手在哪里?光在哪里?影子又在哪里?

  (4)用三种不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同一样东西,影子有什么变化?

  (5)哪种光最强、最亮?在哪种光下影子最清晰?

  教师小结:影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光线而产生的,光越强,影子越清晰,光越弱, 影子越模糊。 2.教师变魔术,将小鱼从小放大,幼儿观察后进行实践。

  师:葛老师要用影子来变个魔术,请你用手比一比,小鱼的影子多大?(将小鱼向后移动)请你再比一比,现在小鱼的影子有多大?请你猜猜为什么会这样?你愿意自己变一变这个魔术么?

  3.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分组实践结束时播放音乐“左手右手”并用看数字的游戏让幼儿迅速安静下来。)

  (1)你变魔术成功了么?

  (2)变魔术时你发现了什么?

  (3)影子什么时候会变大?什么时候会变小?

  (4)谁想上来试一试?

  教师小结:影子的大小和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远近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 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知道了影子的秘密,一会儿出去活动时,咱们一起和影子做游戏好不好?以后老师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咱班的“闪亮亮小舞台”,你们可以到那里进行手影戏的表演!

  活动总结

  本次教学活动所指定的目标符合中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目标完成情况较好,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幼儿感受到了科学活动的其妙乐趣,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到了影子产生的原因和它的秘密。

  幼儿参与情况:

  幼儿参与教学活动兴趣浓厚,我通过多让幼儿动手操作将幼儿的思维吸引在活动中,幼儿能做到跟随老师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尤其是到了分散操作时, 所有幼儿都有动手的欲望,我提供给幼儿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让幼儿更有探索的欲望,当科学现象直观地呈现在他们眼前时,孩子们可以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有所收获。

  调整与改进:

  1.在材料的投放上,投放三种不同的光源有点多了,因为最终要达到的是研究的结果,提供两种差异较大的光源就可以很清楚明确的做出试验。

  2.在教师展示时,可以不拘泥于那块展示的白布,可以利用教室的大墙壁更明显、直观地展示。

  3.可以适当在活动中提供科学记录表供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再让幼儿参照自己的实

  验记录表进行表达。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发现事物不同的排列规律。

  尝试自己设计排列规律,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

  初步了解其特性。

  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画有不同排列规律的图片三幅。

  厚薄不同的图书,颜色不同的纸杯,大小不同的纸船。

  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可操作性的图形若干。

  三.活动过程

  ⑴开始部分组织幼儿坐好

  ⑵基本部分

  1.请幼儿观察教师按照不同规律排列(大小、厚薄)的纸制品,如:纸杯、图书、纸船等,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排列的规律。

  2.请幼儿观察图片,发现并说出不同的排列规律。

  出示两组高矮不同的树,请幼儿想想可以怎样有规律地排列,引导幼儿说出按高矮排列或矮排列。

  3.游戏:"猜猜看",让幼儿寻找规律,并能快速说出空位置上的相应图形是什么图形。

  4.出示按数量递增的排列规律,让幼儿寻找规律,并尝试继续往下排列。

  5.启发幼儿创造新的排列规律。“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师网."如按物体的.颜色排列(红绿、红绿、红绿)6.幼儿操作。

  ⑶结束部分启发幼儿自己设计排列规律,用操作卡片拼摆出来,并与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四.活动延伸

  1.由会"排队"的纸宝宝引申出小宝宝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排队,要井然有序。

  2.手工活动:折纸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中增加了社会领域的内容:培养幼儿的分享、合作意识。这主要针对我班部分幼儿缺乏合作意识的问题而提出。另外,知识的难度有所提高,表现在:让幼儿不仅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延伸序列,不仅尝试自己设计规律,还要用“多种方式”表现规律。

  “多种方式”,其实是把艺术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渗透到数学活动中。结果表明,这样的目标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幼儿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所有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除个别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稍滞后及少数幼儿合作意识弱以外,其余幼儿均能达到目标。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6

中班科学教案11-02

中班科学教案【推荐】04-02

【荐】中班科学教案04-02

【精】中班科学教案04-03

【热门】中班科学教案04-03

【热】中班科学教案04-03

中班科学教案【精】04-02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及反思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