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时间:2017-03-25 17:29: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人生有几个十年,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1】

  一百个人的文革,其中有喜剧,有悲剧,也有正剧。

  千奇百怪的人在文革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经历?一百个来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听他们讲述他们不平凡的,酸甜苦辣的十年文革。

  他们的经历有的可叹,有的可怜,有的可恨。

  这段历史早已过去,如今读来仍然历历在目。

  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在文革中凋谢。

  虽然也有人在文革中苟延残喘,顺利度过浩劫,但是依旧是不幸运的。

  好好的国家被如此折腾,好好的生活还要不要人过下去?面对着这现实,每个人都被卷进去了,有的粉身碎骨,有的有幸保得一条小命。

  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的不幸!

  痛感那一段时光对中国的摧残,使得我对于文革没有一点好感,甚至是极端厌恶的。

  在我看来,文革对中国的现在与未来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空前的,是令人痛心的。

  现在的社会堕落有多少是受到了文革余毒的影响呢?谁知道呢!反正文革绝对对当下有着不可消磨的影响。

  可能这种影响也有部分是正面的,但是用如此大的代价来换取,值得吗?更何况文革的影响到底有多少是正面的,又有多少是负面的?反正在我看来,我们中国人对此付出的代价是远远得不偿失的,甚至是甚于抗日战争的。

  在冯先生的书中,大多数人在文革中都拥有一段惨痛的经历——那是痛不欲生的。

  多少人家破人亡,多数人尊严扫地,多数人出卖灵魂?文革就是一场上帝给我们的一张考卷,结果大家都得了零分。

  每个人在文革中都有错。

  发动文革的是毛泽东,施行具体步骤的却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你看那群“正义凛然”的,还是学生的红卫兵,把多少条无辜的生命打灭?这场考试是对灵魂的拷问,是对人性的考验,没有谁是赢家。

  文革使得我们中国五千年多年的文明,在文革十年中丧失殆尽。

  我知道人性是自私的,是软弱的,但是我们丢失了的是灵魂与精神。

  可以看到有多少人在文革中沉默,当旁观者。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可惜我们选择了后者。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甩不掉历史包袱就无法轻装上阵,但是忘掉历史就代表着背叛。

  背上包袱是令人无法容忍的,背叛则是更加无法容忍的。

  记住历史不意味着记住仇恨。

  记住它是为了不忘记受苦的人民,死难的同胞;是为了铭记历史,勿犯同样的错误。

  不要仇恨,要铭记;不要背叛,要铭记。

  不要再试图掩盖文革,不要再试图淡忘文革,不要再试图模糊文革。

  我所希望的是可以反省文革:一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深刻的反省。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2】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还举行了纪念抗战胜利大阅兵,以铭记历史守望和平,除了整齐的步伐、庄严的队伍、夺人眼球的军备和浩浩荡荡的场面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抗战老兵,由国共两党的抗战老兵组成,他们的平均年龄90岁,最年长的102岁。

  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家,可能是最后一批目前健在的真正经历过二战和抗战的人,他们说过他们不怕死怕被遗忘,他们就是活着的历史,但需要世人去关注,下一个十周年,他们可能就已经辞世了。

  我觉得国家采取大阅兵的形式纪念抗战胜利,对历史、对和平、对年近百岁的老兵和过去的先烈、对当下的社会和人民是一种庄重的交代和承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

  想想,明年就是2016年了,文革开始的50周年,也是文革结束的40周年。

  会不会有类似的活动纪念呢?

  历史是需要铭记的,是需要被关注的。

  八年抗战,我们勿忘国耻,纪念胜利,守望和平;但十年文革却在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记忆,这是中华民族的伤痕,很多人都不愿甚至不敢去触碰。

  在读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之前,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对“文革”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内心有种感觉就是不谈为妙,长辈们一般都不会跟你多讲他们所遭受的一切......我的很多同学对“文革”的认识也很表面,只记得中学老师讲过“文革”的全称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好像是当时毛泽东的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四人帮”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十年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然后“四人帮”都有谁也不大记得,就知道有个毛泽东的老婆江青。

  龙应台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谈记忆,以“我有记忆,所以我在”为主题,呼吁中国的年轻人开启大倾听的时代,“倾听大海对岸的`人,倾听隐藏的历史记忆,尽一切努力让战争永远不再发生”。

  我想成为开启大倾听时代的一员,去倾听隐藏的历史记忆,尽一切努力避免重蹈覆辙,我很庆幸自己读了《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本书,了解了文革时期发生在一般老百姓身上的遭遇,为他们泣泪、愤恨......老百姓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四个字——“安居乐业”,文革不仅剥夺了他们的住处还剥夺了他们的时间。

