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三言二拍读后感

三言二拍读后感

时间:2017-03-27 17:50: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言二拍读后感

  三言二拍读后感,三言二拍是小编很喜欢的一本白话文书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三言二拍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言二拍读后感

  三言二拍读后感【1】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创作,始于隋唐宋元时代的“说话”“话本”,发展于明清之际的“拟话本”。

  “话本”和“拟话本”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佳作有若明星,闪烁其间,传誉后代,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短篇话本集,是《京本通俗小说》和嘉靖(1522—1566)年间洪楩编辑的《清平山堂话本》。

  天启(1621—1627)之际冯梦龙广泛收集、改写宋元时期的“话本”与“拟话本”,编成了《古今小说》(后来改称《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世人简称其为“三言”。

  此后,“拟话本”相继问世,其中以凌蒙初撰写的《拍案惊奇》(后来改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最为知名。

  它与“三言”被公认为我国“话本”“拟话本”白话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作。

  但是,冯梦龙、凌蒙初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优秀之作囊括无余,尚有不少“话本”、“拟话本”的精粹之作散见于其他的短篇“话本”、“拟话本”集子中,如清初李渔的《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中就有不少颇具特色的作品,部分篇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超越了冯梦龙的“三言”与凌蒙初的“二拍”,代表了我国“拟话本”小说的较高成就。

  其他如《石点头》、《西湖二集》、《人中画》、《珍珠舶》、《五色石》、《八洞天》、《西湖佳话》、《生绡剪》、《天凑巧》、《西湖拾遗》、《壶中天》、《贪欣误》、《醒梦骈言》、《欢喜冤家》、《型世言》……中也时见精粹之作。

  本书的选编者是从事古籍编辑工作二十多年、并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研究者吴伟斌先生。

  选编者吴伟斌先生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选编点校除“三言”“二拍”以外我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优秀之作,汇集成约三百万字的《新“三言”“二拍”》,全书五个分册,共二百篇,分别命名为《观世记言》、《阅世述言》、《觉世献言》、《拍案称奇》、《拍案叹奇》。

  它们分别选自一百二十多种的白话小说集子,遴选于二千五百万字的“话本”、“拟话本”作品。

  入选本书的选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精粹之作,在思想内容上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乱民”和绿林好汉的行径、忠奸斗争的剪影、贪官污吏对“子民”的盘剥、社会恶势力对善良百姓的欺压,也有婆媳反目、兄弟失和、败子回头、门生报恩的叙述,还有扑朔迷离的案情、奇奇怪怪的骗术、曲曲折折的巧合、令人叹息不已的科举故事,更有男女情爱、婚变、谋夫、杀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可谓是当时社会的大缩影、活写真、万花筒。

  而这些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上,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在人物对话的表达里,往往各具艺术特色,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眼球。

  三言二拍读后感【2】

  几日无事,下载了《三言二拍》闲看,主要是《三言》,作者冯梦龙。

  此书此人,颇有名气,亦在科教考试之列,甚是熟悉,但书中内容,却无印象。

  至今日,看了小半,有感而发,评上几语。

  此书文采非常,看起来很顺溜,有评书的味道。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通俗的说法就是“讲故事”。

  此书通俗的说法就是故事讲稿。

  故事不长,前后独立,各成章节。

  专业上称此书为“白话短篇小说”。

  白话是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

  短篇说其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

  小说就是小说,列经书之外,非圣贤哲学,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而是“治身理家”的短书。

  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此书每一章都讲了一个道理,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崔待诏生死冤家,李谪仙醉草吓蛮书,钱舍人题诗燕子楼,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这么多篇下来,特点明显。

  主人公多载史册,故事却多来自民间。

  人物颇为熟悉,题材隐见史册,但情节史外生枝,虚而无实。

  如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源于民间说书《庄周试妻》,说记载于《庄子·至乐》。

  查看《庄子·至乐》全文,只说了一百八十字: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其它的,扇坟、试妻、化仙都属于虚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反映了庄子的一种哲学观点:人的初始无生,无形,无气。把人定义为一种精神上的灵性,而非物质。杂乎芒芴之间,变得有气,有形,有生,现在死了,这是物质的循环,随春秋冬夏四时运行。人且静静安息于巨室,而我嗷嗷大哭,庄子认为这是对着物质在哭泣,而不是对着妻子表达自己的概然,不能通达于妻子有生之命,所以就停止了哭泣。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庄子为道家的代表,对意识和物质有明显的区别,追求意识游离于物质之间,通达于神明,而不要为物质所累。

  《庄子·至乐》讲至乐,“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

  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天下之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

  庄子认为追求这些有形的,都是愚昧的,都不是快乐。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物质与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拼命追求,并无必要。

