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时间:2016-06-15 18:41: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长篇写不下去了,还是没找对路,慢慢找。闲着也是闲着,就读了几页书: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前几天,孩子回来办事,说要看看“毛选”,说他看了《战争论》后开始崇拜毛泽东了。我很高兴。翻天覆地地找,没找到,忘了藏哪了,反正没卖,更没扔。只找了一本《毛主席的四篇哲学论文》。孩子办完事儿没来得及回家取,还有一双皮鞋也没穿回去。闲着也是闲着,我就翻了翻。我没翻《矛盾论》和《实践论》,更没敢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论文,给我留下了一个悲哀的记忆。“文革”复课闹革命时,我就是在学习这篇哲学论文时,被一个班的“红卫兵”同学揪斗了。记得当时我在与同学辩论:我们有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毛主席在这篇哲学论文中说的,但他们说毛主席没说,就把我揪斗了。当然,他们的目标是我那几本日记和“黄书”,结果叫他们抓了个正着,抓了个“资产阶级狗崽子”和“现行反革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呵呵。我与同事和“朋友”谈到这段往事时,有人常常会义愤填膺地骂毛泽东,说他发动“文革”,害死很多人。但我不骂,我一如既往地崇拜他老人家,一如既往地信奉马克思主义。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文革”中,无论挨没挨过批斗,都不该去骂毛泽东,他又没批斗你。没挨斗的,当时肯定是无限忠于毛主席了,他老人家不在了,你就开骂,那你当时所表的忠心肯定就是假的,你的忠于不是无限的;你起码还不够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个趋炎附势的幸运儿。你挨过批斗,那当时你可能是不忠于毛主席的,你现在开骂,就说明当时批斗你是对的,谁让你反对毛主席了。我当时并不反对毛主席,我只是看不惯“四人帮”狐假虎威陷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卑鄙行为。所以我现在不骂,也是想证明他们当时批斗我,是批斗错了。错的是他们;不肖者巧者是他们,而不是我。所以,昨天我又翻了一遍《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博友原乡人在我的博文“再说说读书的事儿”一文后留言说:“……至于读书嘛,你能不能具体地就一本书谈谈读后感,这样比较实用。笼统一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我那篇博文是谈都读什么书的,不是谈读哪本书的,但我还是愿意接受她的建议,说说我读这篇哲学论文的感想,仍是博友间的思想交流,我喜欢与博友在文章中交流。

  我读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哲学论文后,最深的感想是:真是一句顶一万句啊!

  在这篇一千字多一点,广大工农兵群众也能看懂的哲学论文里,毛泽东告诉我们一个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道理。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有了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方法。前两天,大科学家钱学森离开了我们,他当年就是凭借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和他的自然科学知识带领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特别是毛泽东这篇发表于1963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能倒背如流。这是人家大人物的往事,我不便插嘴。还是说说我这个平民百姓身边的小事吧。

  我在“再说说读书的事儿”一文中,说到了“秋储”这件小事,原乡人留言说:“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你们家冬天的藏菜,有那么多,你们老两口咋吃啊?(这是我去年也问过的),光你这上面标的数字加起来就有530斤,好大一堆啊,跟座小山差不多了,还有没计数的,还要吃米饭,哎哟哟,天啊,乖乖龙地冬啦,老季(这里她写错一个字)的胃口有那么大吗?你到春天丢掉一大半?真的假的,上次照片上的红著(这里她又打错一个字)好大一盆呢。”既然她再次谈到想与我探讨这个问题,我就想根据毛泽东的这篇哲学论文来回答她的问题。问题就出在她没有“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头脑中来,”的感性认识,因此,也不能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她没法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博友笑千就不一样,他是我们家乡人,青少年时代在家乡有过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所以,他留言说:“小时候家里有菜窖,冬储‘商品’菜,在冰冷的菜地里收拾菜,一天里不能读书,但却能仔细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夫子此说我不怎么认可。”他所说的“收拾菜”,就是在白菜、萝卜下窖前“掐头去尾”,这就损失了一些菜份,而白菜在下窖后的五、六个月里,起码还得收拾三、四次,得去掉几层腐烂的菜帮、菜叶,这就又损失了一些菜份。就是说,一棵白菜贮藏半年,到来年春天也就剩半棵了。所以,物质丰富后,现在,城里住家贮菜的已越来越少,费事不说,造价也比现吃现买高许多。那我为什么还要贮菜呢?这是因为我们这栋80年代盖的旧楼虽不大,但有菜窖、有棚子,前后俩阳台,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就贮点蔬菜和水果,吃着方便。另外,窖藏也算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了,民国以前,东北人所有的吃喝,粮食、肉、蔬菜、酒,还有冰块,哪一样都要窖藏。冰块是夏天里窖藏。所以不窖藏特别不习惯。这算不算文化不好说,总之,许多文化人都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就写过秋天的“白菜”;还有谁写的“新土豆上市的那一天”等,都留下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