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事务文书>计划书>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

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

时间:2021-07-27 08:01:15 计划书 我要投稿

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制定一个计划。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

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1

  1、每天进行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最好是室外、能集体运动就更棒了)。

  2、要关心时事新闻,关心社会生活(可通过电视或报刊)。

  3、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父母、锻炼自己(比如洗碗、取报、整理房间等)。

  4、每天和父母做必要的交流(可在餐桌上和一起看电视时)。

  5、读一本名著,古今中外皆可;

  6、每天保质保量地完成寒假作业。

  寒假计划时间表安排可参考如下:

  7:00起床

  8:00做寒假作业或复习上学期

  11:00吃饭

  11:30娱乐

  13:00做寒假作业或预习

  15:00看课外书

  16:30休息

  17:00吃饭

  18:00预习新课

  20:30娱乐

  21:30睡觉

  寒假各科目的学习计划可参考如下:

  在完成寒假作业的同时再去完成以下的学习内容:

  1、数学自学下册前3章,做相应习题;做下册学习笔记,习题册一本;

  2、科学自学下册前3章,做相应习题;做上册实验报告,下册的学习笔记;

  3、英语记背下册英语单词,复习上册单词词组;

  4、语文记背下册诗词、文言文,抄写一遍诗词、文言文,书下注解也要抄写一遍,练习册一本,作文完成3篇,读书笔记完成2篇,小论文完成1篇;(内容有点多)

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2

  为了充实,有意义的寒假,特制定此寒假学习计划

  1.每天足量学习5小时,内容包括:寒假各科作业:语文阅读、数学练习、英语听力等

  2.每日早晨英语听力或口语30分钟

  3.中午保证一小时休息,下午学习或外出体育活动(运动能使人头脑更清醒)

  4.做数学竞赛书《初中数学竞赛新课标同步辅导(初二)》(这本书真的很好哦)记住先看例题,最好不要抄答案。

  7:00起床

  7:20洗漱完毕

  7:20--7:50:跑步(锻炼哦)

  8:00吃饭

  8:20--9:10做作业(语文阅读一篇和摘抄)

  9:25—11:25数学《初中数学竞赛新课标同步辅导(初二)》

  11:25--11:45看报课外书

  11:45--14:30午饭午休

  14:30--15:30英语

  15:30--15:45休息

  15:45—16:45物理

  16:45--17:00休息

  17:00--18:00其他科目复习

  晚饭

  20;00—21:30电视,电脑,课外书,free

  21:30睡觉

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3

  同学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个寒假尤其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同学们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时间,有计划地度过寒假,适当的放弃一些玩乐也是为了更多的收获和进步!各个学科的老师都为你的假期学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你一定要认真执行,按时完成。

  语文

  1.“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手好字是你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练字10张(纸张自备)

  2.买书、读书《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也可以读其他一些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很多都拍成了电影,可配合着看。读书的同时不要忘了写读书笔记,每个人建立一个专门的读书笔记本。

  3.课后附古诗词背诵十篇、八下25课古诗、八下30课古诗,开学就组织一次古诗词的小测验。

  4.写作:完成随笔三篇,可以“春节”“寒假”“元宵节”为话题或为内容,也可抒写自己的心情或其它。字数严格控制在600—800字,并认真书写。数量少,但要求质量!

  数学

  1.复习:第一、二、四、六、七章试卷各一张

  2.预习:八下第一、二章

  英语

  1.做《金榜》所划题目

  2. A组同学每人准备两篇美文/故事/新闻

  B组同学每人准备两篇笑话/寓言/节日来历

  3.每人准备两个绕口令,自己先要说熟练。

  4.预习作业:预习八下前四单元

  5.上班级博客,下载配音的视频,准备开学初的英语配音比赛

  物理

  物理寒假生活:学习指导三份,一、二、四周各一份。

  政治

  1.收看有关学生时政的电视节目(经济与法、中国新闻等)

  2.一张试卷

  历史

  观看《甲午风云》《金陵十三钗》《大武生》《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电影。

  多欣赏《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电视节目。

  地理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应试指南》学习计划

  第一周(1.10-1.15)作业:

  ①做专题1《地球和地图》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②做专题2《世界的自然环境》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第二周(1.16-1.22)作业:

  ①做专题3《世界人文环境》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②做专题4《认识世界区域》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第三周(1.29-2.4)作业:

  ①做专题5《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②做专题6《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第四周(2.4-2.11)作业:

  ①做专题7《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②做专题8《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过完了充实的寒假生活,你对整个初中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怎么样了?开学不久我们就要进入复习阶段,所以记得开学初就要带着你的四册地理课本到学校噢!

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4

  寒假马上就要来临,很多家长都忙着给孩子们找假期补课班。虽然说放假不等于放松,适当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的给予孩子压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完全可以让孩子做到学习和休息两不误。但是诸位家长一定要弄明白假期里孩子要学习什么?该怎么学习?是上补课班还是自己制定一个补习计划在家看书呢?

  对于想在寒假里想自己在家制定学习计划重点补一补数学的,下面我们就给出一些参考建议,学生和学生家长们可作为参考的依据:学生主要是以预习初一下学期内容为主,以便对下个学期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明确的把握,了解数学学习的连贯之处。通常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以模仿式学习为主,而进入中学后则完全不一样,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会自己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课前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什么问题和疑点。那到底该如何预习呢?预习的'步骤有哪些呢?

  一、粗读

  先粗略课文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大致了解相关内容,掌握本书知识的基本框架,同时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细读

  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注意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以便新学期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效率更高。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知道那些地方容易,哪些地方难,会使今后的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大量的事实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孩子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好比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源源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

  三、细心地挖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单项式的概念(数字和字母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单项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

  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要做到:

  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

  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归: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五编:根据所总结的内容编一些顺口熘;如:总结不等式组解集时,“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着。”证明成比例线段时,可总结为“遇等积化等比,横看竖看定相似,不想死,别生气,等线等比来代替;遇等比化等积,想到射影与圆幂” 。

  总之,初一是学生知识奠定的根基时期,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家长督导和学生自觉学习相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日后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寒假学习计划书】相关文章:

1.初中学习计划书范文

2.初中学习计划书格式

3.关于初中学习计划书

4.学习计划书

5.学习计划书

6.学习计划书

7.学习计划书

8.寒假计划书范文

上一篇:计划书学生 下一篇:计划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