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的功能

时间:2017-06-01 10:03:50 职场礼仪 我要投稿

饮食礼仪的功能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饮食是任何其他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以饱腹而足,而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认较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受各地、各民族的宗教、历史、政治、经济的影响,因而各地、各民族的饮食礼仪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那么,那么你了解各种不同的饮食礼仪吗?

饮食礼仪的功能

  饮食礼仪

  一、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涩及人类饮食发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世界上的饮食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物产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异的风格。

  世界菜系的分类,大致可为三大菜系: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他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助烦下咽,因此菜就越做越精妙绝伦。

  这样就衍生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如下:一是中国烹饪技术发达;二是中国人的食谱广泛,凡能够食者皆食,毫不禁忌;三是菜肴流派众多,如鲁、川、奧、闽、苏、浙、湘、徽等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各具风韵;四是中国人将“食”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

  二、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重科学,重“以人为本”。

  重科学既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果和食品的成分。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饭的意、色、形,追求色、香、味,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和口感。

  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很少

  考虑到饭菜的营养性。

  因此,中西饮食观念不同,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的是同样的,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个才,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

  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

  因此,中国烹调特别强调随意和创新。

  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导致了中国菜谱的一再扩大: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数十种、十数种菜肴。

  正如台湾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异议。

  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调和的最终结果要美味适口。

  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味来调和烹制。

  中国菜历来将烹与调和为一体。

  西方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

  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蒸熟的土豆,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烧之。

  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粉、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

  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三、 中外饮食礼仪文化比较

  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筳方面的秩序和规范,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

  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都体现着“礼”。

  饮食礼仪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思想、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地域文化等等有密切的联系。

  为使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达到预定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动为准则。

  (一) 共食制与分餐制

  在中国,吃饭时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特别是用圆桌,就是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日本、韩国、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采用此方式。

  西方风行分餐制。

  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店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

  及至上菜后,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尤其是自助餐,讲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

  西式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友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所以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二) 座位座次的安排

  中国人十分看重座位的安排,因为它代表着无数难以言说的意义。

  西方人对座位也很讲究,但讲究的内容却与中国大不相同。

  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是司空见惯的事。

  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最尊重的地位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席等。

  但长期以来,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宴席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不显著。

  在西方,人们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中西方座次不同的讲究主要是不同的思想和社会风尚等造成的。

  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与思想提倡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和行为标准。

  受此影响,中国古代还形成了浓厚的歧视、忽视妇女的思想。

  且中国长期以来农业为本,强调“家国同构”的关系,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人越老则经验越丰富,便以为年长者是家与国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很早就形成了风尚(年长)尊老的社会风尚,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便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

  在西方,影响力最大、渗透面最广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认为基督耶稣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玛利亚作为唯一生育、养育上帝之子耶稣的人,有高贵贞洁的形象和慈爱、谦卑的品格,理应受到极大尊重,被成为圣母。

  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便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

  骑士作为武士,不仅忠于君王、信仰上帝,还由敬爱圣母折射出对理想女性的精神爱恋,形成了忠诚、勇敢、高尚、文雅的骑士精神。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平等、博爱思想也使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发扬光大。

  而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由于西方许多国家的畜牧业、商业比较发达,更需要强壮、易动和勇于冒险做人,而人越老就越丧失这些特点,于是难以形成尊老的社会风尚,人们常常不愿谈论年龄、害怕衰老。

  时代在发展,交流在加速,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在潜移默化地进行。

  如现在的中餐以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

  中外饮食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从而被人们不断理解和借鉴、取长补短,使生活更加美丽多姿。

  中国饮食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中国人尚礼,推崇“民以食为先”、“民以食为天”。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时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是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

  往来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一、座次礼

  “排座次”,是整个中国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次的排位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席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边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红楼梦》描述贾府一次中秋赏月的宴饮活动,“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

  上门居中,贾母坐下。

  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家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圆围住”。

  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

  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

  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

  这是我国古代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当时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

  现在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