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教学文书>教学心得>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2-03-20 20:29:45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合集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合集15篇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陶行知早在1935年就号召:“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群文阅读教学思想,是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标等最新教育指导的重要理念创新,适应了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最新信息化手段发展进步,有创造性地将信息化资源引入群读教学课堂,将有效拓宽学生阅读资源组成结构,丰富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模式,提升教师和学生深入互动的群文阅读教学成效。

  一、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教学重要意义

  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课堂,运用当前迅猛发展的各型互联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营造多样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及特点,借助不同的画面(静态与动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乐、声效等),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的形象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阅读内容,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记忆并掌握所呈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阅读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各种互联网教学软件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系统原则,学生可以依靠电脑和软件的帮助,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的需要,以人机交流的方式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自学。互联网海量数据对课堂教学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使教师从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转向依赖海量数据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使学习者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从依赖教师有限理性判断转向对个体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从而使传统的集体教育转向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使提供的课程内容更符合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习成功的实现。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只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资源开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资源辅助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它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它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数量多,内容新,教学效率将大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得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得以提升,阅读习惯更容易养成。

  二、信息化资源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支撑

  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运用,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把教育资源进行数据整合和优化配置,让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流动的良性循环,让分享和贡献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让学习资源发挥的效用越来越大,受用地域和受用人群越来越广,最终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交流共享、共同提升的教育资源信息化环境。

  (一)移动互联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移动学习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移动互联网教育掀起的热潮基于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普及。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394.1万户,总数达到8.17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6.4%。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技术平台,构建教师—学生—家长良性互动的教学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助讨论上,互助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扩展和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手机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互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且互动过程更生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生家长中间组建QQ群和微信朋友圈等,引导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通过即时互动和合作进行文章阅读学习,学生之间分享阅读知识,

  相互探讨阅读心得。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移动互联网使师生互动将更加开放、多元和频繁,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

  (二)大数据技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在群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大数据的云计算处理平台,教师可以把多篇文章课堂视频、学生问题、交流反馈等内容用云计算来处理,及时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由于各种阅读资源繁多,内容形式多样,占用空间大,小容量的存储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等)已无法完成存储任务了,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一组群文时,需要大量的视频、多媒体资料对这些自然景色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无论是什么便携式的存储设备,都无法像云存储一样使用方便。因此,我们可以广泛地使用云存储来进行群文学习资料、学习课件、课堂视频的储存,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和巩固课堂知识。此外,这些云盘还有一个好处,即在相同的云服务器内部传输数据非常快速。通常在同一个云服务器内共享其它账户的海量数据也只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同学之间相互共享学习资料、交流和讨论课堂知识变得更加方便。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虚拟现实是指将某一现实情景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播出。这一技术能够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虚拟化的多维信息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虚拟现实方式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习者真正进入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思考。比如,为了研究《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一组群文展示的壮丽景象,对于课文中描写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联想表达出来。而文中仅有一幅图片,即使教师再深情讲解,学生再深情美读,也很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似乎也难于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而显得枯燥乏味苍白了。因此,基于3D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原出作者描述出的现场环境,进入文章设计场景进行交互体验等,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通过画面,尽情地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三、运用信息化资源提升群文阅读成效的实践方法

  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广泛存在并运用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全过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如图1所示。

  图1群文教学组织实施流程图

  (一)群文阅读教学准备环节

  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可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准备授课素材。针对选好的文章主题,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知识资源,搜集群文阅读教学相关的图像、视频等内容素材,有助于辅助阅读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又有趣。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实现了动画、图形、声音、文字的整合应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利用前期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环节

  分组递进引导。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1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分组递进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虚拟现实感受。学生借助必要的设备(如特制的服装、头盔、手套和鞋),以自然的方式与群文阅读虚拟环境中的实体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提高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互动探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制作多种阅读场景、阅读思想选项,让学生通过答题、演讲等方式,参与教与学的互动,共同探究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等。

  (三)群文阅读教学总结环节

  社交软件交流。充分借助QQ、微信群等社交软件,使师生之间在群文阅读教学后,能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大数据成绩分析。大数据技术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观、最准确的教育评价和学习分析的依据。基于大数据的群文阅读成绩分析,由原来的经验式评价转变为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大数据支持来分析教学规律,通过存储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用以预测和优化学习过程,为教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个性化阅读指导。运用互联网资源教学着眼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根据教学管理软件,随时诊断学生群文阅读的知识缺陷、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找出学生知识盲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为老师进行“发现式”教学、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创造了必要的途径。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将教育现代化推动前进。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2

