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导游词>古堰画乡景区导游词

古堰画乡景区导游词

时间:2016-09-21 18:31:29 导游词 我要投稿

古堰画乡景区导游词

  古堰画乡景区导游词【1】

  各位团友:

  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地方有着诗情画意的名字古堰画乡,顾名思义古堰画乡由古堰和画乡两部分组成,他们分别位于碧湖镇的堰头村和大港头镇,两地隔江相望又浑然一体,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首先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古堰画乡的由来,古堰画乡是丽水市委市政府为发展文化产业在2005年提出建设的一个文化园区,当然在我们市民眼里更是一个精品景区,古堰画乡位于距丽水市区20公里的碧湖和大港头,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瓯江风光、堰头、坪地和保定。

  古堰画乡的开发理念是: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其发展定位是“三基地一中心”:美术写生基地、油画创作基地、行画生产基地、生态休闲度假中心。

  通过古堰画乡的建设,我们要打造中国知名特色文化文化园区,把这里建成长三角最大的自然风光写生和创作基地、长三角主要的中高档行画生产基地、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及原创画集散中心、绿谷文化展示中心 。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景区已经完成一期核心工程的建设,古堰画乡旅游也终于撩起了神秘的面纱,今天就让我们好好的领略一下独特的古堰画乡吧!

  古堰画乡位于瓯江的中游,从市区出发到古堰画乡乘车需30分钟左右,这一路上风光不断,首先我们现在经过的是水阁工业园区,水阁工业区距现在市区约4公里,规划总面积14.4平方公里,按照现代工业园区标准进行建设。

  在产业结构上以机械制造、轻纺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产业为主,其中比较著名的企业有丽人木业、飞雁羽绒、格蕾丝羽绒等等,它的存在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也给丽水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增长点,水阁工业区位于瓯江的中下游,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也是丽水和温州人民的母亲河,全长800余里,分上、中、下游,每段各有其特色,上游劈山而出,势不可挡,落差极大,水势湍急,适合发电,建有很多水电站,其中紧水滩水电站就是浙江省第二大水电站,仅次于新安江水电站,所以我们丽水有“中国小水电之乡”的美称;

  从上游汹涌澎湃的瓯江到大港头镇后江面顿时开阔、水势平缓、风平浪静、白鹭数点、野舟自横……真是“江到此时自然平、千般景色聚此处”,是整条瓯江最漂亮的一段,至瓯江下游因与温州的入海口相接,所以水势渐黄,江面也渐宽,是瓯江丽水段最宽阔的一段,丽水的制船业、水路运输也大多集中于此。

  瓯江之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因,瓯字是一个区字加一个瓦字,从字面上解释是瓦片很多的区域,事实上瓯字原意是盛水的用具,是陶制的,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瓯江两岸就出现了陶制品,慢慢的在瓯江两岸就有了制陶的窑址,至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当时瓯江上运陶瓷的船只往来如梭,人们也就将此水的名称取为瓯江世界上但凡有江河奔流的地方,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人类最早聚居的地方,浩浩荡荡的八百里瓯江不仅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更吸引了许多早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瓯江两岸留下的众多的古民居就可见一斑,瞧:大家左手边车窗外面就有这么一大片古民居,这里是下南山,小小的村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该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现有清末民国初期民居30多幢,其特点是依山而建,层层高出,错落有致,为浙南山区建筑代表,也是目前我市个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

  说着说着我们已经渐渐的进入了碧湖镇,碧湖镇是莲都区第一大镇,全镇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是莲都区唯一的一片平原,早时是丽水主要的产粮区,1998年被列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确定为浙江省136个省级中心镇之一,是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千年古镇,今天我们要去的古堰就位于碧湖镇的堰头村,在这里请允许我先卖个关子,稍后再说有关古堰的历史,现在我们的车子直接前往大港头的画乡,大港头镇是莲都区下辖的5个镇之一,是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镇。

  镇区距丽水市区23公里,全镇总人口1.5万,镇区人口0.5万,集镇化水平较高,这里水陆交通便捷,龙丽丽龙高速公路路口就在我们左手边,53省道贯穿全境,通过金温铁路丽水站接轨全国铁路大动脉,水路上溯龙泉,下至温州。