  用今天的一些现象比比喻,人生如游戏,里面的一切物质都是虚拟的,这游戏主要是在培养智慧,或者说慈航普度。

  看重物质,这一关永远过不去,自然也无法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

  极乐是什么样子?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三言二拍》的思想与庄子的思想相差甚远。

  有人引用说,2000多年前,我国的庄子说过:“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个句子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并非庄子的观点,是一个叫惠施的家伙说的。

  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施存,雄而无术”。

  庄子说他诡辩,极力反对。

  在同一时代的西方,古希腊时期,也有这样辩论,那就是著名的芝诺悖论。

  这个叫两分法,可以得出“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飞矢不动”等等悖论。

  庄子在解释天下现象的文章里,反对“大一”与“小一的说法,反对”“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法,用现在的话说,是反对“无穷大”与“无穷小”的存在,反对“时间和空间无穷可分”,也就是说时间不连续,空间不连续,都是量子化的,万物并非物质化的结果,而是数字化的效果。

  芝诺说,如世间是连续的,“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飞矢不动”,这于现实所见不一致。

  进一步推理,如果世间连续,世间应该是不存在时间,不存在空间,也就无所谓形状,无所谓声色,是一种混沌状态。

  但世间有声有色,并非如此。

  所以世间是不连续的,是数字化的,既然是数字化的,万物都是虚拟的,都是代码生存的,人世间就是个游戏。

  不管是道家学说,古希腊哲学,大乘佛理,只要是形而上的学派,都有类似的表达。

  引导民众进入道家的至乐逍遥世界,进入古希腊哲学的理想国,到达佛教的极乐世界,是它们的使命,理解形而上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是绝对必考点,它们的思想必须清楚地表达这一考点。

  《三言二拍》的思想体系里,讲道家的奇道方术,八卦算命,神仙鬼妖,无为自然,清静寡欲;释家的因果报应,生活轮回,积善积德,前因后缘。

  佛教、道教要打入儒家体系而衍生的产物,后来促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潮。

  官方的三教合一思想有宋明理学。

  理学以孔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摄取了释、道的大量哲学思想、思维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密切起来,难解难分,无论主诚主敬主静主寡欲主返观内心主致良知主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等等,莫不含有宗教上祈祷面目。

  民间的三教结合五花八门,在崇拜形式上还往往显示着佛教色彩的话,但其所主张的现世人们行为准则,却是儒家的忠孝仁义等伦理。

  所以,儒家的妇道,道家的长生,佛家的善恶报应都合情合理地融合在这一篇庄子试妻的文章,而且是仅仅是一种处世理学,而并非一种出世的哲学。

  《三言二拍》的思想体系里,除了三教合一思想,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体系。

  全书的思想重心放在民间的市民阶层,也就是以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一个阶层,影响上也包括长期盘桓于都会市廛,混杂于市井众生之间的士大夫一族。

  明代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市民阶层对金钱和享受的追求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如东林党自由结社讲学的主张,反映市民阶层天生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他们呼吁“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有焉”。

  以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公开主张言“私”言“利”,把“好货好色”作为人生的自然需求,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提出勇敢的挑战。

  在《三言二拍》作品里,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悖的。

  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市民思想意识的体现。

  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史上苏东坡确实被贬黄州,但并非源于“黄菊花落”,而是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

  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

  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

  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

  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

  新进多是革新派,与保守派对立。

  御史台里的“新进”们,利用司法职权,大量收集苏轼的诗,断章取义,上纲上线,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

  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想把旧党一网打尽,此案轰动一时。

  当时新法已失败,王安石也罢相三年了。

  对于此案,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神宗皇帝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也为旧党们求情,结果判得也不是很重。

  这里有一个疑问,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

  他们在斗争什么啊?这就不得不提王安石的新法。

  王安石的主政特别重视理财,主抓经济,扩充政府财力,为百姓服务,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

  其中,青苗法是当时遭到反对最厉害的新法。

  青苗法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

  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

  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由于此贷款以田中青苗为信用保证,所以,称为青苗法。

  同我们现在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基本类似,跟现代的房贷也是异曲同工。

  1930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时任农业部长的华莱士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国建立常平仓(中国古代储备短粮平抑粮价的政府粮仓),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的物资和粮食食品,免费发给城市人民,不但解决了短粮问题 ,还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觉得王安石的新法很好啊?为什么旧党要反对呢?青苗法,在风调雨顺时,大家自然都很欢喜;而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发放贷款的官府与使用贷款的农户双方,立即同时陷入恐慌之中。

