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导游词>沈阳昭陵导游词

沈阳昭陵导游词

时间:2016-12-23 16:02:55 导游词 我要投稿

沈阳昭陵导游词

  沈阳昭陵是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大家了解过它的历史吗?这是一份:沈阳昭陵导游词,供大家参考!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范文【1】

  清昭陵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12号,在北陵公园内,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处于沈阳北部,故又称北陵。

  清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昭陵与清福陵和永陵合称为“关外三陵”,也是清初关外“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伟、的一座。

  昭陵不依山傍水,直接建在平地上。

  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

  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门到隆恩门;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

  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

  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 (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

  清昭陵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建筑独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1927年,当时的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即北陵公园。

  建国以来,经过不断维修增建,广植花木,北陵公园已成为沈阳市最大的公园。

  背景资料——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金(后金)主。

  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

  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不仅仿照明制设立“六部”官衙,而且组织人力翻译汉文典籍,他与其父努尔哈赤一样,对满族初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范文【2】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1982年国务院公布清昭陵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号,这些陵号的来源,或体现对皇帝一生功业的总结和赞誉,或者是带有吉祥和祝福的含义。

  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钦定。

  其次,清代还有一项制度,如果遇到陵名与地名重复时,必须将地名换掉,这叫避讳。

  可见,帝王陵名是极其神圣的。

  昭陵一名是顺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驾崩一周年火化校宫时确定的。

  昭陵陵名的来历前人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是仿效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种解释说与古代 昭穆制度有关。

  提出清昭陵仿唐昭陵者是 乾隆皇帝。

  他在东巡盛京祭扫昭陵时表达了这个见解。

  其实,这不过是乾隆的附会之言,昭陵在定名时正是大清刚刚打败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据北京,此时明朝及李自成仍有很强势力,鹿死谁手尚难定论,很难想像有把清太宗与 唐太宗相提并列的必要。

  乾隆皇帝所以把清太宗与唐太宗并列在于他政治的需要, 李世民被历代统治一者奉为帝王楷模,他在位二十三年,礼贤下士,纳谏兼听,国富民强,史称其时代为“ 贞观之治”,为盛唐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乾隆把今祖与李世民相提并论旨在告慰世人,大清江山也会如同汉唐一样会出现一代新的盛世。

  其次,说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说法也欠妥当。

  昭穆是古代 宗法制度,此制用于墓葬的排列顺序以及大庙种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辈分按 左昭右穆顺序依次类推。

  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为祖陵,地位最高, 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

  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应在正中,福陵在其左(东)称为昭,昭陵在其右称为“穆”。

  而现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东,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寝根本构不成昭穆关系。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于对“昭”字含义本身的选择。

  古人以昭字作“彰明”、“显扬”解。

  昭陵陵名的含义就是将太宗 文德武功彰明于世.并使之显扬了后的含义,大至不过如此。

  沈阳北陵导游词【3】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

  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

  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

  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

  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

  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

  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

  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从下马碑到正红门]

  游客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下马碑。

  北陵周围有6座这样的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告戒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

  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现在改成了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的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

  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也称为石牌楼。

  它是古代建筑中“门”的一种,但并非仅仅用做大门,还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是明清时代特有的装饰性建筑。

  它来源于华表柱连成的大门,后来演变成为对某些人的战功政绩或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旌表的纪念建筑物,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祠堂、道路和园林之间,除了表彰公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引导人们进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这些石牌坊是在嘉庆六年即1801年增建的,用辽宁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高约15米,长约14米,4柱3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文饰。

  柱脚下有坐狮4对,獬豸1对,形象生动。

  整个石坊雕琢京戏,刀法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

  下面我们将走进中红门参观第二部分。

  [从正红门到方城]

  穿过石牌坊,我们就来到了正红门。

  在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

  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时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

  按照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

  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

  后面的小亭为净亭,是皇帝的御用厕所。

  西侧的叫宰生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

  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收拾上祭用的猪、牛、羊等。

  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这就是正红门。

  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

  它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三洞拱门建筑,楼顶铺满黄色琉璃瓦,中门脊上刻有“宝瓶”一个,取“保护陵寝平安”之意。

  请看门的东西两侧墙壁,叫做“袖壁”,外呈海棠形。

  袖壁上镶嵌着五彩琉璃行龙,所以“袖壁”又叫做“龙壁”。

  龙壁长8.5米,高5米。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龙是君王的象征,君王自称是龙的化身。

  正红门有3个券门,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

  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的一道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一道叫“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

  因为“神门”只是在大祭时开启,是“神灵”出入的门户,所以当时人们对此门很是忌讳。

  现在,大家请随我共同走入这个“神门”吧!眼前这条笔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员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绝对禁止乱行。

  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定。

  神道由长条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

  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负数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使整个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

  我们在可以看到神道的两侧依次是华表1对,石兽6对。

  华表的`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

  其中一种说法是它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

  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

  在华表柱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批鳞挂甲,这个动物叫做“犼”。

  因为它生性喜欢了望,所以也叫“望天犼”。

  相传这种怪手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所以把它放在华表顶上,让它来守陵 暝谥ド献姆较虿煌械拿娉希械拿娉薄>菟担娉系慕小巴觥保馑际翘嵝焉碓诒本┑幕实鄄灰亲嫦鹊墓拢袄醇漓耄幻娉钡慕小巴椤保馑际侨拔坷凑饫锛漓胂缺驳幕实鄄灰な奔涑龄嫌诎酥校辣辖诎Ф觥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6对石兽,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

  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俊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

  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

  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

  据说,它是东北特产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用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