  大家请看左手边车窗外,有没有看到一块很大的广告牌?对了,这个就是古堰画乡的标志性宣传画:图案以汉字“画”、“乡”为基础造型元素,同时有机融入古堰、古街、古镇、古印等元素,突出浑厚的中国书画韵味,以及古堰画乡的整体形象。

  “画”字仅保留外形的认知,上部分变为一枚大红的印章,并反白描绘出古街的形象,下部的乡字则形象地变为流水和古堰,与中国书画笔画水乳交融,凸显出古堰画乡鲜明的地理风貌以及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魅力,形象地表达了该区块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秀美景色,突出了浑厚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

  图案采用中国书画传统的红黑颜色,古朴自然、凝重大方,充满浪漫的艺术气息和金石韵味,体现了古堰画乡“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开发理念。

  正是古堰画乡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吸引了众多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写生、摄影,由此孕育而生的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就在大家的左边车窗外,在水一方是2000年9月由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先生亲率美院师生来此授牌的一个校园式的专为艺术类在校师生和画家、摄影家来丽写生创作提供服务的单位,该基地已同中国美院等30多家艺术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里面配套设施齐全,可同时容纳600人住宿用餐,所以来这里写生摄影的人士基本都是住在这儿的。

  好了,话到这儿,车子也要进入景区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我一直是用独特两个字来形容古堰画乡,为什么说独特呢?您看!印入我们眼帘的景区入口的标志,各位请猜猜看,有什么寓意呢?对了,我们的游客朋友真是有很高的审美水平。

  用透视的角度来看,这是景区里一条古街的一个切面,下面的小路呈现反“之”字形,就像是一个乡村的乡字,很有艺术气息吧?在标志的左边有一个大型的油画画框,寓意着土生土长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大家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到各地画家在此留下的精美油画,体验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呢。

  (古堰画乡展览馆)各位朋友,我们要参观的第一个点古堰画乡展览馆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贵重物品,跟我下车……首先,看看这座建筑的外形,我们猜一下这座建筑的前身是干什么的?对了,是大港头电影院,经改建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景区建设中巧妙地利用现有资源,在整个古堰画乡建设过程中。

  我们秉承的是“不大修、存原貌”的理念,因为古堰画乡相信在钢筋水泥森林的我们需要的不是造作的美丽,而是纯真的风景和看风景的纯真心情!展览馆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共展出了155幅油画作品,靠外面的90幅是我们本地画家的创作作品,里面55幅是写生作品,各位嘉宾浏览一下馆内的油画作品,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表现的主题都是古堰画乡各种场景片段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巴比松油画”,关于巴比松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历史渊源:

  巴比松画派是法国19世纪的风景画派,主张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农村风景。

  我们的朋友肯定会问,为什么远在法国的画派会和浙南山区的小镇联系起来呢?艺术不断进步的源泉在于交流,在于相互学习借鉴。

  巴比松为法国巴黎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风景优美。

  1850年前后,这里还是一个偏僻的小村,没有教堂,没有邮局,也没有学校,但它仅有的两家客店却住满来这里写生的画家,这里迷人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吸引了他们。

  先是卢梭从巴黎迁居于此,接着柯罗、米勒等大批画家也到这里居住,几乎成为一条“画家村”了,画史上被称为“巴比松画派”便由此开始,法国巴比松虽然和我们古堰画乡有着很远的距离,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优美的风景。

  而巴比松和丽水巴比松信奉着“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共同理念,都走上了以农村真实景象为描绘题材的独立道路,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套用一句名言“越是独特的就越是传播久远的”,就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就有一大批画家和摄影家到我们大港头来此写生创作。

  丽水油画家群体受到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启迪,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决心要以表现家乡美为己任,画我家乡,走向自然。

  经过多年的实践,所创作的作品在一些展览中都取得了好成绩,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流派,这种追求客观真实、表现生活的绘画创作手法与法国巴比松画派异曲同工,由此,外界称丽水油画群体为“丽水巴比松画派”。

  这在油画界属典型的中西结合,双剑合壁的艺术形式,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丽水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古堰画乡的骄傲。

  我们往里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国美术协会理事王文杰的作品,可以看的出这里的油画都是源于生活的切面。