  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语文是极为重要的一到门槛,中国的文字连在一齐时,常常在不一样句子中有不一样的意义们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在学生结束小学的学习后,更进一步的学习语文时,我们必须要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在那里我有一点小小的教学感悟分享给大家。

  在教学中趣味和知识性同等重要。在学生发下课本之后,有的人对课本感兴趣,就会翻一翻书,看看有什么样的故事囊括在书本里面,有的人就直接将书本塞进书包里,看都不看,这就要看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引导和帮忙,使得学生都能爱上语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再不济也能够使那些不感兴趣的同学提高语文这一科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知识幽默的讲述出来,像讲故事一样趣味,不会使人厌烦,就要看教师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以及在表达方面的本事能不能贴近学生一点。

  干巴巴的讲述知识点,根据教学辅导书上头照本宣科的分析,学生的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会下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管不到学生在脑海里想什么的,就像有一句俗语说的一样“强扭的瓜不甜。”强迫学生去学习只会弄出反效果。所以将自我的准备工作做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才能是教学趋向有益的一面。

  学习要有深度,学生自我的想法比教师的想法更加的宝贵。在一些美文赏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同学们以后该如何如何做,这样反而是遏制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将一些能够在初中阶段被学生所欣赏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做一个推荐,布置写一篇读后感,学生的所思所想就表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于文章的鉴赏本事。这样的本事需要依靠学生自我去领悟,我们教师只能在旁边引导,供给一点思路,开阔他们的眼界。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3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乐曲会融为一体,这时再让学生听着乐曲,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不同的画面必然反映出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因为贝多芬用音乐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时让学生看着画面再朗读这段话,去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时,学生比较容易地从音乐所描绘的那些情境,豁然领悟了用以表现这些情境的语言文字,悟出了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静到激动的变化,并结合上下文能具体地说出引出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内容——贝多芬看到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银纱,显得很清幽时,他的心情很平静。当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穷兄妹俩时,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想到在当时的社会,穷人热爱音乐却没钱听音乐,而盲姑娘又这样懂音乐,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变得很激动。当学生用理解的语气再读这段话时,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苦人,热爱大自然的音乐家。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4

  众所周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掌握了20xx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初步的渗透,课标中也未将其列为教学的重点。可是,鉴于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中必须坚持“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我牢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滚动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能够概括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强化“五字训练法”。

  五字就是“读、标、注、划、思”即读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当中,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四”即每一天积累四个好词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一天摘抄四个好词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该词语说一句话。对程度好的同学,外加好句子两个。允许在课文中摘抄,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本事大大增强。

  第三“三”即强化“三步生字学习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步生字学习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书上用红笔圈记的方法,缩小复习范围,不定时抽查。

  第四,“二”即坚持每一天20分钟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一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资料不限,能够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能够是报刊杂志。读后填写读书卡,家长签字,每周教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构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本事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一”即每一天一篇日记,每周一篇作文

  归根结底,学生写作本事的展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观的体现,学生作文本事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尽管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但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教材的需要,从孩子们入学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学始终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实践证明其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本事做起,采用“一字多词”的方法选职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这一学期,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

  口头说句有了必须的基础,我引导学生迈出了第二步-----写句。这一阶段分三步走:先写简单完整的一句话,再适当地扩句。即为句加入一些恰当的定语、状语、补语(当然给学生不讲这些语法知识),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进一步将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将原句分解成一段话,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

  有了写词组句的本事,我就指导学生摘录片断和写日记。这个阶段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我指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指导写景物,写水果。对照家庭成员和班级同学,指导学生记人物。结合节日庆典,学校活动,指导写叙事。二是明确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数要够,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优美的词语适量的修辞。第三步,指导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这一步主要经过作文讲评课,由师生在讲讨论中完成。我重点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批阅后的讲评两个环节,向学生渗透列提纲,多次修改,结构分段等写作基础知识,为学生们到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感到有一点要异常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坚持把握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相结合,我们此刻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册书中都有一个开放性单元,比如本册有一个单元即“特产”。我们教学这样的课文,必须要发挥地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下做很多的工作,自我编排一些本地的特产的小文章,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北师大版的教材异常注重对学生语文本事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文资料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但传统教材中的一些常规性的训练的资料大大减少了。大家有个突出的感觉是此刻教材越来越不会教了。其实是编排简单了,可是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平时仅仅按部就班照本学科远远不够了,平时我们要穿插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修辞手法的训练,修改病句的训练,句子变换的训练等,以使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心得,以此向大家学习。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5

