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经济学论文的读后感

经济学论文的读后感

时间:2016-08-30 15:56: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经济学论文的读后感

  经济学论文的读后感【1】

经济学论文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直受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对于教学,我还能符合要求;可是长期以来,科研是我的弱项。

  因为写不出来好的论文,发表不到符合要求的刊物,自己的职称也一直没能解决。昨天,好友推荐了一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季刊)》的主编姚洋教授所做的《如何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讲座。看完后,觉得颇受启发。于

  是,记录下一些自己的收获和想法。

  一、关于选题

  (一)如何进行选题?

  一个好的选题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最好以问题到导向确定论文的选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在变,就像一个大试验场,因此这里面有很多很好的素材可以去挖。

  如果能在中国找到一个有意义的选题,别人研究过但你有好办法,或者别人根本没有研究过,那是非常好的。

  (二)什么样的是好选题?

  第一种选题是要有新的理论构想。

  做纯理论的东西不是很容易,因此还是需要问题导向,可以是在现实中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但现有的理论解释不了,然后去发展一个新的理论。姚洋在报告中提到最忌讳看到的一类文章是,将一个已有的理论模型中假设改一改,进行非常复杂的推导,最后推导出的是一个非常没有价值的东西,另外改已有模型的假设往往会改错。

  因此,最好是从现实中发现有意义的题目,而不是纯粹地去改已有的理论模型。

  第二种选题就是解释一个谜或者意外。谜就是逻辑上无法找到答案的现象。

  譬如,李约瑟之谜。李约瑟在写《中国古代技术史》这套书的时候,他提出来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技术水平到了如此之高的地步,但为何近代的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似乎在逻辑上没有办法解释,这就是一个谜。意外就是你发现了和现有理论预测相左的经验事实。

  譬如,理论上说随着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但后来吉芬发现价格上升需求上升的事实,这就是一个意外,对于这个意外进行解释也是一个好的选题。无论是你发现的谜还是意外,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抓住审稿人的眼神。

  第三种选题就是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现象,比如说检验现有的理论。有很多理论,以前没有检验过,然后可以用新的数据,新的计量方法去检验,这也是一类选题。在做这类选题是,一种是用新的数据去检验理论。姚洋指出如果是论文是用微观数据做的,被拒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同时,姚洋指出中国现在的微观数据较少,现在做微观研究可用的数据就 2 个,中国居民家庭收入调查(CHIPs)和美国北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另外,北大有两个数据,一个是赵耀辉老师领导做的CHARLS,主要做退休和健康的数据。

  这个数据在 CCER 的网站上就可以查到的并且免费下载;另一个是中国家庭动态调查(CFPS),由于数据库是北大出钱做的,所以北大先用,明年 10 月对外公布。另一种就是用新的计量方法。

  几类不好的选题。一是改别人模型的假设;二是,没有把经验事实弄清楚,就生搬硬套别人的理论模型去解释;三是,稻草理论;四是,研究决定因素的文章。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文章在研究某一问题时提出了很多变量,然后运用计量的方法对这些变量进行回归。

  姚洋认为这不是做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应该是研究一个机制,控制其他变量把一个机制说清楚就可以了。比如可以问工会对工资有没有影响,只要把这个因素搞清楚就可以了,而不是说非要去研究工资有哪些因素决定。

  二、关于写作技巧

  (一)关于理论研究的写作技巧

  做理论研究,并不是写出一个模型,然后模型推导出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做经济学的文章,首先是我已经知道了我要的结论;然后将一个符合直觉的故事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

  当然,如果故事没办法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那肯定是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最后是找到适当的经济学模型,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把故事用表达出来。

  这里有个关键的地方,就是用适当的经济学模型,最好使用现有的经济学模型,就能把它给讲出来,模型又比较精巧,然后你还能用数学语言讲出来。

  (二)关于经验研究的写作技巧

  经验研究,好的数据是第一要务。姚洋认为,省级的数据现在基本上都被大家用烂了,除非有好的主题,他建议大家少用省级数据,花一点时间收集县的数据、城市的数据。

  另外,在做经验研究时,不能直接将数据扔到模型中,认为回归出来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经验研究也要有故事,最好要有理论模型,有分析框架。

  写完分析框架,就更清楚地知道在做数据分析时应该放入什么样的变量,思路会更清楚。

  三、优秀论文的写作

  第一个是要说清楚文章在文献中的定位,开篇就要说。论文的摘要很重要,姚洋提到很多文章在看过摘要后,就会决定不给发表了,这是因为通过看摘要就会发现里面什么都没说。

  另外,论文的前言很重要。审稿人一般都先看文章前言,然后看结论。如果他觉得没意思,就会砍掉了。

  所以一定要在前言里面写清楚,文章在文献中的定位是什么,你的贡献在哪里。

  第二个是要在前言里面把自己的故事说清楚,如果是做计量研究,把使用的方法大体上主要的说一遍,把结论说一遍。并且要在前言里面说清楚论文用的是什么数据。

  第三个是要尊重规范,文字要符合语法,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

  经济学论文的读后感【2】

  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规范研究,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前者以某种“规范”为依据,给出一种标准,然后再指出应该怎么做;后者则以现实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为依据,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

