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4-03-20 14:58:27 教学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法探讨1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法探讨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当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许多学生往往很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读,词语认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预习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因此,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年级的《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

  如四年级下册年级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

  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策略三: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

  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略中显精,领悟方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

  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一、比较法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

  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再现了一只浅薄媚裕的母鸡,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

  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经过这两次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我首先出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对机器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理,看到课题马上就会产生质疑:果园机器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这恰是本文的重点,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自主地展开阅读,相信这节课能很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三、交流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例如,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我让学生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针对“乌塔这样做好不好?”这个话题,再次展开阅读,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要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四、迁移法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例如四年级下册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是“热爱生命”这一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

  在前面学过的三篇课文中,学生已通过读书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因此,本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可以迁移前面几篇课文的学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来说说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引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师接着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作者语言的优美,并能逐渐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达成课文的教学目标。

  策略五: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一、拓展阅读

  在每篇略读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结合单元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如学完了三年级下册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品味。

  二、积累语言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因为先前看过冰心对此的点评,于是我顺势点拨: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开门见山”、“直接抒情”、“干脆利落”。

  然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的评点:“这个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学生经我这么一说,纷纷在写作时争相模仿。另外,从二年级起,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三、指导实践

  学完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后,根据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完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就让学生们学着就某个问题去采访周围的同学,并以采访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一课,把人物的活动和内心都细细描述下来,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

  另外,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我就组织学生演一演;《彩色的非洲》则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介绍,当一回小导游;学了《用心灵去倾听》后,则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了的真情故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了略读课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亦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略读课的教学方式应更为开放,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式,迁移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落实新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高,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法探讨2

  一、善用导读,指导教学

  人教版略读课文在编排上的独特之处,就是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优美流畅的导语。它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联系起来,常常是概括精读课文的内容,引出略读课文,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起到迁移的作用。课前导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用好导语,激发阅读兴趣

  略读课文的导语安排在课题出现之前,形式各有不同:有的用一两句美丽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如《火烧云》的导语为“江潮、峡谷、榕树、鸟儿……这些美好的景物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空中,去欣赏那美丽的晚霞”,以两句简洁的话语引出火烧云,令人遐想无限,禁不住去阅读。

  有的高度概括前面的精读课文,以问题的形式带出略读课文,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导语为“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又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画面呢”,在质疑中让学生主动阅读。

  有的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阅读,如《父亲的菜园》的导语是“像聋哑青年那样去做事,很多事情都能成功。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读读下面这个发生在父亲身上的故事……”。无论导语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用好导语,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

  2用活导语,指导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用书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发表阅读感受”。由此可见,导语不仅激发兴趣,还提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如《永生的眼睛》的课文导语有这样几句话:“……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导语提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任务――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再交流各自的体会。另外,导语还提示了学习的方法,如默读、有感情朗读,找出句子,联系上下文,和同学讨论等等。

  根据导语,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流程:默读粗知大意――体会重点词句――交流点拨。如此,在课堂上,学生以导语为依托,在对全文重点、难点的突破中进行朗读积累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把握导语,思考其中的阅读任务的内在联系和指向,就会使略读课文教学变得简约而轻松。

  二、多读自悟,粗知大意

  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粗略地、非精细地读。在信息高速变换的社会,很多时候都需要读得快一点,粗一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不同年段的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过程要简约。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读”:一读,扫清字词障碍;二读,把握文章大意;三读,体会语言、表达上最有心得之处。

  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我设定的其中一条教学目标为“阅读作品梗概,了解大意”。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梗概部分,边读边想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起因、经过、结果几方面来说故事的大概内容;接着默读课文3~8自然段,想想是什么让鲁滨孙能够在荒岛上活下来,划出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点滴感受;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人物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此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加强其整体把握的能力,把课文内容读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真正让学生自读自悟,正如林语堂说的“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

  三、略中求精,训练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而在实际上,他们也就‘粗略’甚至于‘忽略’地阅读,就此了事。

