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时间:2017-02-24 19:03: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是一本英国作家所写的小说,下面是小编带来的《1984》读后感,欢迎阅读!

  《1984》读后感【1】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40年代末所写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奥威尔刻划了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绝望的社会,在作者塑造的这个极权主义社会中,"老大哥"作为一个被神化的人物,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类似,但比皇帝多的可不止是专制。

  老大哥所控制的党派有内党和外党,而又通过思想警察管理着这些党内人士及社会普通人。

  党的三大原则:"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

  他要求的可不是让众生的奴性爆发,而是统一化他们的思想,自愿忠心无杂念的追随老大哥,自觉积极蒸发那些思想行为"被"有悖于老大哥的罪人,孩子可以检举自己的父母,妻子可以检举自己的丈夫,反之也是。

  这个社会充满激情犹如中国的文革一般,这个社会中的人也亦如文革热潮中的红卫兵。

  而文中主人公温斯顿却恰恰是一个思想独立者,他对这个社会怀疑,对老大哥所设置的种种感觉厌恶和迷茫。

  他仅仅属于"外党",跟所有同志一样身穿清一色的蓝布工人套头衫裤。

  温斯顿极力的尽自己的所能反叛"老大哥",他是个良知未失的人,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唯一能做的只是秘密地呻吟,这呻吟的方式又有两种,一种是写日记,一种是与朱利亚偷情,他们用他们那脆弱的爱和身体语言进行无声的抗争,用乔治·奥威尔话说就是"他们腰部以下还没有反叛",但即使是这些也是不被允许的。

  本以为他是一股新鲜空气,能够改变这个悲剧。

  可是在如此一个强大的极权主义社会中,他一个个人,确切地说是一个迷茫的个人,他连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自己究竟在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同伴,是自己的理想实现伴侣,谁是一个理解并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人,都无法确定,这样,又怎能实现我们对他的希望。

  于是,在最后温斯顿意志终于土崩瓦解了,他把能出卖的都出卖了,包括自己的意志、良知、尊严、爱、女友、信念,心里充满的只是对老大哥由衷的感激和爱,他终于迎来了他渴望以久的子弹,他是个幸福的人。

  在文中,曾经有这样的一段对话,让在狱中受尽折磨并坚持挣扎的温斯顿,最终意志松懈下来。

  "头一点你要明白,在这个地方,就不存在殉道的问题。

  你一定读过从前的宗教迫害。

  中世纪,就有过宗教法庭。

  那是场失败!它是要根除歪理邪说,到头来却使之长存不朽。

  一个异端烧死了,千百个异端站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宗教法庭公开杀死敌人,杀死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悔悟:其实,杀死他们,就是因为他们不悔悟。

  人们被杀死,因为他们不肯放弃自己真正的信仰。

  自然啦,一切光荣便要归给牺牲者,一切羞辱却得归给烧死他们的'宗教法庭。

  后来,到了二十世纪,出了批所谓的极权主义者。

  这就是德国的纳粹,和俄国的斯大林。

  俄国人迫害异端,比宗教法庭还残酷。

  他们觉得,从过去的错误吸取了教训;他们知道,不管怎样,绝不应该制造殉道者。

  把牺牲者送去公审前,先成心消灭他们的尊严。

  用严刑拷打,用单独囚禁,把他们变成卑鄙畏缩的可怜虫,叫他们交代什么,他们就交代什么。

  他们给自己身上泼脏水,骂别人,护自己,哭哭泣泣求饶耍可是没过几年,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啦。

  死人变成了殉道者,他们的下场,给忘个干干净净。

  这又是为什么?首先,他们的交代显然是假的,伪造的。

  我们才不犯这样的错!这里所有的坦白交代全是真的。

  我们要它们是真的!况且,我们绝不允许死人站起来反对我们。

  别指望后世会为你辩护,温斯顿。

  后世根本不知有你这个人。

  历史长河里,你早被擦得干干净净。

  我们会把你变成气儿,把你注入到太空里。

  你什么全都留不下;档案里没有名,记忆里没有影。

  在过去,在未来,你都给消灭个干净。

  你将从来没有存在过!"

  说这个话的人,却正是温斯顿以为可以将理想和信任寄托的人,他相当的信任他,并把他心中的理想和对这个社会的疑问也全盘坦诚的告诉了他。

  这曾经是让他大松一口气,并认为黎明最终会到来的一个希望。

  最后,这也是打破他希望并将他被思想警察抓了个正着的一个引子。

  这本书,有些灰暗,除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灰暗的社会,也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个希望被血淋淋的破坏的过程。

  这是让人受不了的一件事,也是乔治.奥威尔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1984》读后感【2】

  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不禁后背发凉。

  这本写于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极权主义,并那样热切地呼唤了自由。

  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宇宙间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时,天地就崩塌了。”当我看到温斯顿和茱莉亚在查林顿小屋里被捕时,脑海中闪现出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话。

  在《1984》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极权社会,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

  大洋国的温斯顿原本具有独立思想,却不幸被“思想警察”奥布兰抓获,接受了残酷的洗脑,并最终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臣服于独裁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顿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坚持着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必死无疑,放弃了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却无异于行尸走肉。

  人生来具有追逐自由的本性。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被诬陷入狱的安迪用十九年的时间挖了个地道,成功越狱。

  安迪所向往的自由,更多的是身体上的自由,而《1984》中温斯顿所向往的自由,则是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自由。