  张五常反对“规范”研究,赞赏“实证”研究。他认为有些“规范”纯粹是空中楼阁,从来没有得到过验证,怎么可以以此为依据呢?他有一句名言,“有些经济学家总喜欢研究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

  “经济解释”这四个字,涵义就是用经济学思维解释实际中发生的事情,代表了实证研究。与它相对应的名词应该就是“经济规范”了。

  在过去,大多数经济学家往往根据应该是什么来分析,这是一种旨在提供政策建议的规范方法。但是,近年来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许多经济学家现在开始解释事情为什么像现在这样,这是一种立足与推导和检验假说的实证方法。

  实证研究的典型方法是,首先找出大多数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然后寻找原因。但是,有时候某些行为主体就是在胡作非为,这时就不是解释的问题了,而是要直接指出不可以这样做。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政府身上,一个直接原因是市场机制对政治权利不起作用。

  张五常在解释产权理论的应用时,说私有产权可以解释历史发展。

  私有财产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前提。现在快速增长的每一个国家都主要是把经济建立在私有企业制度之上。就是说,大多数生产性资源都归私人所有,不受政府行为的干预。这一点曾经是偶然的现象。

  但亚洲的经验却证实了一个铁的规律:在整个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在不存在较为明确的定义和执行的私有产权结构的情况下取得了重要的增长。反过来说则是,在明确定义和私有产权支配着大多数重要资源时,没有一个经济没有增长。

  我们无论是回顾欧洲的罗马帝国还是回顾中国的清朝,都找不到这一规则的例外。

  当私有产权被压制时,经济就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结果是增长受阻。换言之,广义的交易成本虽然在私有产权及相关的自由企业制度也非常之高,但仍然比在人类已知的任何其他制度下要低得多。

  张先生他更相信交易的作用,按张先生的说法交易是可以做到互利的,这样更符合“自私前提”。

  而这里的“自私前提”实际上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之一,即“理性的经济人”假定。

  “自私”在这里只不过是通俗的说法,也许是为了便于理解,张先生在文中一直沿用“自私”的说法,而未用“理性的经济人”的提法。无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张先生仍然坚持认为“自私”是人类的本质,也许哲学家们并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传统的经济学离开了“自私”前提的确是寸不难行的

  。不过我个人还是认为经济学应该避开哲学上人类本质的讨论,而使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较为合理。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人类本质“自私”的假定前提,那么我们当然会追问人类行为的外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张先生在《经济解释》中用“缺乏”一词来说明这个问题。既然市场上的物品是“缺乏”的,那么我们想拥有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张先生认为这个代价的高低就应当用市场价格的高低来衡量,而应排除政治权力或其他非正常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个人手中的货币就是经济市场上的“选票”,它的`多少决定了你可以消费的商品的多少,而政治权力的介入必然会削弱这个“选票”的作用。

  “缺乏”引起了竞争,张先生认为“‘没有竞争’这句话,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来看,是难以成立的。”没有竞争这个社会也就没有进步,但竞争不应当是无序的、恶性的,竞争“跟任何运动游戏一样,是要有游戏规则的。”张先生认为“产权制度就是竞争的游戏规则”。

  产权理论并不应仅局限于市场,有时它的某些观点当被引入到政治领域后,同样会产生某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然这还有待于实践。

  对于效用的观点在经济学中是有争议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有的,而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也有的学者认为它的不存在是因为它的不可度量性。

  张先生似乎不太同意“效用”理论,例如他在文中有这样的阐述“我反对功用理论的主要原因,是‘功用’只不过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概念,是空中楼阁,在真实世界不存在,所以要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不仅困难,而且陷阱太多,以致推出来的很容易是套套逻辑,自欺欺人。”

  至于需求定律,谁都知道这是经济学中最为核心的灵魂思想,倘若离开了它,我们的经济学似乎也就不存在了。

  在认识需求定律时,我们必须区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这两个概念。需求量是个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它是由价格量的变动所引起的。

  而需求的变动是在价格不变时,由其它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变动。张先生也不惜花了一节的篇幅来向我们区别这两个概念,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而经济学历史上著名的“吉芬反论”似乎又同我们的需求定律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张先生为说明这个问题,主要引用了弗理德曼的观点。按弗理德曼的观点,“要是我们以社会整体的一般均衡来看世界,吉芬反论不能成立。”但弗理德曼的观点并非完美,张先生的解决方案是就是“逻辑上,只要有竞争(而在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吉芬物品不可能存在。”

  吉芬物品的存在应当是有条件的,但当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时,很难会有违反需求定律的吉芬物品存在。

  通过读《经济解释》,经济问题可以比较通俗的进行理解。读经济学的人应该要熟悉这么一本不可错过的书。我想凡是读过的同学都会对经济学有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最后一句凡是好书都不应错过。

【经济学论文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国际经济学读后感

2.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00字

3.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

4.论文读后感

5.经济学简历

6.读后感的论文格式

7.教学论文读后感

8.科技论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