  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因此,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省略,可以“不求甚解”,但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方法的迁移运用,也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但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很有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筛选,在略中求精,抓住文章的重点之处,细细品味,才能做到一课一得。如《父亲的`菜园》这一课,“体会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它的象征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教材都是讲述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在单元学习提示中指出“让我们阅读本组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而《父亲的菜园》一课的导语也提示“如果有兴趣,可以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抄下来”。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一个主体问题为“从父亲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词句里感受到了什么,再抓住触动心弦的句子读,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或联系上下文,或抓关键词,或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保持自信,以坚强的毅力去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任何问题,用微笑面对任何事情,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菜园”。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向来都是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略读是为了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阅读,扩大教学的宽度。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说:“有效地穿插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

  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材中有很多略读课文都是名家名著的节选,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原著或补充一些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搭建从课内精读到课外自读的桥梁。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法探讨3

  学则精雕细琢,放手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感悟求“丰”,深刻而扎实在教师引导、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略读课文特别是“阅读提示”所要求的重点进行感悟时,教师应引领学生迁移精读课上习得的各种阅读方法认真研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己得出丰厚的答案和结论。

  施行“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的教学模式,追求“教略”而“学丰”的教学效果。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各具情态的。

  1、紧扣题眼法。

  从方法上说,略读课文就是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自悟中,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适当点拨和引导。

  在执教第六册略读课文《鸟儿的侦察报告》一课时,笔者紧扣题眼引导学生品味:“你从鸟儿的三份侦察报告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紧迫性了吗?请具体说说。”这样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起着聚焦、凝聚的作用,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欲望,给课堂很大的生成空间。

  学生通过对鸟儿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品味,借助讨论和反复朗读感受了课文内容。教师这时又提出,是什么让我的鸟儿不能回家,迷失方向呢?这样,适时点拨,让学生找到了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从而进一步更丰富地体会了保护地球的内涵。整节课的感悟较为深刻,学生的语言提升也非常明显。

  2、品词析句法。

  其实,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是一样的文质兼美,情趣洋溢。教师可以深入字里行间,寻找适当的突破口、感悟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章的重点和精彩的.语句。

  如第十册略读课文《珍珠鸟》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转变过程。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围绕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展开重点研读,与学生一起品词析句。

  (1)“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这种美好的境界?

  (2)课文第2节为什么要写“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句话?

  (3)鸟对人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什么?作者对小鸟付出了哪些真诚、无微不至的关爱?

  (4)可爱的小珍珠鸟是如何逐步地与作者挨近的?

  (5)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温馨的经历?

  通过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重点句来感悟人与动物的和谐美好,从而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使略读教学不泛读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心灵有较大的触动,对课文的主旨有较深的体会,从而更好地体味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3、美文背诵法。

  “美文背诵”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在教学第六册略读课文《柳笛和榆钱》时,笔者在带领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如“柳树的长条披散开来,自由自在地沐浴在春风里;榆树常常把身子挖出墙头,向我们招手。”“清晨,露水还浸润着榆钱的时候,它们亮晶晶、绿莹莹的,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

  折下一枝,像吃糖葫芦一样吃下去,那滋味真美妙!”等。通过熟读和点画,学生被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兴趣盎然地想象着,并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背诵着。在教学第十册略读课文《草虫的部落》时,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在读中想象大自然的美景。而后,抓住重点语句,在朗读中细读揣摩、感悟文中比喻的妙处。

  最后,要求他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在背诵中,体味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手法,自然而然地把好词佳句收藏在脑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

  4、赏析练笔法。

  略读课文中有的故事性强,可读性佳;有的离学生生活近,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的情感强烈,对学生心灵有很大震动。学生对这些略读课文阅读兴趣一般都比较浓厚,教师应借助学生的学习热情找准“练笔处”,进行有效的读写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感悟、思绪流露于笔端,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三维目标在练笔中达到整合。