  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历的一个小片段,“艺术源于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幅是丽水美术协会主席詹维克的作品,詹维克是丽水油画群的元老,他于1980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就在地区群艺馆工作,抓群众美术,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要不断的作画,去画家乡,画丽水,他与其他作画的人一致认为丽水人作画要以风景为主体,要善于发现丽水的美景,要与自然对话,跟画布聊天,并不断地、耐心地、认真地搞革命的现实主义,大胆尝试,逐渐脱离单一的写实风格,在颜色上的选择上也更多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图,在这点上,詹维克首先做到了,从这幅画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

  这幅是丽水油画院院长蔡志蔚的作品,他的作品也走出传统的写实审美风格,没有选择表现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是用稻草堆、破船等为素材。

  蔡志蔚说,虽然风格改变了,但是不变的是巴比松的精神,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柯罗一辈子在巴比松村作画,一生献给了巴比松村,丽水的巴比松画派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奉献精神,把自己一生的艺术追求奉献给自己这块热土,由此可见,丽水的巴比松画派追求的不仅仅是画的本身,更多的是追求的精神吧。

  这是年轻的油画家严加福,用孤独画孤独,形成了他成熟的个人主题系列作品“黑夜”。

  去年,严加福“西湖夜未央”个人画展在杭州西湖畔成功举行,中国美院朱卫东教授看了画展后说:“我很欣赏严加福对黑夜领域的良好把握以及探索精神,作为一位具有扎实艺术功底与良好表现力、创造力的青年作家,严加福在画坛已崭露头角,非常有潜力成长为一位优秀画家”。

  从几个科班出身的专业画家发展为一个拥有100余位创作骨干的油画群体和团队,丽水巴比松画派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这20多年走的很辛苦,但是成果和业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多年来,《美术》杂志等媒体陆续看出百余幅丽水油画作品和数十篇群体评论。

  在省数届美展、西湖美术节、中国油画精品大展、纪念建党七十五周年综合美展、浙江省青年油画家提名展等大型美展上,丽水巴比松油画或以群体,或以个体的面目频频亮相,成绩斐然,今天,古堰画乡已是全国著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行画生产基地、生态休闲度假中心。

  “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年接待来自全国50来所大专院校的美术师生以及来自国内外的画家、作家、摄影家、各个门类的文艺工作者达5万多人。

  这里生产的行画更是引起油画收藏家的注目,作品销往国内外。

  (香樟古埠)各位朋友,参观完了展览馆,接下来我们继续往前,抛却一切静下心来,用一种从容的心态来欣赏我们古堰画乡的美景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以这棵古樟树为核心的古樟广场,旁边是刚开放的游客接待中心,大港头渡口共有三株古老的香樟,这株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胸围达7.45米,需要5个大人才能合围过来哦,大家不妨可以试试看,树冠覆盖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可以说它就是古堰画乡往昔繁华和近日重新崛起的最好见证。

  各位嘉宾现在请放眼看去,同时举起我们的双手,围成一个画框,透过画框,所到之处,无不是一副绝美的山水实景画(举手示范),你看:古樟的两个枝桠,江面的小船组成了一道活动的油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去,能形成不同的景致。

  关于大港头,《清史稿 处州府》中记载:大溪(就是瓯江),西南自云和入,左得松阴溪,西自松阳来会,成大港头。

  (用手指的方向,左边是瓯江的主干流龙泉溪,右边是支流----松阴溪)早在唐时,勤劳而聪慧的排工渔民们就相中了这一块风水宝地。

  他们傍水筑庐,猎鱼而居,早迎山光水色撒网,晚邀明月共枕。

  久而久之,这里便逐渐成了瓯江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了来往货物的集散地,成了休闲猎奇的场所,成了人来人往的名埠。

  据史料记载,大港头镇南宋时期就成为了瓯江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民国末期仍为瓯江水运著名埠头。

  “雨歇村南大港头,湖光掩映夕阳楼,也能热闹如城市,六县来船并一舟”,清朝诗人朱小塘的《大港头春望》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那个船运繁忙、商贾云集、熙来攘往、瓦肆嬉闹的时空……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展现出了一桢穿越时空、动人心魄的瑰丽山水人文画卷。

  朱小塘并不是一个十分有名的诗人,但是古堰画乡的美景弥补了他的艺术缺陷,这首小诗在今天看来仍然让我们向往那段逝去的繁华!

