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03-12 08:19:48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科学教案汇总7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 初步认识空气和皮球的关系。

  2. 享受集体做游戏的乐趣

  3. 发展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皮球、气球、打气筒。

  活动过程

  1.出示未充气的皮球和充了气的皮球,让幼儿触摸和辨认,说一说它们两个有什么不一样。

  2.启发幼儿想办法怎样给未充气的皮球充气。

  3.老师示范用打气筒给皮球充气,让幼儿感受皮球在充气过程中的变化,并说说皮球为什么鼓起来了,里面有什么。

  4.老师再出示未充气的气球,请幼儿说说它的玩法。然后给气球充气,老师协助用橡皮筋把口扎紧,让幼儿尝试接抛气球。

  5.解开橡皮筋,放开气球,让它飞出去。(在这个阶段勿须深入解释,只当作一种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

  6.请幼儿也来玩放气球的`游戏。给每位幼儿分发一个充了气的气球(不必充得太大),请幼儿用手捏紧,然后一起放开,看看谁的气球飞得最远。

  总结分享

  请幼儿双手围圈,表现气球在充气过程中的变化。

  活动评价

  1.对活动感兴趣,能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2.知道气球充气前后的变化。

  活动建议

  1.内容可以扩展,组织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碰击气球,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

  2.在益智区投放各种充气玩具,供幼儿在分区活动时间自由操作,进一步感受空气和充气玩具的关系。

  3.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气球,提高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表现物体的能力。如画、剪贴、装饰气球、设计动物气球等,可由幼儿一人单独完成,也可集体制作“气球小世界”画卷。

  4.教师可组织内容丰富的亲子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气球的喜爱之情。如组织家长与幼儿一起吹气球,并在气球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悬挂在活动室;以家庭为单位,组织运气球比赛,感受气球易飘浮的特点。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

  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吧!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

  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

  四、科学小实验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潜水艇吗?它有什么厉害的地方?

  是啊,潜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以沉到海底,还可以一半在水面,一半在海底。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今天,尤老师也带来了一艘潜水艇(出示矿泉水瓶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请幼儿分别探索如何使瓶子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以及处在半浮状态。

  五、经验迁移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

  是啊,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许多水的秘密。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去探索,去发现,利用水去发明更多东西,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泡奶粉,发现奶粉味道浓淡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2.对溶解现象产生新股。

  3.乐意在小实验中与同伴交流,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包装好的奶粉足量,被子、调羹每组一份,搅拌棒若干。

  2.每人三个一次性被子(里面放有相同数量的饮用水),一根搅拌棒,一个透明杯。

  3.各种果蔬汁、酱(苹果、香蕉、胡萝卜、番茄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策略1.教师出示整包奶粉

  2.观察包装袋上的有关说明

  指导语:1.这是什么?你喝过吗?谁泡给你喝的?

  2.怎么泡呢?一起来看包装上的说明。

  二、泡奶粉

  策略1.教师出示三个杯子,杯中放一样多的谁。

  2.三个被子中加入不容量的奶粉,引导幼儿观察奶粉浓度的不同。

  3.幼儿尝试泡奶粉

  指导语:1.三个一样多水的`杯子,分别取名为1号杯、2号杯、3号杯。

  2.现在老师往1号杯加一勺奶粉,2号杯加二勺奶粉,三号杯加三勺奶粉,然后都给它们搅拌一下。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下,哪杯奶粉味道最淡,哪杯最浓呢?

  3.根据你的口味,去试试泡一杯你喜欢的奶粉吧。

  4.交流讨论:你在泡奶粉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奶粉泡在水里不见了,这是溶解现象。如果杯中的水量不变,奶粉加多,味道就浓,奶粉加少,味道就淡。

  三、调配果味牛奶

  策略:1.教师出示苹果汁、番茄酱等。

  2.将自己的果味牛奶与爸爸妈妈一起品尝。

  指导语:有了这些水果蔬菜酱的加入,我们可以调配一杯果味牛奶。制作好以后请给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题目,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预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熟悉四周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至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很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叫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很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由于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实: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四周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经典]07-27

【精选】科学教案10-17

[精选]科学教案07-28

(推荐)科学教案11-16

科学教案(荐)09-02

实用的科学教案09-17

科学教案【必备】08-14

【精华】科学教案10-04

科学教案【精】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