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现代诗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现代诗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4-07-02 14:56:15 教学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现代诗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现代诗的教学方法1

一、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现代诗的教学方法

  “诗”者,皆为感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相对于古诗词的温柔敦厚、含蓄隽永,“现代诗”则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表达起来相对情感明晰,易于理解,但要领会其精髓,都离不开对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

  由于这些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特殊境遇的灵感迸发、情感宣泄,因此掌握了这些背景,对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并增进对诗歌的理解作用重大。

  二、注重作品诵读,培养良好语感

  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需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歌读的方式要多样,合作读、齐读,可以读出诗的气韵和气势;个人朗读,可以读出诗歌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同时朗读也要体现出层次感:初读,读准字音、节奏,感知诗情;再读,读出诗味,品味情感;品读,产生共鸣,感受诗歌的独特韵味。

  在朗朗读书声中,使无声的文字变得有感情,使有限的语言富于活力,学生领略到汉字表达的奇妙效果,初步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蕴,并逐渐提高对于现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要重视范读的作用。教师对诗歌理解后的真情朗诵,再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增强对于诗歌节奏、韵律及美妙音乐的感受力,更能激发起学生模仿、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的朗读、品味中,增强对诗歌的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尊重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对于同一首诗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应该在品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教学诗歌《锁不住的心》时,围绕问题“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学生们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读出了“我”被锁在家的无奈,有的读出了“我”对于自由的'强烈渴望,有的读出了孩子的天真、无邪,还有的读出了妈妈对孩子的不理解、专制。孩子们结合诗句,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时,只要合情合理,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四、创设教学情境,品味诗歌韵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要让学生领略到情景交融其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现代诗教学的难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形象起来。好的现代诗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歌艺术的熏陶,更能够使他们受到“语文味儿”的浸润。

  在教学《纸船—寄母亲》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冰心赴美国留学途中的场景:在滔滔海浪声中,惟有茫茫大海,飞翔的海鸥,冰心在亲近自然、复苏童心的环境下,却缺少了最爱的母亲的陪伴,浓浓忧伤、深深思念顿时在教室里荡漾开来。情境的恰当渲染,为学生进一步走入诗人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和契机。

  五、扩大课外阅读,积淀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强调:教师教学,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就是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对于现代诗的教学,我们不能就诗教诗,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视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把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中。

  要在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和生本对话中,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前对作者及背景的了解,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学完诗歌后,教师可以对诗人的其他诗歌,或同一主题的其他诗歌进行相关拓展。经过一次次积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逐渐提高,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也渐渐地厚重起来。

  六、强化描摹仿写,培养文学气质

  现代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描述富于跳跃,回味无穷,读起来朗朗上口,描述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都较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容易理解。所以诗歌中的一些精彩片断,甚至是整首诗,教师都可以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或理解,进行适当的仿写。

  如,教学《海上的风》时,由于诗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我安排了仿写,孩子们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创作才能:海上的风是音乐家,它一来,就奏起动听的交响乐;海上的风是温柔的怀抱,它一来,船儿就恬静地睡去;海上的风是坏脾气的爸爸,它一来,大家就心慌意乱……。

  这么多充满灵性的诗句,在孩子们激情满怀的创作中,迸发出来,不仅鼓励了孩子们,对我进行现代诗的教学也是一种震撼,一种启发:孩子们是最富有想像的,教师恰当的启发和引导,都可能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创作出令人欣喜的作品。

小学语文现代诗的教学方法2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谈话或让学生看视频,结合搜集的资料等方式跟学生交流,引发上课的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二、通过品词,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中词、句进行理解,仔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来欣赏古诗的美丽之处。

  抓住关键词理解。如小学一年级的一首诗歌《静夜思》,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就应注意个别字的理解。“举头望明月”中的“望”,向学生质疑是否可以把“望”字替换成“看”字,为什么。

  然后再启发学生,“望”字是遥远地看去意之意,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也凸显了距离的遥远,而“看”字的意思则一般,不及“望”字念来有味道,表达不尽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深深思念之前。这样一讲解,学生便可以很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情感。

  这类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体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在古诗的用词中,语言的简洁之意,凝练之美,感受古诗中的无穷魅力之处。

  三、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对诗歌鉴赏者而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无疑是鉴赏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在古诗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

  1、反复诵读,读中感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因而朗诵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低沉。再如,《小池》则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2、利用吟诵,感受诗歌的经典美。吟诵是中国100多年前的诵读方式,学生通过平长仄短的吟诵,不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而且便于记忆,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如在相约一三五骨干示范课的活动中,我跟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吟诵课《诗经·卫风·木瓜》。

  在教学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两组词语进行比较,“木瓜木桃木李”与“琼琚琼瑶琼玖”哪一组更值钱?孩子们经过思索都知道第二组物品最值钱,从而借机引导孩子,别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你,你就得不计报酬的加倍回报,让他们懂得这叫君子之风。

  在形体表演这个环节中,我告诉孩子们这首诗是一首献礼词,并逐句编上手语跟孩子们一起学。伴随着平平仄仄的韵律,不同弯腰度(30°60°90°)的叩礼,点点滴滴的情韵浸润心灵,实现心与心的交融,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孩子们自然懂得要做彬彬有礼的少年君子。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情感之音乐美。

  四、通过想象,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

  以上周五东校区的汤霞老师上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

  结尾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欲乘舟东下之意。在教学中,汤老师通过多次诵读后,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再现诗中所写之物象,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由黄鹂、翠柳、白鹭及青天组成的美丽图景,感受其境。

  五、通过朗读和体悟,感受古诗中的真情美

  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情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整首诗节奏轻快跳跃,教师对一些生词或难词如吴音、翁媪、无赖讲解后,可以适当让学生起来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描绘诗歌呈现的清新快乐的农家乐生活图景,这样,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描绘,便可以体悟诗中的美丽情愫。

  六、重视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通过音像、图片资料,学科间,学科与学生体验的整合等,力求体现知识的延展度。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诗情词韵的海洋中遨游,守住传统文化的根,将“中国化”进行到底。

小学语文现代诗的教学方法3

  一、注重预习,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正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一个起点,也可以是一个支点。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以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

  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情绪活动,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情绪体验。

  所以,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在读的时候应提出明确的要求:1、第一遍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2、第二遍细读全文,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3、第三遍精读全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圈点出疑难语句、疑难问题,以备在课上提出来并解决。

  二、落实研悟,以悟促读

  新课程杂志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内化文本语言。

  比如《长江之歌》,这篇课文节奏鲜明,音韵铿锵,所抒发的感情真挚而强烈。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朗读、背诵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这样说:“诵读出色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能够巩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而且可以积累、内化文本语言,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这篇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作者以雄浑的气势,热情赞颂了长江的雄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充分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是诗歌中两次出现的诗句,其实也就是诗词中的副歌。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关键词语、重要句子的朗读和感悟,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强烈情感。

  三、学以致用,适时仿写

  诗歌写作教学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诗歌的仿写训练使小学生的诗歌创作有了坚实的基础,在仿写中获得了写作的热情。学生还在仿写过程中研究诗歌的语言,进行诗歌写作的尝试,铸炼了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诗化的语言能力,获得了诗歌表现的一般技巧。

  可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为小学生在作文中张扬心神、表达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现在小学生的作文有套路化的倾向,无论从作文的内容还是从作文的形式,都显得陈旧、没有活力。尤其是语言做作、矫情、空洞和缺失灵性,细细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作文训练的思维定势,而诗歌写作就可以改变这样的局面。

小学语文现代诗的教学方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