  抗战时期,浙江铁工厂迁址大港头,1938年,粟裕部队人民军队集结大港头北上抗日,同年丽水市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在大港头镇成立,所以说这里也是革命老区之一。

  1939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当时浙江省省长黄绍陪同下,视察坐落在大港头的“浙江铁工厂”。

  当时,大港头商贾云集,有“小香港”之美誉。

  大家随着我将目光调到我们眼前,就是这个有着31级踏跺的古渡口,就是这个埠头,是当时大港头区域和外界联系的纽带,大港头一个很大的港口码头,一个简单有力的名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名字代表了怎样的过去,史料记载丽水生产的木头、茶叶、青瓷、宝剑等经过这里转道温州再输往全球各地,而温州的盐、海产品等工农业必需品也从这里经过,其中一部分在丽水城的南明门下货,另外的继续运到这里和上游的龙泉等地,后来这一切在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迅猛发展后逐渐失落,曾经的日竞千帆、繁华盛况今日早已洗尽铅华,从容而静谧,大港头以其崭新的“古堰画乡”之姿,正散发出新的风采。

  (双荫亭)我们眼前的这座古亭,名为“双荫亭”,建于民国时期,因亭前有两棵大樟树,故称双荫亭。

  较大的一株胸围4.6米,较小的.一株3.68米,之所以这株较小是因为此树的树干于50年代初被雷所劈,但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

  另有一株古樟位于古街临江的一居民家中,形成了树干在屋内,树冠在屋外的“房包树”的奇特景观。

  双荫亭属双层建筑攒尖顶,亭长6.7米,宽6.3米,占地总面积约50平方米。

  共18根红漆亭柱,据说寓意18罗汉,又名罗汉亭。

  全亭风格端庄稳重,凭江而立,在亭中可一饱江中美景。

  亭前有块碑,因年代久远,背面字迹已模糊不清,因此亭是古时候为商人提供休息的场所,这块碑也是以前上下船的商人捐钱修筑的,用于纪念意义,现如今也就成了游人凭吊大港头古时盛况之场所了。

  (风情古街)从渡口往西延伸,我们看到了一条深入镇里的古街,这条由古色古香的石板铺成的古街临水而建,两边的房子大多是明清建筑,都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想当年应是小镇最繁华的场所吧,由此我们就走进了古时繁华的大港头:想象一下,临街木板壁门窗洞开着,杂货小店依次排列,依稀能见到古时这里人流物流涌动的繁荣缩影,古街的一面是临江而建的木结构双层小楼,在那挑出水面的阁楼上,推开窗子就可欣赏美丽的瓯江。

  小楼之间有众多的小埠头,它们从古街沿楼脚伸入江边,与古渡口一起架设了瓯江通往古街的通道,所以,人在古街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很便捷的下到瓯江,这方便了居民诸如淘洗之类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格局便于货物和人流的集散。

  据当地老百姓讲,大港头之所以称大港头,是因为自从这里有埠以来,就是过往船只商贾的歇息之地,因为它的位置正好处在瓯江的中游,特别是南宋以来,上游的龙泉成了瓷业中心,瓯江上,窑工、排工、船工,商船、官船、散船,真可谓是船舶往来如织,人头攒动如梭,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有些排工窑工把货运到温州港脱手后,中途在大港头歇夜,几乎把一年的辛苦收入一夜之间就消费了,灯红酒绿笙歌声声中,埠头在一年年变大变繁荣,以至于当年衙门的书记官、墨客们来不及记录当时的盛况,来不及探究多少随时都会发生的悲欢离合故事。

  现如今,古街旧时繁华不再,这条长550米,宽3米的古街成了古堰画乡核心景点和文化产业聚集区,这里的房子由政府统一进行改造,秉着“立面改造、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街进行修复,再租给行画生产商,租金很便宜,一年只要五六千,最终都是老百姓受益,现开辟有大小行画企业和原创画廊近50家,街道临街门店内油彩飘香,商品油画琳琅满目,所产商品行画行销欧美。

