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时间:2024-07-10 08:21: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

  (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 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 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 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 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5.汇报交流结果:

  ☆ 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 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 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 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板书)

  (二)活动二:游戏——打土电话

  1.请同学们放松一下,现在做个游戏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

  2.游戏方法: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

  3.谈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4.交流情况: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

  (三)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2.实验的途径提示:

  △ 研究桌子、墙壁等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水等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空气等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了解并指导、帮助各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法。

  4.分组实验,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5.汇报实验结果。

  6.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

  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6)出示图片。(水下声纳捕鱼)

  (7)学生观看、讲述,这是利用声音寻找鱼群的办法来捕鱼的。

  (8)谈话:不错,这是“水下声纳”,我们虽然听不见深海里的声音,但是,想一想,水可以传播声音,海里也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寂静无声,反而热闹得很呢!

  (9)学生发表意见:对,海里一定有各种鱼的叫声……

  2.课后延伸

  (1)出示33页图片。(伏地听声)

  (2)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回答:因为土地可以传播声音,他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4)提问:空气也可以传播声音,站着也可以听到啊。

  (5)学生思考后回答:声音在地里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6)谈话:说得好,这是个不错的“假设”。可是,这个假设通过验证了吗?

  (7)学生讨论:还没有,不过,我们也可以想个办法验证它。

  (8)谈话:很好,哪个小组能够完成这个假设的验证任务?

  (9)教师演示课件,成语故事——伏罂而听。

  四、布置作业

  1.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2.自制一个土电话。

  〖板书设计〗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空气 、液体、固体传播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声音传播》10-30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06-09

小班语言教案春天的声音12-20

声音话题作文12-20

小班科学教案《听听有哪些声音》附反思04-05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优秀06-23

《识字》的优秀教案08-26

《北京》优秀教案 09-05

《秋天》的优秀教案09-14

《荷花》优秀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