  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象獬豸一样执法严明。

  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

  第三对就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

  形象很特别,头象龙的头,犄角象鹿的角,全身都是鳞甲,尾巴象牛的尾巴,脚象马的脚。

  在师像生里出现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迹象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第四对是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

  它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

  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

  “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

  “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

  “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

  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们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们的主人。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

  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

  最后一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

  大象是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

  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

  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现在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碑楼。

  这个碑楼也叫神功圣德碑亭,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铺满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施以彩绘,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

  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为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所立。

  碑通高6.67米,碑身宽1.76米,厚0.71米。

  碑文为清圣祖康熙亲撰,共计2000余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

  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产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余万斤,驮碑的名字叫“赑屃”,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为它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所以老龙王派它驮碑。

  在碑楼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

  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库房;北边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南边的叫膳房,是上祭时造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北边的叫果房,是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方城、宝城、宝顶]

  走过碑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体建筑——方城。

  方城高7.8米,周长263米,青砖铺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墙,北面砌成宇墙。

  城四角有角楼,角楼是2层的建筑,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

  方城上有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目的是为了防止雨水冲毁方城外围墙基。

  这是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

  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竖刻着“隆恩门”三个字。

  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3层,歇山式建筑,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用四条金链加固,金链俗称“江山万代”。

  五凤楼是昭陵的最高建筑,昔日登楼向南眺望,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进入方城。

  方城的主体建筑是隆恩殿,两侧辅以东西配殿。

  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龙恩殿大修时,龙恩殿内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

  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

  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

  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在三拜九扣,读祭文,哀毕,变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现在呈现大家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隆恩殿,它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始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顺治七年,即1650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

  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2米,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

  台基正面有3路塔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及双龙图案,当时是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

  台基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其雕刻技法采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是不多见的,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在台基边上还设有石雕龙头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八虾”,因为喜好媳水,因此将它放在桥上或排水口处,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中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龙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黄琉璃瓦,正中镶有3颗琉璃宝珠,殿檐上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题匾一块,从做至右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

  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

  隆恩殿面阔3间,四门八窗,窗棂剔透,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绘。

  殿内候补备有大暖阁一座,内设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上方用黄云龙缎罩顶,名为“毗庐帽”。

  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

  大暖阁前有帝后的龙凤宝座,宝座前设有供桌,为摆放祭品之用。

  隆恩殿周围所铺的地砖都是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喊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殿后继续参观。

  隆恩殿后是石柱门及石祭台。

  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两边有两根3丈多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叫石柱门,也叫二柱门,又叫“冲天牌坊”。

  门为一道,其上有一歇山式琉璃瓦屋顶,在两柱之间有木板门,施以彩绘。

  柱子的顶端各有一只石兽,是用来护卫陵寝的,叫护陵兽,而且身上都锁着一条铁链,民间有“石兽显灵”的传说。

  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用汉白玉雕成,须弥座式。

  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寓意是把所有的宝物献给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

  石祭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寓意是香烟不断,烛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事一系。

  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门叫券洞门,是方城的北门。

  券洞门之上为明楼,穿过此门为月牙城。

  我们现在仰视可见的就是明楼。

  明楼又叫大明楼,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前檐挂有匾额。

  上面写着“昭陵”二字,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

  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高大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满、蒙、汉三种字体;碑身竖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还是满、蒙、汉三种文字。

  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

  在历史上,大明楼几次遭受雷火,最严重一次是1936年,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文饰不全,碑身也出现了裂痕,后来用两道铁箍加固。

  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请大家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

  月牙城在大明楼后,因其南面凹进,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城”。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这样一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牙有悲伤离散的意思,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此来表示对皇帝的哀悼。

  在我们视线的正前放是琉璃照壁,照壁上共有13朵牡丹花,枝繁叶茂,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

  传说地宫的入口就在这琉璃照壁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按那些红花绿叶,就可以开启地宫。

  但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宫入口处安装了许多暗器,如果按动错了,就会有毒箭飞出。

  还有传说,皇上怕陵工们泄密,当他们把棺椁抬入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入口堵死,将所有的陵工活活埋葬在地宫里殉葬了。

  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恐怖。

  下面我们[/font][font=楷体_GB2312][/font][font=楷体_GB2312]就到城墙上参观一下吧。

  大家看到的这个半圆形的城叫“宝城”,也叫“团城”。

  中间突起的原形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

  宝城宝顶是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

  所谓宝顶就是坟茔。

  清昭陵宝顶的直径32米,高8米,在它的下面是地宫,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关于地宫的内部构造,官书讳莫如深,因而引起了许多希奇古怪的传说。

  据说,宝顶内正殿一座,名叫“享殿”;配殿两间,用来排列祭器。

  正殿后面有石柱2根,用铁链相连,把棺椁悬在铁链上。

  正下方有一眼井,水流不息,称为“海眼”或“金井”。

  这种葬法就是所谓的“金井御葬”,是取“龙归沧海”之意。

  地宫内还有万年灯,可经历万年而不灭。

  当然这些只是传说,里面的情形只有等到将来挖掘昭陵地宫时才会真相大白。

  昭陵的整个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构成一组完整的陵墓建筑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昭陵象征着皇权的威严,神权的威力,在建筑风格上吸取了汉蒙建筑精华,融合在满族建筑之中。

  昭陵的设计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

  昭陵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游客朋友们,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有缘下次再见!

【沈阳昭陵导游词】相关文章:

1.美丽的昭陵导游词

2.沈阳福陵景区导游词

3.成吉思汗陵导游词

4.海陵岛导游词

5.沈阳故宫导游词

6.导游词沈阳故宫

7.沈阳故宫导游词

8.北京十三陵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