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时间:2017-02-24 19:13: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人间词话》读后感,欢迎阅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

  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

  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

  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

  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

  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

  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

  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

  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

  所以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人间词话》读后感【2】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以传统的词话为形式,但结构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学及美学中诸如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理想与写实,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内容上则不限于以词之一体为对象,其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间词话》全书共有64则,均围绕“境界”来阐释的。

  第一则总领全书的主题,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歌,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这一句话点明了三个相互支持的因素:一,词以有境界为其美的追求;因此,用评论词作的形式来讨论审美鉴赏判断问题的外在形式。

  二,有无境界,这是衡量诗词作品是否美的前提。

  三,词史上最美的作品集中于五代、北宋时。

  第二到第九则是对“境界”加以分述,从七个层次来分析境界的种类、出处等。

  第十到六十四则就以“境界说”为核心,以时间为序,从七个方面,分别评述历代词家,补述、深化、完善以“真景物”、“真情感”为核心的境界论。

  在第一则的总领下,王国维在接下来八则就具体讲述了“境界”形成及分类。

  第二则讲述作品的境界可以分为创造的境界和写实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是出于人们对文学艺术本质认识的区别的。

  一种认为,文学艺术处理的是虚构、想象的世界,而另一种认为,文学艺术描写的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王国维也指出,这两者是很难区分的。

  因为伟大的诗人所创造的世界,也必然合乎自然的真实,而他所描写的境界也是充满理想的。

  第三则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感官来看世上的物,所以描绘的景物都染上了自我的感情色泽。

  “无我之境”中,自我的感官情绪消失,纯粹的欣赏外界景物的美感,将自己和景物融为一体,分不清实物还是我。

  王国维用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和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来阐释“有我之境”。

  “问”、“乱红”、“春寒”、“杜鹃声”等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因为这些是通过作者所见所闻所赶来描写的。

  “无我之境”使用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元好问的《颖亭留别》来举例说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我们所能感受到得出了宁静还是宁静了,已经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身影了,作者也已完全沉浸于这宁静的风景中了。

  基于第三则中提出的两种境界,在第四则,他又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这两种境界。

  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是作者在宁静中得到的感觉。

  而有我之境是从动中取静时得到的。

  所以无我之境是一种优美,有我之境是一种宏壮的美。

  第五则则与第二则相呼应,解释境界无法界定写实与理想的原因。

  因为,自然界中事物相互联系和限制的境况不可能完全的被写入文学艺术作品中的。

  通过这一原因进一步指出艺术境界的写实与理想是相对而言的。

  在第六则中,王国维从景物的境界的角度提高到人的心灵境界的角度。

  王国维认为人的情绪也是境界的要素。

  只有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才能称作是有境界的。

  第七则是说明如何在真情真景(第六则)的基础上,创造境界。

  就是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字词的斟酌。

  王国位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来体现注重字词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境界。

  第八则中,王国维开篇就提出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能由境界的大小而判定境界的好坏。

  在这一则,王国维用杜甫的两首诗和秦观的两首词作比较。

  “细雨”、“微风”、“燕子”哪里比得上“落日”、“风萧萧”、“马”体积大,同样闺阁怎能与渡口相比,但是我们都不能就此判定“细雨”、“微风”、“闺阁”所创造的境界不如“落日”、大风、“渡口”所创造的境界。

  第九则是对前面七则地总结,王国维认为自己提出的“境界”标出了唐诗宋词之所以好的本质。

  通过王国维这八则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境界”是一个可以被感觉、被认识、被分析的存在形式——“对象的形式”——我们可以视这个形势是美的载体,令人情感愉快、悲哀的,令人精神升华、变化的美的诸种因素可以被“安置”在里面。

  王国维的“境界说”可谓是中国美学方面的重要审美方法。

  他提出的境界创造的两种派别和两种境界以及境界的核心“真”开创了审美的新理念。

  “造境”与“写境”是从创造艺术的角度所作的分类,但表现在作品中的境界,不论是“造”的还是“写”的,是没有差别的。

  境界作为诗词的追求目标,其本身必然是作者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又依赖于自然景观,依赖于自然材料。

