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课 题
入学教育课型新授课时2双基
目标
1、新生大体了解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受教师的温暖、同学的友爱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进行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道德情
感目标 教育学生热爱学校、喜欢上学、喜欢老师、喜欢同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课本、爱护课本。
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高兴吗?
2、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吗?跟录音齐唱《上学歌》。
二、讨论学习
1、你们喜欢学校吗?为什么?
2、讨论(出示投影):
(1)看图说说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
(2)小学生在学校里都可以做那些事?你听说学校里还可以做哪些事?
三、情景练习
1、那么,图上的老师和小朋友分别说了什么?读一读你认识的字。
2、鼓励认识这些字的同学,提倡大家向他们学习。
3、模拟练习
(1)情境一:师生交流(上学路上)老师:清早,我在上学路上遇见了王小明同学……王小明(起立、鞠躬):老师早!老师:王小明同学,你早!
(2)情境二:生生交流(自我介绍)A、与同位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自己的姓名和所在的班级及其他情况。B、游戏:找朋友。学生在班内自由结交朋友,其他同学齐唱《找朋友》。
(3)情境三:自由交流A、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创设一个情境。想好时间、地点、人物,可以有老师、家长、同学,自由练习对话。B、小组表演。
3、结合自己谈谈成为小学生以来上学的感受。
4、口语交际:根据画面内容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二、指导观察,了解图画内容。(出示投影片)
1、讨论:图上画了什么?
2、指导学生按照图画内容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3、他们说了些什么?请认识这些字的小朋友来读一读?
三、看看我们的语文书。
1、写上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
2、看看目录有什么用?
3、怎样找第4课?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找找第16课、第67页、写字表、查字表)
4、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爱护课本?(1)轻翻轻放(2)双手要保持干净(3)不乱写乱画(4)包好书皮(5)不乱仍课本
5、今后我们要经常比一比看看谁的课本保护得最好。
四、再唱《上学歌》。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唱《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采用讨论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
以游戏的.形式创设情景,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做中练。
放手让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认识这些字的同学,提倡大家向他们学习。
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营造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
作业
要求 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
设计 入 学 教 育
挂图课后
小结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全班评议。
(二)习作
1.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二)
1.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师生再读。
3.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课外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课堂导入。今天给同学们讲一位大作家的故事。
大作家有一次到某地的一个旅店投宿,别人事先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他在服务台登记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作家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不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结果那一夜作家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了灭蚊防蚊的工作。
2、简介作者:这位大作家是谁呢?让我们来认识他吧!
课件出示:
马克吐温,美国的幽默大师、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财富不多,却无损他的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位幽默大师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节选片段。板书课题。(课件出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封面)
4、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了解什么?
预设:汤姆索亚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历险的?
5、看来读一本书,咱们首先要关注书名、作者。(板书:书名、作者)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为文本的学习埋下伏笔。
板块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这个片段很长,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浏览)
2、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通过查阅字典、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
疲惫呻吟悲伤绝望瞟见摸索喧嚣渲染劳累
饥饿疲乏荒唐消瘦警告讽刺惨白祈祷诚心诚意
神志昏迷灯烛辉煌
4、检查字词的认读。
5、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
r说说文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r文中除了汤姆外还出现了哪些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板块三深入文本,了解人物
1、赏读品味,畅所欲言。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赏评“山洞遇险”。
(1)汤姆和贝奇在山洞中迷了路,人们都认为他们已经找不回来了。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请你找一找,并读一读描写她们的语句。
课件出示:
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神智昏迷地乱说。人家都说听见她呼喊她的孩子,看见她抬起头来,侧耳倾听一分钟之久,然后疲惫地呻吟一声,垂下头去,那情形实在令人伤心。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
(2)读一读,谈谈读完后的感受。
(3)圈画动词:作者描写萨契尔太太的悲痛时,重点是抓住了她的.动作。请你把这些动作快速圈出来。
预设:乱说、呼喊、抬起头、侧耳倾听、呻吟、垂下头。
(4)学生交流:失去亲人是何等的难受,此时萨契尔太太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5)猜测心理:萨契尔太太一边呻吟着一边垂下头,这一次次充满希望地抬起头,这一次次又极度失望地垂下头,可见她心里对于失去亲人是多么的难受啊!
(6)指导朗读描写波莉阿姨的句子。
课件出示:
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
(7)阅读课文,找一找,迷路的汤姆和贝奇是怎么一步步脱离险境的?
①找出脱险过程的相关词语。
②理清顺序。(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奇——爬出洞口——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③汤姆和贝奇是靠什么走出绝境的?(自信、聪明、勇于挑战……)
(8)作者描写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悲痛绝望,与汤姆和贝奇的自信、聪明、勇于挑战有什么关系呢?
①课件出示描写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语句。
②学生交流。(反衬出汤姆和贝奇的自信、聪明、勇于挑战的精神)
3、感悟写法。
(1)马克吐温又是怎样把人们当时的喜悦心情写出来的呢?请你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2)学生交流写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激活学生的情感为前提,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情感与增长知识。通过品悟和语言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文章情感。
板块四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1、汤姆和贝奇获救了,坏蛋印江乔埃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2、发挥想象写一写。
3、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跟汤姆一样的境遇,你会怎样做呢?