  我们继续往深处走:往日的商业街现在成了画廊一条街,这里的画又称为“行画”,是一种商品油画,,在西方和韩国需求量特别大,但是国外生产成本较高,所以其生产基地逐渐由西方、韩国转移到香港、深圳、在转移到我们这里,我们这里的油画生产后,通过义乌市场出口到国外,目前,义乌市场有30家左右比较成熟的行画经营户,保守估计每年的行画销售额达到6-7个亿人民币,其中较大的一家“王斌画框”年外销达到4亿人民币(油画占1亿,画框3亿),可见这个行画的前途不可限量哦!我们看古街两边有很多的画廊,这里有一家弘业国际礼品有限公司是首批进驻古堰画乡的行画企业,而前面的这家丽水油画院是丽水目前规模最大的油画院,有画师30余人。

  古街除了是画廊一条街以外,也可称是休闲一条街、酒吧一条街,细心的朋友很快就发现,在这条街上除了画廊还有打年糕、打草鞋、弹棉花、磨豆腐、竹编等民间手工艺和花灯、社戏等民间文艺,对了,古街还是酒吧风情一条街呢,不信你看:007会所、古堰休闲吧、甲方乙方酒吧,还有些正在装修的,这些都是提供休息娱乐休闲的场所,走累了,随时走进一家,挑个临江或临街的位置坐下,沏壶丽水本地好茶,浮想联翩,优哉游哉!

  (通坪埠)走过短短500多米的古街,就象穿过了千年的时空,从现代回到古代,经历了古商埠的繁华,又回到现在的悠闲静谧,现在我们站在码头上,准备乘船横渡瓯江到对岸的古堰景区,请各位朋友注意安全!开船喽!

  (江上游览、坪地半岛)各位朋友,刚才我们身临其境在古街上穿过,现在我们换个角度,从水面上再看临江而建的房子,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我个人认为现在看到的才是最漂亮的,所以举起你们手中的相机或手机,将大港头的美景带回家吧!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几分钟后)我们游船的对面有个半岛,由龙泉溪和松阴溪会合经溪水冲击作用而形成,名为坪地,坪地村三面环水,村中有盆地如坪因而得名。

  小小村落只有10多户人家,环境清幽,层峦叠嶂,阡陌相通,鸡犬相闻,俨然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里的建筑多为浙南山区泥墙木结构青瓦房。

  世居这里的农人因有瓯江的阻隔,古风便沿袭的相对纯粹,他们与外界联系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故家家户户都有小船,现如今这种木制小船都成了画家、摄影家眼中的宝贝了呢!好了,几分钟之间我们就从画乡来到了古堰,大家在船停稳后随我下船,去了解一下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的通济堰吧!

  (保定码头竹林幽岛)各位朋友,在从码头到通济堰大坝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通济堰的简况吧,通济堰地处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位于松阴溪和瓯江汇合处,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也就是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它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已知的最早的拱形大坝,比西班牙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坝还要早1000多年,是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为何要在此地建堤坝呢?通济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在车上曾经提到碧湖镇是一个平原,早时也是丽水主要的产粮区,因此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在此修建通济堰,并将水系分为四十八派,干渠分支渠,支渠分毛渠,迂回曲折,渠渠相通,呈竹枝状分布,遍布整个碧湖平原,并利用西南高东北低(落差达20余米)的地理形势,形成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另外,各支渠利用尾闸拦蓄余水,将其注入众多湖塘储蓄,以备旱时不足,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简而言之,通济堰的贡献有以下几点:1、灌溉碧湖平原农田,这在通济堰历代碑文中均有明确记载。

  二是储水功能,就是储蓄余水,以备天旱时用。

  三是排涝功能,古时候碧湖平原是一片空旷洼地,地势低,常年积水。

  通济堰的水利网,设有直通大溪的概闸,在洪水期间,开闸泄洪,排泄渠水,使农田、村庄免受浸淹,减少洪灾损失,确保碧湖平原旱涝保收,四是为灌区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用水功能。

  五是运输与生产加工功能,古代以水运为主,通济堰干渠是可以通舟行货的。

  六是养殖功能,可以在渠内养鱼、养虾,放养鹅、鸭,种植莲子、莲藕、茭白等,总之,通济堰及其水利网对于碧湖平原的贡献是说不清道不完的,而我们要参观的通济堰也近在眼前了。