  艺术作品之所以会由境界,则是因为大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锈之文字”。

  因而境界说尽管是对艺术美的概括,但从根本上看,它是本源于自然界的。

  当诗人对客观事物关照时,其审美形式被诗人所感受,诗人将这种形式以文字形式表达,这就是“写境”。

  诗人观物后有“遗世之意”的`审美感受,并将对象准确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同样获得“遗世之意”的审美感受。

  所谓造境,是指诗人在生活当中有了某种“遗世之意”的感受,尽管可以嗟叹一番,但这种嗟叹则难以传达给读者,为了把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或者说是完全为了表现这种感受,诗人就要造境的抒情。

  造境是诗人联想的结果,当一些综合因素使诗人产生了某种感受,而这些因素不以用来直接表现时,诗人就可以用他联想到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造境和写境是从创作方式上论境界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则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而论的。

  王国维又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别归为“宏壮”和“优美”。

  王国维的壮美和优美的区分是从“关系”方面考虑的,结合审美主体的美感特征而产生的,他认为一直由此而被忘却的“无我之境”是由美,而意志由此而破裂的“有我之境”为壮美。

  王国维强调创造“境界”必遗其关系,这关系既可看成物与物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

  “无我之境”正是物我同构的无“关系”的境界,它的形成是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外物的结构和谐地统一的结果,在这统一之中,物我的关系也融合了,即形成了“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的物我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即由动变静。

  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美呈现给主题,主体就可以看到境界。

  “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以我观物”是把外物纳入“我”之中。

  外物的一切属性都不再是漠然与我的,从外物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可能和从“我”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上统一。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它们给人感受不同,在其结果上又统一于“静”,使人超越了“我”,摆脱了意志。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强调要用作真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而不必雕饰。

  王国维所提得真可以概括为三种真:景物的真,情感的真和语言的阵。

  要求创作者反映真实的自然和社会,使王国维对“真”要求的第一个层面。

  在创作中,往往要通过真实自然景色的描摹,来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纳兰容若能“以自然之舌言情”。

  通过真实的物体传达人们的感情,显得无真情也真。

  在真景的基础上,注入创作者自己的真情,才能架构起境界。

  王国维要求:“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而这里的“赤子之情”就是创作者的真性情。

  只有在真景物中注入自己的真性情,才能达到另一个真的更高境界。

  体现在创作者的作品中就是语言的阵,通过语言,展现出一个真诚的文学世界。

  用以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实现文学作品的功用:呼唤读者心中的真性情。

  在《人间词话》中,就成为通过艺术评论来传达对人生真义的思索——对“真”的不懈追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境界”说以及境界的核心——“真”。

  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境界的内容,使词的抒情功能提升至美学境界的高度。

  《人间词话》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终结的标志。

  《人间词话》读后感【3】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

  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

  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

  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

  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 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

  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

  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

  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

  第三境界为成功。

  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

  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

  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

  越王勾践,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经历百倍挫折,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楚国是个小国,在强大秦国面前十分弱小,但他们通过努力,终于吞并了秦国。

  此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没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劳的。

  只要有志气,朝着奋斗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我们的成功的归属。

  我们立志不难,但需要认清我们自身的形势,因材制宜地确定奋斗目标。

  没有勤奋,一切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朱熹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之古训,今有“空谈于国,实干兴帮”鉴言。

  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

  原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给成功下了个定义: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是先天性,机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独勤奋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如果不勤奋努力,天资再聪慧都无济于补,机遇再多都白驹过隙,难以抓住。

  成功是预期的实现值,虽有预见性,但却隐含未知性。

  我们理解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亲于践,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国藩“日以学为业”的精神,加强学习,多于锻炼,提高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因为,奋斗其乐无穷。

  是的。

  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标就会奋力拼搏,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是兴奋而执著的,这条道路上兴许痛苦却是快乐的。

  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是孤独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几个呢。

  不然伯牙怎会为子期断琴,故知音难遇。

  特别是君王,一个人站的太高,是寒不胜寒的。

  而后,寻寻觅觅,泠泠清清,终于漂泊归于宁静,却发现原来一直追寻的在你不经意间朝你微笑,这一直寻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收益颇深,可惜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可谓囫囵吞枣。

  想到如此,心生遗憾。

  望有闲时,再细斟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1.《人间童话》读后感

2.《人间真情》读后感

3.《在人间》读后感

4.《人间滋味》读后感

5.在人间读后感

6.《人间失格》读后感

7.人间草木读后感800

8.人间有晴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