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时间:2016-01-16 11:37: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篇一: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交换创造财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商品因为有交换因此有了货币,有了在市场的流通。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为资本货币流通形式却是G——W——G,G——W——G之间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中G——W——G’,G’=G+G’’即是于原来的支付的货币额加上了一个增值额。这个增值额超过原价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因此,商品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创造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创造了财富。

  由此可见,交换是商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商品实现其意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二: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初读《资本论》,每每读到晦涩之处[1],便想到马克思在写此书时的感慨——“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2]”。但对于这本百科全书式的天才著作仅读一遍是无法深刻领会其微言大义的。因为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在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11]

  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资料,如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更不用说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了。总之,只要与《资本论》有关,不管多么艰难,他也要寻找下去,研究下去。这种研究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12]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每出一版,都写了序或跋,它们成为我们学习《资本论》的入门向导。[13] 在第一卷的两篇序言和跋文里,马克思讲到了有关《资本论》的许多重要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而在我们日常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却被狭隘地定义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生产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同时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吴易风老师曾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这个角度来讨论和澄清这一问题[3]。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也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以生产人们所需的`物质资料的特殊方式。

  整个《资本论》第一卷既有理论性的研究(主要方面)又有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精美的历史叙述,后者对前者进行了有益的补足,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