  我学习了崔峦教授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这篇文章,读完文章之后使我明白:写作绝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纯技术训练,而应是现代社会人所应当必备的一种生活能力,所以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必须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因此我非常赞同崔教授说的“习作教学必须走向开放”的观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广阔。例如:

  1、喜欢的游戏,做了写。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精神是欢乐的,思维是敏捷的,语言是流畅的。游戏过后写作文,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事可写。

  2、平时的观察,记了写。小学生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仔细观察的习惯尚未形成,导致“可写的事儿满街跑,瞪着眼睛看不到;粗粗一看看到了,待到写作时又觉未看好”。因此,在作文前,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目光去寻觅,去探索,去参与,就一定能撷取到许多新颖的写作材料。

  3、生动的叙述,听了写。小学生的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在学校里与同学交往,在市场上看人买卖,在公交上听别人说笑话等等,这些都不失为作文的好材料。

  4、奇妙的想法,想着写。儿童的好奇心强烈,求知欲迫切,想象丰富。他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充满奇思妙想。鼓励学生提起笔来,描写自己美好的憧憬与幻想,就会形成一篇篇构思独特的好文章。

  新世纪的作文教学要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活动,引导智慧地表达智慧的人生。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的人格。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教师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第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每一篇课文都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应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6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那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向认为教育应当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期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到达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一样群体的学生、不一样的教学资料,不一样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一样。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一样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资料都是贴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资料应当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能够让学生经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我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教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当视情景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当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资料,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活力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应当本着学生本位思想,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进取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7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我让孩子分角色进行了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课堂的内容如果换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将会更地深刻留在学生脑海。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8

  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对话互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如何做到在教学中达到互动,笔者认为,首先要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其次是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的文化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再次是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 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第四是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碰撞”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引导相互间用知识交换并碰撞,是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的关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知识碰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知识信息对话,产生智力碰撞,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总之,课堂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使探究性的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互动。

  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入手。小学阶段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可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表象,借此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

  因此,本人认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从鼓励学生习作入手,抓住学生作文的最大优点和最大不足予以点评。基础知识如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不连贯等不足之处点明就行;教师应该把修改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不该包办代替。

  在鼓励的同时,情感沟通比技巧传授更为重要。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敞开胸怀,与学生展开“零距离”的心灵碰撞,撞出火花撞出激情,撞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和心灵之中沉睡的巨人。等到那巨人被撞醒,学生也敞开心扉主动笔谈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他的喜悦、他的烦恼、他的亲戚朋友、他的老师同学、他和他们之间的误解与理解、悲欢与离合……的时刻,这便是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潜力开发得到成功的标志。在作文评改上,应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有所区别,侧重对待。优秀生以“评”为主,中差生以“改”为主。这是因为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锦上添花。教师应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给予指导。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教学应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呢?显然,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的归宿。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呢?

  首先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自己学习也不会,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

  总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新世纪英才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9

  育教学水平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和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和学习。 通过对教育专题的认真学习和研讨,收获的确不小,同时也 给自己的教学理念带来很多新的思考: 教学研修心得体会

  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提高教

  1.对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研讨学习的收获是:

  对于涉及此问题的教学,我们尽量把学科教学生活化,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对“应用题”教学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的收

  获是:理解了应用题的教学流程,教学应用题应注重解决问 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教学的策略,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 住解题的步骤。

  3、对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研讨学习的收获是:

  在教学统计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注重空间概念的建 立,以多种方式、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于概率的教 学,注重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联系,注重联系生活实例, 引导学生多实践、多推理。

  4、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学习的收获是: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倡合作交流,以多种教学方式探求教 学的有效。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5、对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堂课学习的收获是:

  课堂观察能够有效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对教学的 反应,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一堂好的课 即要有意义、有效率、有创新性,又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喜 欢。