  官府为了减轻自己的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责任,唯有逼迫农民一途。

  农民便只好变卖家当,归还贷款本息。

  严重者需要卖房卖地,甚至卖儿卖女。

  最后,导致部分农民流离失所,更使许多农民无力或者不敢贷款。

  而且各个地方官府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这些贷款本金附带着必须完成的增值使命一道下达。

  如果贷款发放不出去,地方官员便无法完成那百分之二十的贷款利息即价值增值的任务,这将直接影响官员们在上司眼中的形象、工作业绩与升迁。

  于是,各地官府及其官员们便花样百出。

  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当地农户的经济状况,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规定不同级别农户的贷款额度,然后,强令当地富户与其他不同等级的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由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或者抵押。

  更有甚者,若干地方官府的官员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还欺上瞒下、自说自话地或公开或变相将贷款利息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甚至更高。

  对于王安石来说,加倍不幸的是,变法开始后不久,全国各地就连续数年旱、涝、蝗灾不断。

  受灾面积既大,灾害烈度亦强。

  致使遍布全国的地方官员立即变成真正的虎豹豺狼,在他们毫不容情的追逼之下,受灾农户纷纷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卖妻子的情况层出不穷。

  所以,新党与旧党斗争激烈,主要是为改革后社会问题而争论不休。

  他们的.争论对于当前的资本应用社会,是非常珍贵的经验教训教材。

  所以,王安石与苏学士,都是饱学之士,有大家风范,为几株草,为一壶水,王安石玩起政治,苏学士最后领悟感激,这纯属虚构。

  不过,要真说《三言二拍》虚而无实的话,也不恰当。

  假如把这些主人公的大名改成名不见转的小名,整个故事就反映一个非常真实的现实世界。

  这个世界可以说在明朝,也可以说在今后。

  它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达,市井气息浓厚的一个社会形态。

  我们当今正处在城镇化阶段,市民阶层将不断扩大,市井气息不断浓厚,如果没有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能够渗入民间市民阶层的话,今后展现的社会将于《三言二拍》下的社会,大同小异。

  妇道还是占了主流思想,古代庄子没有试妻,但明朝肯定有人试妻,现代人也有不少试妻的,将来还会有。

  王安石不曾三难苏学士,但明朝官员肯定有这些刁难,现代也经常发生,将来也一样。

  《三言二拍》其在文学界的地位堪与《金瓶梅》相媲美,而且它和《金瓶梅》 一样,由于其中的色情描写,长期被统治者列为不能阅读的书。

  为长期被统治者禁止也不仅仅是书,也包含了那样一个真实的社会——中国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王安石的新法,超过了简单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从中也可以看到私人借贷,已经隐含了资本主义的影子。

  看明代的小说,资本主义意识下的社会形态已经形成。

  特别是富裕的江南一带,很成熟了。

  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至今还在遮遮掩掩回避这个意识形态,而民间早已习惯过那样一种价值观念,并不纯情,发展起来轻车熟路,花样不少。

  历史,即使不是一剂救世良方,怎么说也是一剂绝好的疫苗。

  所以,《三言二拍》,值得一看。

  三言二拍读后感【3】

  冲着《三言二拍》在文学界的地位堪与《金瓶梅》相媲美,我特意跑到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这才知道,小小的薄薄的一本书里有那么多的故事。

  《三言二拍》是明代著名的拟话本系列,由于其中的色情描写,长期被统治者列为不能阅读的书。

  当然,对于当今的人来说,这也算不上什么不能阅读的书。

  看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杜十娘怨沉百宝箱》。

  书中描写了误落风尘的下层女子杜十娘爱上富家子弟李甲,可是李甲却是个容易轻信他人的伪君子。

  最终杜十娘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及理想破灭,悲愤自沉。

  这个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侮辱与残害,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冷酷。

  我不禁为古代女子感到可悲与同情,生长在封建社会,没有自由,束缚太多。

  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曲折生动,描写准确有力,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全书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描写“乱民”和绿林好汉的,有忠奸之间的斗争、贪官污吏对人们的剥削与迫害,也有扑朔迷离的案情,奇怪的骗术,令人叹息的科举故事,更有男女爱情,婚变。

  我觉得其中的爱情故事大都是风尘女子与富家子弟或是穷书生。

  虽然这些故事看得多了,但书中所描写的是当时社会的大缩影、万花筒、活写真。

  所以我觉得这些书不应该被冠以无聊。

  相反,读这些书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言二拍读后感】相关文章:

1.论语读后感-读后感

2.《童年》读后感-读后感

3.雷雨读后感-读后感

4.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

5.红岩读后感-读后感

6.《活着》读后感-读后感

7.人类简史读后感-读后感

8.阿米巴经营读后感-读后感

9.和美家庭读后感-读后感

上一篇:今古奇观读后感 下一篇:读凡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