4、总结写法,鼓励阅读。
(1)自信、聪明的汤姆这一次的历险虽然结束了,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
(2)回顾《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故事梗概的写法。
(3)阅读整本书后同学们可以写一写故事梗概。希望《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能够与你成为朋友,让更多的名著伴你成长。
5、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动手能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萃取文章标志性关键词句感知、概括文意
学会赏析文中富有西部地域特色的精彩描写
了解文章总分式结构模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对文本的感知、概括与赏析
教学策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文《日出》中我们有幸欣赏了两位唐代诗人笔下对落日所做的精彩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西部作家高建群笔下的`《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1、了解:作者、背景。
2、初读:整体感知
掌握字词
3、赏读:精美语句
精彩修辞
4、研读:探究问题:
(1)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2) 本文写了哪两个地点的不同落日:
作者分别有怎样的反应,感受:
(3)全文采用什么结构:
试理出文章写作思路:
三、自学指导:(投影)
1、了解作者:浏览“资料整合”(《导学方案》p15)用红笔提炼重要信息——籍贯、身份、地位、称谓、代表作等,并整合、识记。
2、初读课文:读法指导:不指读、不复读、不出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扩大识别间距。
学习字词:用红笔划——用字典查——在本上写——在心中记
3、赏读课文:精彩修辞:(比喻、拟人。。)
精美词语(色彩、形态、动态、情态 。。)
精彩描写(地域特色)
关键句子(中心句、过渡句)
4、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总领句往往在首段:找中心句(段首、段末)
找标志性词语(令我。。。。)
(2)找方位名词短语两个:
找标志性感知动词(我们。。。了,我们感觉。。我们感到。。。)
(3)结构模式: 总--分式 (结合文中中心句、过渡、衔接句以及标志文脉的语句来判断,对号入座 )
总--分--总式
分--总式
分--分式
梳理思路:结合标志文脉的语句概括段意。
四、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对学习目标逐一展开自学,教师只提供学法指导,不干扰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先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保障,不要中途打断。
五、学生就自学阶段无力自主解决的问题展开互动交流,相互学习,切磋,实现“兵教兵”。
并展示交流成果。
六、教师帮助学生集中解决自学阶段带有共性的“不会的”遗留问题。(后教:只教不会的)
七,当堂训练:完成《学案导学》自主测评1-2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爷爷说他好像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会到怎样做才是妈妈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儿子们》(板书课题)。大家看到这个课题也许有问题要问,别着急,先用心听老师读课文,看能不能在听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说说自己的问题和已经找到的答案,还可以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好像只看到了一个儿子”等,可考虑将问题保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渐解决。
【欲扬先抑。安排短暂的等待是为了学生学习在倾听中增长见识,在沉默中学习思考。】
三、自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1.请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争取读通,读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用铅笔把它划出来,在想办法认读。(老师巡视,注意提醒学生对不认识的字,一定要先划出来,再想办法认识。)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共16个生字,出示15张卡片,其中“沉甸甸”以词语形式出现),请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希望学生能在读字后,再用它组一个词,对“沉甸甸”一词可放在最后出示,不仅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还要学生了解该词的意思(这里如果学生体会不到位,老师可顺手拿起身边的一本书问学生:“这本书是轻轻的还是沉甸甸的?”再接着搬动一下桌子或讲台问学生:“老师要搬动的这张桌子是轻轻的还是沉甸甸的?”通过对比,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2)同桌合作,互相听一听对方读课文,看看是否还有不认识的字。
四、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l.谈话:同学们,听着大家朗朗的读书声,我知道,许多同学都能流利地读课文了。下面,我要请两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不过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第一个同学读的内容只能是讲在井边发生的事,第二个同学读的内容只能是讲在路上发生的事。
2.指名朗读课文。(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3.提问:谁能说说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
【课文内容明显分为“妈妈夸孩子"和“孩子们在妈妈面前的表现”两部分,把判断内容起止的权力交给学生是对他们的尊重。但是,让二年级的孩子们直接说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如果将文章内容分为两部分,不仅渗透了“文章是分层次写的”这一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很快让自己的注意力有效,找到研究的目标,也便于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这样的处理方式我认为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主动帮助。】
4.学生的回答,分别学习文章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学习前半部分:
(1)请学生拿起笔,在“妈妈们夸儿子”这一部分找一找,划一划,看妈妈是怎样夸儿子的?
【老师巡视,一定要引导学生动笔去找,别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但教师正是要借助这一点,去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习惯】
(2)比一比:请学生试着用妈妈们的语气把划出来的句子读一读,看谁读得像。
【比一比的目的的是让学生在体验妈妈们语气的过程中体会妈妈们对孩子的爱。这里要特别关注学生对第三个妈妈的话的反应。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保留意见,随着课堂进程的深入,学生会有新的认识的。】
学习后半部分。
谈话:同学们,听了这些妈妈们的话,谁能说说自己最喜欢那个妈妈,为什么?
(1)请学生动笔划出“孩子们在妈妈面前的表现”,并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讨论:你喜欢哪个孩子的表现,为什么?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此时,如果学生的汇报只注重结果,可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句子,如“—桶水可重啦!三个妈妈走走停停,手都痛了,腰也累得直不起来……”“沉甸甸”等,使学生在有意与无意间去深入阅读课文。最终意识到:好孩子,不光是让妈妈高兴,更重要的是在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尽自己的力去帮助她。)
四、总结课文,质疑。
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好像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请学生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自己还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指着课后生字读一读,看一看,说说自己能把哪个字写得漂亮、美观?
2.学生先练一练,然后指名个别学生到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田字格里写一写,提醒其余的学生注意观察,最后评一评。
3.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将每个生字抄写三到四遍,会组词的还可以写一个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29
语文教案07-22
[优选]语文教案04-14
语文教学教案01-29
语文教案[荐]02-10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06
实用的语文教案11-04
比尾巴语文教案11-02
语文教案(通用)08-06
语文教案(集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