  远程研修开辟了一条普通教师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紧密接触的通道。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 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同时, 远程研修为学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学员与专家之间, 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网上研修平台,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交 流,自己从各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研修体会:

  1、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通过研修学习,我认为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具备高 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同时也要有一套行之药效的 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我要以这次远程 研修培训为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 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2、进一步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的基础上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充实提专业资料整理

  5、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及时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反应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 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并结合理论反思自己 的实践,在反思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 结与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 理论水平。最后,我要感谢远程研修平台,在这里,我听到了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看到了那么多 的同行为了梦想在孜孜不倦的追寻着;读到了一篇篇精彩的 高发展的机会。教师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师教学生学 习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才是课堂教 学真正的主角,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通过学生体现出 来的。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

  一、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单一地、无休止地讲述,讲了再讲,甚至反反复复,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然要产生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自身位置与主角,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注重学习过程,不偏重结果,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轻易否认学生的观点、看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和质疑问难

  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精讲,通俗易懂的句段可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完全让他们读出情感,念出含义,更让他们亲身感受文中之情,而教师只是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位提高,知识水平与本事也就相应升华,教学效益明显事半功倍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供给阅读机会,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刻了解与理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很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学新课之前,我们应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适当配制优美的音乐、图片,让古诗、课本剧、甚至一些散文伴随这些更加让人陶醉,有情趣味,有滋有味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其特定环境中细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享受和陶醉,自然会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进取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所以,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我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

  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并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必须的感情,且能用自我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一样时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资料

  三、品词析句,领悟情感

  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境时,总是将自我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渲染人物情感有着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品味,领会内涵,学习用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真情实感如《月光曲》一文,在贝多芬第二次弹琴之前,这样写道:“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旁边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着琴键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望了望”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贝多芬由屋外听琴到屋内弹琴的经过,来领悟他由同情到动情的感情变化,领悟他正是在这“望了望”的一刹那,产生了要把美的音乐献给这对穷兄妹的活力

  四、音像视听,创境活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资料,我们能够借助录像、幻灯、录音、图片等创设诱人的情景,化抽象为直观,把课文情境再现于学生眼前,使他们受到最直接、烈的刺激,到达激发思维、丰富认识、渲染情感、构成共鸣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帝国主义者都可憎的嘲笑”是一个可充分利用的绝好情节

  于是我把帝国主义者嘲笑的傲慢姿态用漫画的形式搬上投影片,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资料、仔细观察漫画的基础上,我又播放了关于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情景解说经过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京张铁路不仅仅是融勇气、智慧于一体的铁路,更是一条争气之路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情感和詹天佑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齐,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朗读想象,体验情感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要经常地借助于朗读、想象来入境、入情朗读不仅仅要求学生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进取性,启发想象,入境生情,让境在脑中生情,在胸中涌动,到达文思合一,情境相融如教学《草原》一文时,指导学生用轻快、流畅、满怀活力的语调朗读第一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凭借着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辽阔碧绿的大草原之中,引吭高歌……这样,学生既领略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美,还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

  六、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供给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1

  本教研组自去年开始进行校本课题:通过磨课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研究,通过一年的实践,现将此阶段的体会与反思总结如下,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关于磨课的体会:

  第一,为什么而磨课?我们将此归纳为三句话: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而磨;为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学风格而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磨。从整体上说,即是为了夯实教与学的基础而磨。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始终是教学的最根本的问题,通过磨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也自然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为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学风格而磨,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风格各不相同,而磨课绝对不是要形成整齐划一的,固定化和模式化的教学风格,而是要帮助教师逐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更富有特色的,具有效率的和成熟的教学风格,唯此,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磨,磨课的最终着眼点应当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之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总而言之,磨课应当是作为比较全面的提高教与学的基础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第二,如何来进行磨课?

  我们认为它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设定基础目标:课堂教学能力的涵盖范围很广,一次磨课的过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认为,比较具有效率的磨课应当是事先设定某一个比较具体的目标,然后通过后续的实践得以提高;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适当的多次反复操练;评价与总结。

  第三,磨课的目标是什么?