  在大洋国,不仅有“电屏”监控人们的身体,更有“双重思想”占领人们的思想。

  “双重思想”即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拥有两种相反的信念,并且两种都接受。

  在书中,大洋国明明在和欧亚国打仗,突然前线传来消息说大洋国是在和东亚国打仗,于是所有人马上调转矛头开始攻击东亚国——一样的语气,一样的神态,没有丝毫的疑问。

  所有宣传和欧亚国打仗的文献都落伍了,一切都得以闪电般的速度换掉。

  人们坚信,大洋国从头到尾都在和东亚国打仗。

  所有人都别有用心地编织着谎言,却又真心实意地相信着谎言。

  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谎言包装下的谎言,记忆扭曲下的记忆。

  耐人寻味的是,人们被关在社会大监狱里竟从未想过越狱。

  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被愚弄了吗?非也。

  事实上,越是聪明绝顶的人往往越是头脑平庸。

  “思想警察”奥布兰就是如此。他清楚地知道社会在倒退,谎言充满世界,却甘愿做体制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同时又受着老大哥的监视。这时的他,不是汉娜·阿伦特笔下“平庸之恶”的代表,而是清醒的恶人。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他为何不要?或许,弗洛姆能告诉我们答案。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分析了纳粹之所以能统治德国的原因。

  在他看来,逃避自由者既有施虐欲也有受虐欲。

  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控制一切,破坏一切,另一方面又潜意识里把社会的常规信念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以此避免自由思考,摆脱焦虑。

  奥布兰或许就是这样,他所理解的自由不仅是对自己的统治,还有对别人的支配。

  然而,这种绝对的自由既是对自由精神的异化,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同时,他又把极权社会所宣扬的“真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把自己镶嵌在这个病态的体制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他受制于环境,又依靠着环境,甚至享受着环境。

  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一样,呆在牢里50年后反而不愿出狱。

  因为一旦出狱,就会发现“自由”的可怖之处:拥有了自由,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牢里的地位,无依无靠,有的只是孤零零的头脑和心灵。

  对自由的恐惧,最终使他自杀。

  牢笼里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你能因为笼中的鸟儿可以唱可以跳就说它拥有自由吗?显然不能。

  充满控制欲的自由是极端的自由。

  因为白纸面积有限,若纸上的每个圆都无限膨胀,势必会相交,不受干扰的自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罗兰夫人临刑前的话“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说的就是这种伪自由。

  充满奴性的自由是犬儒的自由。

  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若每个人都顺从地接受监视和放弃思考,人类不就成了哈维尔笔下“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吗?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承诺。

  在全书的结尾,奥布兰终于实现了这一承诺。

  温斯顿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满感激。

  《1984》的悲剧值得所有人深思。

  《1984》读后感【3】

  花了将近一周时间我终于把《一九八四》这部政治小说看完了,其实真正说起来5月份忙着赶论文的时候我就开始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但是你也知道,有时候小心阅读一本政治小说真是一件挺折磨人的事儿,特别是当你面前还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显然这样的诱惑比听起来比较枯燥和无聊的政治小说内容有趣的多。

  其实挺佩服作者的,因为他用想象力为我们献上了一场令人可怖的思想盛宴。

  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世界,这里到处充斥着“思想警察”“电屏”“真理部”“仁爱部”“老大哥”“党的思想”……无论是谁都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被人监视的处境中,这里没有秘密,没有和平,没有自由,没有亲情,没有家庭,这里只有老大哥,只有电屏,只有绝对的服从,只有不断变坏的物质条件,永不停止的战争和每分每秒都在被修改着的历史。

  作者再三强调“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最终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打着和平、自由、力量的旗号,然后把战争、奴役和无知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党--这个世界的统治者--用“老大哥”作为形象代言人,由内党党员进行指挥和控制,由外党党员卖命地运作着整个国家的各个机器,然后对所有人进行最为恐怖和彻底的思想控制和行动的限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依然随着党的情绪而起伏,在党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挣扎,就像演绎了一场安静、绝望、令人窒息的皮影戏,幕前幕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员,那个世界的群众甚至是外党党员们都机械、麻木地过着自己那越来越糟糕的生活,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党吸取了前辈们的教训,总结了各时代统治者统治失败的教训,因而党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想要永久地、牢固地维护其统治。

  《一九八四》以男主人公对现状的怀疑,在思想上出现怀疑开始,以党的思想和信念完全取代主角原有记忆,即以党的全面控制胜利结束,这一路我们的主人公走得小心翼翼,走得形单影只,走得艰辛异常,走得胆战心惊,虽然中途出现了短暂的希望和愉悦,但最终,这位有着异端思想的人儿还是被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抓了个现行,在“仁爱部”,男主人公被拷打得体无完肤,折磨得奄奄一息,但是让异端者死亡并不是统治者的最终目的,他们先用身体折磨,接着进行精神漂白的方式对着众多思想出轨者进行最为残酷的洗脑,一个人即使再意志坚定,即使再心怀希望,在这里,在这个人人谈而色变的“仁爱部101室”里,变得不再是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现有世界有所怀疑的那个人,因为那个自己已经死去,而活着的,是符合党要求的“合格”的公民,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思想,不再有对于前尘往事的记忆,剩下的只是绝对的服从和令人窒息的麻木,于是目的达成了,统治稳定。

  此书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地令人毛骨悚然的鸡皮。

  或许对于生活在现在这个思想、言论相对自由的多的时代里,书中描述的种种真的是难以想象和令人信服,但记得老师说过,经历过的人深有感受,同时认为书中所述的一切都很合乎曾经的历史,那么真实而使人挥之不去。

【《1984》读后感】相关文章:

1.《童年》读后感-读后感

2.红岩读后感-读后感

3.《活着》读后感-读后感

4.雷雨读后感-读后感

5.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

6.论语读后感-读后感

7.和美家庭读后感-读后感

8.阿米巴经营读后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