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时间:2024-09-30 08:21: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不知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你们为什么而活着呢?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师:谁来介绍一下罗素?

  生:(读有关资料)

  师:我来补充点。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这篇让爱因斯坦都能愉快的作品吧!

  提示:诵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说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又是总结。所以,全文采用的结构是——

  生:总——分——总。

  师: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严谨。那么我们具体看看罗素的人生内容吧。

  2.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生:有三个理由: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3.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说“星星为什么闪闪发亮”,实际上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说“毕达哥拉斯是思想威力”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罗素是个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写了70多部著作,还有若干篇文章,涉及哲学、数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可谓著作等身,知识庞杂。特别是临近80岁的高龄,即1950年才开始创作小说,居然在文学方面又取得了不匪的成绩。真的令我们感叹啊!

  4.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罗素在他一生身体力行为了人类的和平作出了哪些贡献。(资料)

  5、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显然,他睿智,他博大精深;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再一次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齐读一下课文,并品析他精典的语句。

  五.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路中,我都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几乎会丧失活的希望,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徒以及诗人们所想像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渴望爱情的原因有个三个方面: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爱情能使人摆脱孤寂,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带我回尘世。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一方面是知识能引他进入好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是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拓展延伸

  显然罗素并不是为一己的痛苦而痛苦,这种不为一己痛苦而痛苦流泪的人还让我们想到了刚刚学过的哪篇课文中的哪些人?

  《泪珠与珍珠》中流泪的观音和滴血的耶稣。

  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观音,耶稣和罗素的爱像山一样高,像海一样深,他们都有博大的情怀,崇高的人格。琪君说过:“不为一己而为大众流的泪是泪的最高境界。”那么今天我也要说:“不为一己而视天下苍生的痛苦为痛苦的痛苦是痛苦的最高境界。”

  那么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的生存观也有如此境界的有哪些呢?

  (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

  (3)名人:

  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他离开我们也已经30年。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20多年了人们悟出了一个理:

  总理六有,六无。

  一无是死不留灰二无是生而无后三无是官而不显

  四无是党而不私五无是劳而无怨六无是死不留言

  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

  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

  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活着有N种可能

  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

  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

  逃避社会——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

  教师小结

  鸽子,为和平而生,湖水,为万物而生;鲜花,为大地而生;树林,为地球而生。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生命的枯荣全看你怎么去栽培。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那让我们带着一份对“为什么而活”的思考结束我们今天的这节课!

  七.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一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相关文章:

活着的最高境界03-07

活着真的心累的悲伤语录06-29

我可以教案02-04

我的故事教案02-10

我的信念的教案03-02

我的母亲教案03-09

教案《我的属相》02-14

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教案《为什么》含反思04-17

《别说我小》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