  文革时期对于知识分子和一般老百姓的迫害是不可想象的荒诞和残忍,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拾纸救夫》中的老师就因为讲了一个歌颂毛泽东的故事被当成“特大现行反革命”罪行给关了八年,家破人亡,其妻子带着几岁的孩子只为找出为丈夫平反的证据而白白拾七八年的纸(找出有那故事的书纸就能为丈夫平反),最后母子被活活烧死;还有人忍受不了迫害选择吃苍蝇得霍乱自杀,一天最多吃了几百只苍蝇;有人丈夫已经死去一年多还不知情......每个故事都会刺痛你的心,让你感到害怕和震撼,让你有一种强烈愤怒的情感以及对那个时代处在水深火热的同胞的无限同情,同时你会隐约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去阻止灾难再次发生。

  冯骥才在谈了解了许多人在“文革”中的经历后,他自己的感受时,说“做为个人来说,人人都有弱点和缺陷,但做为整个中华民族她却是那么可爱“。

  作者完成这个文学工程并不是要责怪无辜的人民,是要把历史用纪实文学的方式呈现给世人,让我们记住伤痕,中华民族是可爱的,不仅因为它经历过很多大灾大难,还因为她懂得自愈。

  有些人讲“文革”的初衷是好的,只是被坏人利用了。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乌合之众》,讲“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以及要求狂热的宣传等等这些宗教感情所固有的特点,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

  受到某个群体拥戴的英雄,在这个群体看来就是一个真正的神”,我想当时坏人就是利用毛泽东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的“神”形象扰乱群众,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

  勒庞还写到:“对于群体中的个人来说,不可能的概念消失了。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

  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我想,这可以用于解读文革时期发生很多惨绝人寰的悲剧的原因吧。

  《一百个人的十年》并不是真的就讲一百个人的十年,这个“一百”是一个概数,一百个人代表的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的人民群众,包括迫害与被迫害的,尽管书中忏悔的故事几乎没有,但我相信忏悔会存在那个时代做了不好事情的人的心中的,冯骥才说过:“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丑恶的人生自负疚结束”,没有人愿意负疚一生并承认自己丑恶,我相信每一个灵魂都是崇尚纯洁的;他还说过:“一个没有忏悔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会始终相信中华民族她是可爱的,有希望的。

  明年就是2016年了,文革开始的50周年,也是文革结束的40周年。

  八十年代的时候,巴金先生曾在他的《随想录》中首次提倡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但应者寥寥,或阻力甚巨,痛苦而敏感的记忆没人敢去触及;最近我上网找了一下,发现有一个民间于2005年建成的“文革”博物馆,位于汕头澄海,但几乎没有人知道有这个博物馆的存在,就连本地潮汕人(包括笔者)也不知道,着实有点不堪。

  我想明年去这个博物馆看看,更希望有更大更多的“文革”博物馆建立起来,让那桩“未被深究、尚无答案的历史上最惨重的‘文革’悲剧”,不被现代生活充满魅力的声光化电所倾盖,不被人们所淡忘。

  我正在向我的朋友和同学们推荐《一百个人的十年》本书,我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能够承担起一份历史责任感,成为开启龙应台所提倡的大倾听时代中的一员,倾听隐藏的历史记忆,尽一切努力避免重蹈覆辙,守望安定与和平。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3】

  历史永远是活着的,有些历史顽疾只有不断吃药才不会发作--冯骥才

  作为80后,我出生时文革已经结束,因此对这段历史并无直观认识。

  以前对它的印象,也仅限于父母对于知青经历的回忆,以及以梁晓生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对上山下乡故事的描述,再有就是《孽债》这类知青题材的电影、电视剧。

  然而,那十年间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对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是我以前不曾了解和想象的。

  冯骥才可以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作家,他通过对大量经历过文革的普通百姓的访谈,整理出了这部可看作纪实文学的《一百个的十年》。

  因为是整理口述材料再加以文学加工,所以每个故事都显得朴素近人,真实可信。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书名是一百个人的十年,书中一共也就30个左右的故事,为了保护讲述者的隐私,作者尽量将地点人物模糊化,但完全不影响代入感。

  每每读到动情处,总会忍不住眼含热泪。

  分享三个给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吧。

  “拾纸救夫”。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因为讲了毛主席在水沟中躲避伪军搜索的故事,被认定为损害主席形象的现行反革命而投入监狱。

  老师坚称他讲的故事是从书上看来的是有据可依的,可就是想不起从哪看到的无法为自己伸冤。

  他的爱人是文盲,自此开始了到处捡拾有字的纸片的生涯:每天拿着成堆的各种纸片让别人读给她听,期望有天能读到那个故事。

  在漫长艰苦的读字生涯中,女人和孩子死于一场火灾。

  直到八年后他刑满释放,才找到了故事的出处——来自谢觉哉的《秋收起义和我军初创时期》里的浏阳遇险。

  为了一桩冤案,他家破人亡,失去了一切,这些损失由谁来弥补呢?