  (通济堰大坝)各位朋友,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通济堰大坝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看不出来吧,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堤坝却凝聚了古时多少人的心血,关于大坝的营造,北宋民间还流传着“白蛇示迹”创建拱坝的传说:“是岁溪水暴悍,功久不就,一日,有老人指之曰:‘过溪遇异物,即营其地’,果见白蛇自山南绝西北,营之乃就”,听起来是挺别扭的,其实也很简单,这说的是南朝朝廷当时派出负责修堰的官员是詹、南二位司马,两司马到任后,带着一班幕僚对松阴溪进行考察时,由于地形复杂,竟一时无法决定坝址,站在溪边叹息之时,忽见一条白蛇从对面昂首横游过来。

  真是天佑民矣!两司马感慨万端,他们从白蛇过溪游行的蜿蜒曲折路线中得到启发,把力学原理运用到水利工程建设上,成功地在宽过半里的松阴溪上创建拱坝截流,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十分伟大的,同时也开创了世界水利工程技术史上拱形堰坝的先河,后来经历代修葺完善,固定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大坝最初为木筱构筑。

  关于通济堰最初的坝体结构,已无考证(古籍中无记载了),在宋开禧元年改建成石坝以前,通济堰一直采用传统的柴木结构,这可以从《通济堰志》的有关记载中证实,这种柴木大坝需在每年洪峰之前的初春枯水期进行大修,很是费工费料,因主材料是竹木,为保证修坝用材,特别备有方圆五里的堰山,山上的竹木专供修坝所用。

  关于大坝的结构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多层柴木编桩结构的土砾坝心堰坝,称之为“编桩土心坝”。

  即在选定的坝址上打几排坝桩,并以圆木钉固,再以柴木编成的长辫交错紧密地缠绕在坝桩上,组成上游挡水坝面和下游挡土坝面。

  在二个结坝面之间充实砾土,筑成坝心。

  再在坝顶的桩头上以圆木前后错纵相连钉结实,并以卵石压顶,堰坝下游坝面用圆木支撑。

  早期的通济堰坝除了这种编桩土心结构外,一种说法是方木叠垒结构的坝体。

  但是据本地参与过通济堰维修的村民诸葛金文的回忆,当年维修,挖到坝基时,清楚可见有两排松木,分一横、一竖两层相叠,排列在卵石地上,松木之上压着巨石,没有编桩,这在元朝《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中也得到了证实,在2007年9月,丽水市博物馆在大坝下游松阴溪河床上做了敲桩试验,结果表明:在溪滩卵石地上将木桩敲下去是不可能的,所以关于编桩之说也就不成立了,另外一种方木叠垒结构的坝体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主要是方木坝体在水中浮力较大,易被水漂,那到底大坝初创是怎样的呢?据各种通济堰重修记中记载,通济堰大坝初创时,应为“木框填石”,也就是《通济堰志》中记载的“木土砾坝”,其方法是在木框中放“簟皮”(dian pi 用竹篾编织而成,农村常用于晒谷子用),并用木筱(相当于木钉)固定,再填实土砾筑成堰堤。

  到了宋朝以后就改成石坝了。

  通济堰是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由大坝、进水闸门、石函、叶穴、干渠、支渠、毛渠以及众多的湖塘组成,眼前的这个大坝全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

  有3条干渠,72条支渠,321条毛渠。

  干渠全长22.5公里,建有大水闸两处,分为上、中、下三源,上段有叶穴,直通瓯江,以供泄洪。

  从干渠又分出支、毛渠共48派,在支渠上建有72座水闸进行分流调节。

  各支渠又利用尾闸拦蓄余水,并挖凿许多湖塘与支渠相通,蓄水以备旱灾。

  至此,形成了以灌溉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

  大坝每天将20万立方米的溪水拦入堰渠,通过这个网,至今日夜灌溉着碧湖平原3万多亩良田,并解决了灌区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整个通济堰水利工程体系集水利学、力学、结构学、美学、地形学等学科于一身,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大不朽杰作,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明瑰宝。

  1961年,它被浙江省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现在这里是丽水市的十二大摄影创作基地之一,也是古堰画乡的核心景区。

  (龙庙)刚才我们欣赏了通济堰大坝,现在我们到通济堰北岸的“龙庙”去看看吧,龙庙也叫詹南二司马庙,当初是为纪念詹南二司马筑堰而建的,其性质类似都江堰的二王庙,该庙始建年代无从考证,几经兴废,如今只剩民国时期台门和东侧厢房,其他是解放后改建的青砖小青瓦房,面积约600平方米,原来庙内供有詹南二司马的塑像,但现已不复存在了,现在主要作为通济堰历代碑刻存放之地和通济堰管理用房。