  对于文质兼美的散文,可引导学生赏析、评点,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对记叙文,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换个角度写出自己的理解。如教学第六册略读课文《救命骨髓》一文时,可以用课文的现成结尾为学生创设情境:“终于,这饱含着两岸同胞爱心的救命骨髓准时送到了手术台前。

  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了内地白血病少年患者的身体。少年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学生体验这一情景时,让男同学以少年的身份写信给台湾献骨髓的同胞,让女同学以台湾献骨髓的同胞的身份写信给白血病少年,诉说各自的生活。通过写信,学生的心理和课文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样,恰当地运用“赏析练笔”法,就可在“情节留白”处填补,实现阅读期待;在“言外之意”处揣摩,诠释文本内涵;在“结尾延伸”处创造,升华情感体验。

  5、拓展延伸法。

  推广应用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基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应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的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法探讨4

  教则高屋建瓴,设计课文阅读的骨架,教学求“略”,简约而明睿。

  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只须提纲挈领地指导;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所以,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是“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

  教师引导求“略”,设计简约,抓住主线、主要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感悟求“丰”,理解深刻,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得出丰厚的答案和结论。

  对略读课文的内容、词句、结构、表达方法,在整体感知的阶段,教师应力求放开,从略处理。只要求学生尽量快地尽量多地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引导学生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更好的把握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与选用。

  1、提纲挈领式阅读。

  既然略读课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提纲挈领式的阅读方式带领学生从重点问题入手自读课文,从整体上快速感知、理解。自读时可采用速读的方式。速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文章题目、人物(景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景物特点),并读出自己的感受等。

  笔者在执教第十册略读课文《刘三姐》时,向学生提问:“如果有机会去刘三姐的家乡,你愿意和刘三姐家乡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划船、去赛歌吗?”这一问题,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中,带着亲身体验的情感走进文本。在自读自悟、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跟随”文中人物形象一起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感受其中的艰辛与快乐。

  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也了解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2、对比迁移式阅读。

  略读课文编排在整组单元教学的中间或末尾,其目的就是为了迁移学生从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让略读课文发挥其总结与延伸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同一主题前后联系的方式或同一题材对比联系的方式,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贯通情感体验,迁移学习方法,开展主题性、综合性学习。

  笔者在执教第六册略读课文《大象保姆》时,先让学生回忆了前一课《蚂蚁的救助》中蚂蚁的勇敢和互相帮助以及“我”对动物的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自读《大象保姆》,寻找文中面对鬣狗时表现大象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词句,并揣测大象当时的心理活动。

  体会大象的崇高品德。再让学生比较《飞吧,海鸥》、《翠鸟》和《大象保姆》中不同的人们不同的'表现以及不同的结局。最后,写一句自己的感悟并交流。学生在对比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让学生针对这一单元的文章,比较不同的写作方式、不同的重点介绍、不同的作家风格以及他们相同的情感。

  在对比联系中深化理解,品味语言,借鉴方法。

  3、概括标题式阅读。

  有些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分章分节,但情节连贯,内容生动。此类课文,教师可以采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培养学生学会重点归纳的方法。

  第九册略读课文《小英雄雨来》一文分成6个部分叙述,情节紧凑而又跌宕起伏。笔者在执教本文时,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对每一部分的理解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不一会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出了六个小标题:

  (1)游泳高手。(2)夜校求学。(3)掩护同志。(4)勇斗鬼子。(5)宁死不屈。(6)机智脱逃。这时我就指导学生也可以引用课文中凝炼又有意蕴的语句作为小标题,如:(1)“望着妈妈笑”。(2)“我们爱自己的祖国”。(3)“把缸挪回到原地”。(4)“什么也没看见”。(5)“有志不在年高”。(6)“雨来没有死”。有了小标题,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成功完成了大半。

  实践证明:教师大胆放手,信任学生,简略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把握是略读课文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这是为下一步学生自己理解课文作铺垫的。只有读通了,读顺了,读准了,才会达到下一步的“我自己读懂了”的境界。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法探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