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交际礼仪文书>职场礼仪>中国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中国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时间:2017-07-06 12:08:30 职场礼仪 我要投稿

中国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对于饮食礼仪习惯都是比较讲究的。中国人的饮食礼仪也是比较发达以及完备的。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中国饮食文化呢?


 

中国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中国饮食礼仪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蒙古——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

  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

  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

  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

  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

  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

  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

  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

  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

  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部,是我国有回族冠名的自治县之一。

  巍山回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改革开放以来,回族学研究空前活跃,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回族学会,开创了县、乡(镇)、村参与,有队伍,有组织,有刊物,常态化发展的新时期,堪称文化自觉和基层回族学研究的典范。

  巍山回族学研究涉及回族学研究的多个方面,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新作《巍山回族饮食文化》一书是继可成为传世之作的《巍山回族史》、《大围埂村志》、《小围埂村志》等重要成果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巍山回族饮食文化》从巍山回族饮食的伊斯兰属性、地域特点、食材选用、加工制作、品种、食用礼仪到禁忌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全书图文并茂,是全国少有的区域性回族饮食文化研究专著,对拓展和深化回族饮食文化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回族饮食系清真饮食系列,有广大的消费者,受欢迎的程度非其他清真饮食能及。

  回族饮食倍受亲睐,不只是因为它的伊斯兰品质,还因为它的中国特色。

  回族饮食文化内涵丰富,特点突出,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伊斯兰特点,二是本土特点,三是地域特点,四是文化传播特点。

  回族饮食的伊斯兰特点。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饮食有严格的规范。

  规范即“清真”。

  “清真”含义,一是“合法”。

  回族饮食从食材的选用、加工制作到食用都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法。

  食材分为允许和禁止两类。

  加工制作和食用要念“太思迷”以祈求真主准许。

  如果选用被禁止的食材,就从根本上违反了回族饮食 “清真”的属性。

  同样,如果加工制作不念“太思迷”也不能称清真饮食。

  “清真”的另一含义是“清洁、安全”。

  这从食材选用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如禁止食用的自死物本来就不清洁,食用会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清洁、安全”贯穿于回族饮食选材、加工制作的全过程。

  清洁、安全,是人类对饮食的共同要求,伊斯兰教对此作出的规范具有普遍意义。

  回族饮食的本土特点。

  本土化是回族饮食与其他清真饮食的主要区别。

  回族饮食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美食的一部分,它采用的合法食材如牛、羊、鸡、鸭、鱼、大米等主要来自中国传统食材,其加工制作技术如炖、烤、烧、炒、酱、扒、蒸、煮、淹、泡等也主要来自中国传统烹调技术。

  回族饮食广受欢迎,不仅因为安全、清洁、营养,还因为口感好。

  然而安全、清洁、营养的饮食口感不一定好,而口感好的饮食不一定安全、清洁、营养。

  只有安全、清洁、营养和口感好的饮食才是真正的美食。

  何谓口感好?口感受食材、加工制作以及食用者的'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环境、民族、性别和年龄多种因素制约,可谓众口难调,很难有统一标准。

  回族饮食口感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口感)。

  如果回族饮食只有伊斯兰特点而没有中国本土特点,尽管安全、清洁、营养,也不会受到广泛欢迎。

  回族饮食是一种中国式的清真饮食。

  研究回族饮食不仅要研究它的伊斯兰属性,还要研究它的本土特点。

  回族饮食的本土特点是对以汉文化为生存土壤,以伊斯兰信仰为终极价值取向的回族文化的最好的诠释。

  回族饮食的地域特点

  回族“大分散、小聚居”于全国各地,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同属于清真饮食的各地回族饮食也存在差异。

  如食材选用,粮食类,南方以稻子为主,北方以小麦、包谷为主,西南以稻子、小麦、包谷、洋芋为主;肉类,南方以鱼类海鲜为主,内地以牛羊肉为主。

  肉食品,地处中原的北京与西北就有所不同,北京有涮羊肉、炖羊肉、烤羊肉、卤牛肉、酱牛肉、烤鸭,西北有蒸羊羔肉、牛羊杂碎、手抓肉,西南有牛肉冷片、牛干巴等。

  口味,北方口味醇厚,南方口味清淡。

  云南回族饮食的地域特点更加突出,食材种类多、品种多,口味介于南方和北方之间。

  这些特点与云南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落差大,气候迥异,适合各类生物生长,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

  云南多民族多宗教聚集,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样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生物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样性带来了饮食的多样性。

  云南回族饮食在丰富多样的云南饮食中独树一帜。

  巍山县经济不算发达,但餐饮远近闻名,有“小吃天堂”的美称。

  巍山回族人口有二万多,回族饮食品种,仅宴席、小吃、咸菜和茶饮四个系列中的名食名饮就达五十种;清真餐馆多达上百家,堂口较大且知名的有二十多家。

  巍山回族饮食可称得上是云南回族饮食的一个缩影。

  回族饮食的文化传播特点。

  饮食不仅是文化,还是文化交流的载体,饮食到哪里文化就传播到那里。

  回族饮食的文化传播特点尤为突出。

  回族饮食的普世性注定其必然要成为商品,当它成为商品进入消费市场便会将回族文化带向社会。

  回族饮食通常在清真餐馆销售,遍布全国各地的清真餐馆因此成为回族与兄弟民族文化交流的理想之地。

  在这里,兄弟民族顾客常常向回族顾客讨教一些与回族有关的问题。

  如:清真寺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回族男人戴白帽女人戴盖头,穆斯林真的可以娶四个妻子吗,人死了为什么不用棺木,入教是不是要喝三碗石灰水,为什么回族不吃猪肉,等等,以及关于伊斯兰教的某些所谓敏感问题。

  这些问题尤其是敏感问题通常只会在有关学术会议上才会出现。

  清真餐馆聊天式的讨教则可帮人释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