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7-03-28 17:31: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胡适先生的自传,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四十自述读后感,欢迎阅读!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四十自述读后感【1】

  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

  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

  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

  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

  “十年的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

  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

  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

  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

  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

  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

  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

  母亲原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

  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教母亲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

  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

  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

  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

  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12岁的胡适,能用得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除了学识广博,说明他已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做人”。

  这种素质,是当今的少年人所极度缺乏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教育方法,是传统教育的精髓之一。

  可惜,目前被大多数家庭和学校所忽略,太遗憾了!

  18岁、还算是中学生的胡适,喝醉酒打了巡捕(警察)。

  他能自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不“玷辱”供职学校的名誉,猛然自省,痛改前非,发奋图强,令人赞叹!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有的要父母千里迢迢,前往学校附近租屋“陪读”,有的要吃妈妈乘飞机送去的饺子……如此反差,真是天壤之别了!

  胡适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资和勤奋之外,无庸置疑,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要归功于他那位伟大的母亲!在近百年前,一位没文化的年轻寡妇,能将一个生活在农村孩子,教育培养成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杰出名人,北大教授、北大校长,中国驻美大使,参加联合成立大会的中国代表……应该说,这位“英雄母亲”为中华民族做了一桩功德无量的美事!

  人们在赞叹胡适的同时,自然会思考:当今的教育,是进步、还是“负进步”呢?

  四十自述读后感【2】

  这几天我读完了胡适先生的.自传《四十自述》,颇有感触……

  我觉得这个传记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来进行解读。

  (1)家庭教育

  如果说胡母对胡适的人格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胡父则对胡适的思想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四十自述》中,胡父“很受了程颐、朱熹一系的理学的影响”。

  在胡适看来,胡父留给胡适的思想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遗传,一方面是他留下的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

  其实,还有一方面的影响最关键,那就是被胡母冯顺弟奉若“圣旨”的胡父留给胡母的遗嘱: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

  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是胡父自己编的有关做人道理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

  胡母在胡适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典范。

  她“气量大,性子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对胡适,她管束极严,是胡适九年家乡教育的总策划、总训导。

  胡适对她的评价是:“如果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其实在现代社会也一样,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胡适的家庭教育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现在我国的子女教育,无论是理性认识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2)学校教育

  在上海求学的时光胡适的成绩一直很优异,一年升了四班,仅几个月,他从一个全不懂得上海话的“乡下人”升为头班学生,到后来还成了学堂选派去参加上海道衙门考试的四名佼佼者之一。

  在这期间,受到梁启超先生思潮的影响很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之”这也是胡适取这个笔名的原因。

  新时代的青年很大程度都受到了梁启超的思想传播影响,这也唤醒了很大一群时代的先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

  正是这个浪潮给封建落后的旧中国一个极大的抨击,思想上改变原有的闭关锁国,开辟新的道路。

  (3)社会教育

  胡适的家乡是一个社会的习俗、婚俗、信仰习俗、游艺民俗等经过世代传承,既具有大中华的背景特色,又别具浓厚的徽州地方特色。

  最典型的是在他对自己从拜神到无神这段的描述。

  当时是佛教盛行的时代,胡适的家乡徽州也不例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胡适受到了一些程朱理学书籍的影响,渐渐地从一个拜神者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可见书籍对人的思想的作用,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勤读各种书籍的原因。

  此外,这也不得不使我们谈到信仰这个话题。

  我们相信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

  信仰可以使一个民族更加团结,也可以使这个民族的每个人民都有一颗宽容之心。

  其实,很多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都可以由信仰来解释:如果那些路人都信仰佛教,都相信广积善德,下世会有好报,那么“小悦悦”也不会被视若无睹;如果我们都信仰伊斯兰教,都相信多做善事,死后就会上天堂,那么会有一些人会为一大群人的幸福奉献出自己的幸福,会为一大群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去犯罪;如果全世界人民都信仰基督教,都相信自己有罪恶感,都应该团结,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发生。

  当然,唯物主义者所谓的“信仰科学”不在这个范畴。

  而且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强大的思想体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没被指定其是邪教之前都去信奉它,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之,胡适先生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那么他为什么能成为“大家”?而在资源如此丰富的现在,在文学史上出现不了几个家喻户晓的“大家”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四十自述读后感【3】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

  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

  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着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

  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真实片断的叙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胡适。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

  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

  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好很多,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都很有味道,旧文人的风貌、气度,都让人追慕。”我在十四岁的那一年,从爷爷家的小阁楼上偷来茅盾、鲁迅等近代学人的着作阅读,就曾有这样的发现。

  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许多文章远不如近代这些人写的好,老师教的写作方式和这些人写的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出入。

  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文教育远不如那个时候。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

  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着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

  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着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

  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1.四十自述读后感

2.男人四十岁生日祝词

3.结婚四十年的祝词

4.女人四十岁生日祝词

5.同学毕业四十年感言

6.四十同学聚会感言

7.四十年同学会感言

8.四十岁同学聚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