  在20世纪50年代末,因此地有意建瓯江水电站,庙内的碑刻怕被淹没,于1959年迁往温州,直到1988年,丽水县文管会和碧湖区水利管理委员会才从温州江心屿运回部分通济堰水利碑刻,现在就立在龙庙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龙庙实际上也是有关通济堰水利工程的专题博物馆,历代围绕通济堰的有关碑记都陈列在庙中,共存有24方碑刻。

  (民俗文物陈列馆)由于农业发达,商业繁荣,人们生活殷实,加上村稠镇大,人口集中,因此碧湖镇的民俗文化特别多,可以说是通济堰孕育了碧湖的民俗文化,比如:板龙、篾龙、竹马、闹荷船、打莲香、八仙灯、采茶灯、狮子灯、走马灯,等等等等,有些名称甚至都没怎么听说过,为了更好的展示碧湖镇民间文艺活动,特在通济堰开辟了民俗文物陈列馆,大家不防进去瞧瞧,说不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呢!

  (传统农具展示馆)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离不开农具,碧湖镇是丽水的产粮大区,自是少不了各种农具,在现代化发达的今天,这些农具很多都已经不存在实际作用了,但是也存在着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于现代的小朋友,从来都没接触过农田,更不用说是农具了,现在我们也进去看看,接受一下教育,重温一下过去吧!

  (古民居)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地处的堰头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村落,自从有了通济堰,也就有了这个村子了,所以这里古民居颇多,不知是这里风水特别好呢,还是什么原因,堰头村在明清时期,获取功名的人有数十位,光进士就出了5位,这些人有了功名富贵以后,就是建民居以示显赫了,你看这栋叫“玉叶流芳”的清代古民居,是乾隆年间所建,占地面积有880平方米。

  二进砖木结构建筑,第一进位七开间二层,石雕砖雕木雕一样不少,可见这份人家当时也是显赫一时的这栋叫“南山映秀”的古民居也是清代早期建筑,据传,房主叶朝鼎自幼聪慧过人,5岁吟诗作对,6岁能弈棋弹唱,生平熟背四书五经,为人贫富均等,但生了个儿子却天性爱武,长大后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结果官居五品武官,如此,文武父子流芳后世,文明遐迩而这栋叫“光荣南极”的古民居也是乾隆年间所见,做工都相当精细,你看这廊柱横梁牛腿上的雕刻,龙飞凤舞,栩栩如生,好不精致。

  虽说堰头村建村很早,但是堰头村真正兴旺起来还是南宋一户姓叶的人家从福建的福清搬过来以后的事,而叶家真正兴旺起来,也是到了明末清初以后了,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到了清朝,叶家终于培养教育出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而且是获取了功名的知识分子。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幢古民居,称为“书香门第”,由于年久失修,大门墙头已然倒塌,雕刻精致的“书香门第”牌匾也已遗失。

  但是仔细看哦,这中堂的每根横梁上,都有精致的雕刻,而且门厅结构新颖别致,砖雕精刻有四只石雕垫柱底,琴棋书画雕牛腿,灰砖叠加马头墙的,可见当时是极其气派的房子

  (贞节牌坊)各位朋友,这里有个构建独特的石牌坊,这个牌坊叫做贞节牌坊,大家都知道,贞节牌坊都是用来表彰封建社会的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但是这个牌坊却是例外,这里原来是叶家的宗祠,取名追远堂。

  追远堂当时的规模很大,但文革时毁了,只剩下门前的这座贞节牌坊。

  关于这个贞节牌坊,说起来可不一般,它是皇帝敕封,当时叶家有一房的当家人叫叶成发,英年早逝,留下一堆儿女,其妻梁氏却把培养子女的重担挑起来了,而且使本门下的子孙都考取了功名,这影响可不得了,当时正值乾隆当皇帝后第一次游江南,听说浙江处州居然还有这么一位智慧型的贤妻良母,为了鼓励天下父母培养子女读书,为国出力分忧,就下了一道圣旨,命建了这么一座贞节牌坊,因为这里是当时的国道,从此,文武官员路过这里,都要下轿下马。

  大家抬抬头,看到了吗?牌坊上正中那圣旨石碑还在呢!