  磨课的目标是形成精品课,优质课抑或常态课?我们认为磨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更好的,更有效率与风格的常态课。即使通过多次的过程而能够形成很好的课,这个课也应当是归属于常态课,这与磨课的本意是相符的。

  第四,磨课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磨课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

  ①选择性原则:磨课的课程内容应当有所选择,一般不宜选择具有一些争议性,过于复杂性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②个体性原则:基于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不同以及教学风格的不同,应当考虑到每个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学能力的不同掌握程度,而制定相适应性的方案;

  ③适度性原则:即是以达到事先设定的基础性目标为标准,进行次数不同的操练,而不必规定限定性的次数;

  ④多样性原则:即是在磨课的实践操作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既然上课可以采取多次独立磨课的方式,那么备课是否也可以独立的进行多次的磨课式的操作呢?还有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也可以进行独立的磨课式的操作呢?值得大家思考。

  二,关于磨课的反思:

  第一,理论的学习尚需加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和总结,通过学习理论,可以增强自己实践的指导。在这方面,我们的学习还十分的薄弱,还缺乏系统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这也直接的制约了实践的活动和效率的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第二,实践的计划性待加强。限于现实的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于开展这项研究性工作的时间性和计划性都不是太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适当的加强,争取做到有计划的开展工作,争取早日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2

  初次走上教师岗位,想当然地认为教书是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可是一个月过去了,我才知道上课时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课堂上的思想变化等等,都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水平。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才能更上一层楼!下面是我在四年级语文教学时的一些感想。

  作为一名初次涉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看到一张张纯真童稚的笑脸,听到一声声清脆响亮的“老师好”,抚摸着一页页承载着无数知识的课本……我深感责任重大————这就是我的学生,这就是我的班级,这就是我将昼夜辛勤地去努力并培育其茁壮成长的孩子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兴趣教学”尤为重要。在新课教学和复习课教学中采取的兴趣教学又略有不同,在新课,低年级的同学们普遍存在极大的阅读兴趣,但面临的阅读困难也很大。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正如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字、词、句、段、篇的素材都需要长期积累,而四年级的学生主要在于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首先,生字关就是一大障碍关,学过的生字词刚刚忘掉了,新的生字词又出现了,这都是学生阅读的障碍,所以要强化生字学习。

  其次,在语句的理解上也存在困难,以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沉淀来看,真是少之甚少的,因此经常遇到一些不易理解的语句。

  第三,对于课文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需要深入探究的知识,同学们在经过表面阅读以后是无法挖掘出其精髓的。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妥善解决,兴趣教学在其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的导入部分,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一首与文章密切相关的儿童歌曲或一个小游戏来导入课文,紧接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以一种适应青少年心理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过程,切忌繁冗拖沓。

  上好一门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关键看你怎么设计怎么安排了,其中的学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领略尽的,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3

  依稀记得,20xx年的9月,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闯进了我的生活。我喜欢他们的活泼可爱,喜欢他们的单纯无暇。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与他们打成一片,当他们那求知若渴的眼睛望着我的时候,我倾囊相授,毫不保留。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能看出,他们喜欢我。我暗自高兴,心里想着,教学生原来如此简单。可是,第一次期末考试,我竟输的一败涂地,班里的平均成绩离我的预期相差甚远。我迷茫,我也自责。是我教学方法不当?是我专业素质不好?还是我太急功近利,忘了教书育人的本质。

  这种迷茫持续了一段时间。偶然间,我在一本书上看见这样一句话:“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良师益友,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求学一定得有一个好老师也是一个好朋友,想要学有所成,在选择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这个时候,我幡然醒悟,成为学生益友的前提必须得是他们的良师。那么,我做到了吗?这个学期,我太注重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反复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检测机制,以至于知识在学生心里如蜻蜓点水一般,似懂非懂,掌握不牢。

  说做就做,一刻也耽搁不得。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另外,根据上个学期的数学成绩确定人选开展了"一帮一——先进带后进"活动。先进们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各个翘首以盼,希望自己能得到提高。

  在语文方面,我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位小组长,负责检查背诵和作业情况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时候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每个小组长有一张小组成员人名表,用来记录组员背诵和作业情况。这样一来,当天学习的内容第二天就及时地反馈到了老师这里。我再根据反馈的信息将知识进行第二轮的巩固和梳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两个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为了等某几个学生而耽误了整体的教学进度的情况。我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以,我不想丢下任何一个学生。因此,我再一次陷入了困境,不知如何去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候迎来了家长会。家长会上,好多家长都对我的这种教学方法表示支持与赞同。甚至对于自己孩子的进步对我说了无数声的“谢谢”。所有的家长都表示一定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在自己孩子薄弱的学习环节一定会多巩固、多辅导,尽量做到“不掉队”。自此以后,班级里的“小尾巴们”少了,而“领头羊”多了。我知道,这些成绩离不开家长们的努力与付出。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地去浇灌去呵护这些小苗们,盼望着有一天他们能长成参天大树。