  “我到底有没有罪”。

  她是医生,父母是资本家,文革一来,家被抄,父母被红卫兵批斗和殴打,后来他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一起自杀。

  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杀也不容易。

  于是他们商量着,因为她是医生,熟悉人体构造,就由她割开父母的喉管,然后她再自杀。

  这样解决了所有人的痛苦。

  然而,当她手刃了父亲时,却被红卫兵们发现,不得已她和母亲选择了跳楼…由于她是杀人犯,医院便救活了她并把她投入监狱,她的母亲却因未得到及时救治而身亡。

  多么震撼的故事!本来救死扶伤的医生,却不得不把手术刀当作凶器去杀害自己的亲人,而且是“为了他好”!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人性被扭曲到何种程度!让人不寒而栗!

  “失踪的少女”。

  口述者是一位作家,一次他去外地出差,在车站等车准备返程的功夫,遇到一个20岁的少女。

  女孩的父母都在文革斗争中丧生了,只有她一人无依无靠的在乡下插队。

  由于她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在农村实在无法忍受,就从乡下偷跑了出来,茫茫然来到车站,也是举目无亲,不知往哪里去。

  这时一个40多岁的男人与她主动搭讪,他说自己在新疆一个工厂做采购员,全国各地出差,年纪大了一直没讨到媳妇,如果女孩愿意,他可以娶她为妻,帮她落上户口和粮食关系——这在当年可是一个城市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没见过世面的女生迷茫了,看这位作家面善,像是正派有学问的人,就来找他拿主意。

  作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可是要决定她的一生啊!他问了采购员一些问题,觉得他对答如流,讲的情真意切,又问女孩的意见很愿意跟去,于是女孩当下就坐火车跟采购员走了。

  但作家一直不太放心,趁着出差的机会去了采购员当时信誓旦旦说的自己的老家,却发现查无此人!也就是说,那人很可能是个骗子!而这个女孩的命运如何?也是永远的未知了。

  其他人的故事,还包括从小被叫狗崽子的儿童,研究核导弹却多年无法正常工作的专家,根正苗红却当了多年右派的老红军,与右派父亲划清界限的女儿,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工人夫妻……每个故事都尤其特色和代表性,但是我个人对书里后半部分讲红卫兵,造反派,严刑拷打之类的事情没那么感兴趣。

  我非常欣赏冯先生的历史观:

  历史不仅存在于文献和史书中,在博物馆内,在一天天远去而模糊的岁月里,也存在于我们的观念、话语、行为、习惯、下意识中,不被我们察觉。

  比如文革的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斗争哲学,破坏欲,非理性的盲从,躁狂症,反文化及反文明,在当今充满博弈和网络化的时代,依然在被表现,演释和传承。

  我们也看到,这些故事中,无论是右派,左派,知识分子,普通工人,知识青年,还是红卫兵,造反派,军代表,都在控诉和揭露文革的罪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虽然始作俑者是一人,但所有的冤情推到他一人身上也不合适吧!那些作恶的人,甚至在文革结束后依然当权,依然活的很好,对那些蒙冤的人,只用一句“你的冤案是四人帮造成的,现在四人帮粉碎了,你也得到了平反昭雪,继续好好工作吧”就把人家打发了…和作者一样,我也在思考:为什么鲜有忏悔的人,或者说,那些作恶的人是否有过觉醒和良知呢?

  直到最近1,2年,才有个别的名人陆陆续续为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公开道歉,虽然这道歉也许来的太晚,但迟到总比不到强。

  在当今--也许和文革隔得还不够久远吧,受到种种限制,可能没办法客观公正的去看待这段历史。

  我赞同作者所说的:不管什么样的历史,只要正面和诚实的去面对,本质的去追求,科学的去认识,负面的历史就会成为未来有益的告诫,成为我们自信根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冯骥才的这本书帮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警戒今天,告诫未来,意义重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些历史顽疾只有不断吃药才不会发作!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1.《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梦》读后感

2.《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3.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4.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5.《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6.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7.《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8.【热门】《一百条裙子》读后感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