  (干渠及古樟群)刚才我们一路从村中走来,细心地朋友肯定已经发现了,我们右手边有一条渠道,还有很多的古樟树群,没错,这条渠道是通济堰的干渠,沿堰头村东南蜿蜒约300米至石函(也就是三洞桥)处,这条干渠除了灌溉农田以外,也是堰头村居民的生活用水,历史上堰区曾有约定俗成的规定,清晨不准在堰渠洗涤污物,人们可直接取之饮用,渠从村中过,目的就是方便村民生活用水,淘米、洗菜、洗衣、洗物均在通济堰堰渠,所以至今沿着堰渠还留有许多河埠,大家请看(用手指点)……

  这段渠道蜿蜒曲折,而且宽窄不一,是否初建时有意如此已无从考证,有人说是当时挖渠不敢动大地主的土地,堰渠只得绕着走,也有人说是有意使渠水弯曲缓行,以利农田灌溉,且不论是何种原因,至宋代以来,此堰渠就是这么蜿蜒曲折的,这点沿渠分布的古樟树群可以作证。

  古樟树群分布在通济堰主渠道两岸,既保护了堰渠又美化了生态,这样的古樟,这里共有十多棵,每一颗都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看起来既老态龙钟有生机勃勃。

  这堰首渠旁的近千年的护岸香樟,连绵成林,几个世纪来捍护着堰堤,是丽水唯一幸存的古樟树群。

  它们的年龄基本都在800--1000岁以上,都是老寿星了,我们以前当地有个风俗,怕小孩子养不大,都会拜樟树什么的为干娘,有些将名字就取为樟树什么的,以保佑自己的小孩能平平安安长大,象樟树这样长命百岁。

  (文昌阁)伴随着这些古樟树一起守护通济堰和堰头村,见证其历史变迁的,还有这个建筑----文昌阁,俗名八角亭。

  顾名思义,这个堰头村曾经文风昌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可以从刚才我们参观的那些古民居中就可以了解到。

  这个村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曾经辉煌一时,文昌阁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它的结构是二层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构建筑,二十根柱子四方鼎力,外观八角形,顶部元宝状,这个元宝状也是有讲究的,它象征着功名,寓意是好男儿志在四方,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至于文昌阁建在这个位置上也是有讲究的:一是这里正好是村尾,风水流韵;二是这里是官道必经之路,可供商贾旅人避雨小憩;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建在这里可与千年古樟、小桥流水辉映成趣,完美结合,绿荫掩映,藏风得水,意境也是十分幽雅的。

  (石函,即三洞桥)出了文昌阁,我们就踏在了桥上,这桥叫“三洞桥”,学名石函。

  这可不一般哦,这可是中国最古老的水上立交桥呢!不信啊,大家先看一下这里的地形,这是山坑流下来的水,这是通济堰的渠水。

  我们的祖先很是聪明,山洪暴发的时候,为了不让山坑里的水冲毁渠道,就让山坑水从桥上过,桥上再建桥,就是为了解决行人和牲畜的交通问题了,而通济堰的渠水,则永远顺畅的从桥下的三个函洞里通过。

  这一古代水利建筑设计科学而独特,堰渠水和山坑水,两条水流呈立体垂直十字形交叉运行,很好的解决了渠水和山水相冲突的矛盾。

  而且桥上桥的设计,又及时解决无论晴天雨天的人畜通行问题,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怪不得1990年,中日农耕江南民俗考察团到通济堰考察时,日方团长福田亚细南先生被这古老的水利建筑艺术所折服,赞叹道:“当世上尚无立交桥时,中国人民在这山乡已建造了水上的立交桥”。

  这三洞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在中国科技并不发达的12世纪初,这一石涵的设计和建造开创了水流立体分流系统的先河,真是了不起的创造。

  直到今天,这一水上立交桥仍保持着古建筑的特色和风韵,仍具极高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停车场结束语)感受千年古堰画乡,拥抱诗画风光,给我半天,还你千年,但愿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感受到大港头和碧湖堰头的千年历史,千年爱恋!谢谢!

【古堰画乡景区导游词】相关文章:

1.古堰画乡导游词

2.丽水古堰画乡导游词

3.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4.古灵山景区导游词

5.木兰古门山风景区导游词

6.景区导游词

7.湖北景区导游词

8.吐鲁番景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