  这件事距离现在已经快四年了,可我仍然记忆犹新。因为我从中知道了:信任是沟通的桥梁。从学生那单纯笃定的目光中,我看到的是信任;从家长那积极努力的配合中,我看到的是信任;从班级次次的进步、家长声声的称赞中,我看到的是因为“信任”而开出的艳丽的花。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4

  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可以这样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组织呢?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针对自己的课堂所做的和所想的:

  一、抠“文眼”——由课题设计主线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主线可以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就可以紧扣题目中的“呼声”来设计教学主线:为什么要有呼声?呼声的内容是什么?呼声的结果如何?你对呼声有何看法?像这样可以抓住课题来设计教学主线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其他年级的:《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来设计教学主线;《十里长街送总理》可以抓住“送”字来设计教学主线;《狼牙山五壮士》可以抓住“壮”字为线索开展教学。

  二、理“脉络”——由文路设计教学主线

  “作者思有路,遵路思斯真。”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万年牢》的文路是:父亲做糖葫芦认真——父亲卖糖葫芦为人实在——父亲对我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益。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袁厦里。根据文路和学路,我设计的教学主线是:通过“父亲做事”和“父亲为人”先了解爸爸,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爸爸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最后一段爸爸的心愿理解“万年牢”意思,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览胜。

  三、牵“一发”——由关键句设计教学主线

  文章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句子设计教学主线,能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作用。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就可以围绕这句话来组织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句中两处“鸟的天堂”各指的是什么;第二步,引导学生感受大榕树的特点;第三步,通过作者对自己亲眼所见到的鸟儿活动场景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第四步,由鸟儿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好多课文都有这样的关键句子,如《草船借箭》中结尾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詹天佑》中的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的工程师”;《颐和园》中的开头第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等等。

  四、抓“串联”——由过渡段设计教学主线

  过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段的文字虽然不多,就一小段甚至一句话,但它在全文的结构中却绝不能少。正由于过渡段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就有这么两句话“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两句话在文中三个小故事中就起到穿针引线的过渡作用。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它,设计出如下的教学线索:第一步,请问,蔺相如立了什么功,分别是怎么立的?第二步,课文中为什么要有这两句话,如果删去这两句话行吗?通过学习讨论。学生终于明白:原来这两句话看似不起眼,其实在课文中起到连贯全文的作用。正是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的出色表现,才赢得了赵王的信任,才会让他随自己出行渑池会见泰王;也正是因为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自己出众的胆识与大无畏的气概,镇服了霸气十足的秦王,为赵王挽回了一国之君的面子,才使得赵王对他赞赏有加,封他做了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使得廉颇心理失衡,从而引出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五、赏“题图”——由插图设计教学主线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可在教学中,它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新颖别致。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我首先挂出放大的插图问学生:跪在小提琴前面的是什么人?当学生回答是扬科后,我又问:扬科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带着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到扬科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但酷爱音乐,大自然的一切响声在扬科听来都是音乐声。接着我又回到了插图上,问:扬科为什么跪在小提琴前面?这把小提琴是谁的?他把双手伸向小提琴想干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扬科太爱小提琴了,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他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在这强大的力量的驱使下,他情不自禁地来到地主的食具间,想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结果挨了一顿毒打。最后,我又回到了图上,问:为什么扬科仅仅摸一摸这小提琴,就挨了几次毒打?扬科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的难点——是剥削制度的不公造成了扬科的悲剧。可见,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新颖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本中有插图的课文很多,利用它来组织教学主线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5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必须的提高。现把自我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期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忙。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可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并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本事和抽象概括本事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性,并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资料。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我让孩子分主角进行了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课堂的资料如果换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将会更地深刻留在学生脑海。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合集15篇】相关文章:

1.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合集15篇)

2.语文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3.语文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4.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5.中职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6.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7.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5篇)

8.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