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时间:2017-03-31 18:03: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思想要在路上,不能停滞不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欢迎阅读!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1】

  林达的文风,确实是独特的。

  黄仁宇说他的历史观是大历史观,用他的历史观可以解读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比之下,林达则是善于从细节出发的微历史观。

  从历史中挖掘细节,从细节中品味人性,从人性中推演历史。

  整个历史就是人类自我认知、自我提升的过程。

  这么说其实比我们从政治课本里学来的现实很多。

  历史是以一定的规律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听起来跟没说一样,前半句是无神论,后半句似乎又到了有神论去了。

  林达的书特别注重细节。

  这种细节首先是真实,其实是有趣。

  细节之下,方是大道理。

  林达对细节的描述几乎到了繁琐的地步,而思想灌输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只听过巴士底狱,可是我们不知道当巴士底狱被民众攻下之后,里面之势关押了七名罪犯。

  这个故事太小了也太怪诞了,我们的历史书根本不会写。

  这个有点像你奉命从恶魔手里救公主,而你顺利攻入恶魔的城堡,听到公主正在恶魔的身下发出“雅蠛蝶”的浪语。

  这确实有点尴尬。

  但我们从这个小小的细节里可以知道,法国的民主进程是大幕渐渐拉开,巴士底狱,这个作为权贵压迫底层人民的工具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

  书里面的诸如此类的细节,很多很多。

  林达书写的伏尔泰几次被法国国王驱逐,甚至被投入巴士底狱。

  这些细节我们都可以仔细品味一下。

  首先,伏尔泰作为一个贵族,经常对法国的政治体系进行口诛笔伐。

  不光是伏尔泰,当时存在了一大批贵族都在声讨这个体系。

  把这些贵族比作树冠,那么他们从树根汲取了养分,然后做起了砍到大树的事情来。

  那么思考一下,法国能不能就这样完成自己的救赎,而避免大面积的流血和复辟与反复辟?其二,伏尔泰被驱逐甚至投狱,但他始终没有被处死。

  一死百了,让你永远闭嘴岂不是更好?国王不但没那么做,反而纵容他在社会上层的各种社交活动上到处宣扬他的思想,即使后来被投入监狱,国王也默许着给他一个“保外就医”,给弄出来了。

  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路易十六是想改革的,但改革的尺度和速度他难以把握。

  毕竟这是一条自我毁灭的路。

  细节赋给了冰冷的历史以血肉,让它生动起来。

  如果我们粗看历史,那么把国王送上绞架,就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其意义也在于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覆灭。

  但这背后,把国王的孩子,特别是还不懂人事的孩子杀死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表述这段历史?代表了封建专制、压迫人民的国王尚且不会对伏尔泰等人诛杀,代表新时代和正义的革命却给国王来了个惨无人道的诛灭九族。

  历史真是经不起推敲。

  历史学家常说,以史为鉴。

  如果为鉴?简单说不就是避免历史上做错了的,重复那些作对了的么。

  对细节的鉴别,特别是对看起来荒诞的细节的思辨,才让我们对于未来作出更好的选择。

  回到宋朝。

  苏轼跟王安石在政治上的一对死敌,无论谁把持了朝政,都披着清君侧的外衣给予对方不公正的打击。

  而当两人卸下官职离开朝廷,苏轼路过王安石老家,俩人把酒言欢,政见的不同岂能随意的转嫁为个人的恩怨?再转到美国,小亚当斯跟杰弗逊两人因为政见不同结束了友谊和经典政治的时代,各自拉起柳子,搞起了竞选。

  人身攻击有,诋毁谩骂有。

  可当两人离开政界,想着法子的重归于好,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通信。

  这个漫长的时间和空间的穿越,似乎有了非常好的契合点。

  历史长河漫漫,泥沙俱下,平淡如水,往日的厮杀争论早已飞灰湮灭。

  在这些泥沙之下挖掘细节,才看得到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2】

  社会进步,靠的是一群不安分的人。

  比如发明创造,比如革命。

  但是,不安分源于追求自由、公正;永远和不文明无关。

  甚至,群众暴力也于事无补。

  1789年,当人们攻进巴士底狱时,发现里面只关了7个人,革命者没有通过审判程序就放了这几个人。

  随后,革命的狂潮陷入民众动乱,试图恢复社会秩序的革命者也被打倒。

  解放战争进入了“雅各宾”恐怖时期。

  监狱重新开始建造,里面关满了未经审判的不同政见者,新制度承诺的公平、正义不见踪影,相反司法愈见黑暗。

  许多人未经审判即被推上断头台。

  作出这些事情的,同样是三年前的革命群众。

  有区别的,是原来最应该被同情的底层民众,变身为原来他们最恨的人。

  所以,未经法律,未经法定程序,以为登高一呼,以为枪杆子出政权,指望“以暴制暴”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做法都不能给人民一个长久保障。

  缺乏法治传统,放弃法律程序的权威,对恶保持沉默,为维护既得利益阶层而拒绝民选和监督,才是一切的万恶之源。

  历史留给我们的“对敌人的残忍,就是对无产阶级的慈爱”;剥夺有产者的资产,就是实现“平等”;对别人为所欲为,享受特权,就是“自由”。

  这些封建、暴政思想既与现代“尊严、宽容、理性”的文明意识格格不入,也无法让公民对专制保持警惕,对权力进行制度性约束,更不能建成保障我们每一位公民合法权利的行政、司法程序。

  没有了法治,中国特色的信访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拆来拆去比的是嗓门,牺牲的是尊严;没有了法律,网络的舆情只能是单相思般的`清官渴望,公正就像买彩票,零零散散的飘在伸冤的浪潮中;没有了程序公正,以程序解决问题的意识,任何伟大的“理想”只能插在沙滩上,经不起风雨,轻易就会被扑倒。

  亲爱的网友们,你们明白了吗?

  当我们和行政机关都无视法律和法定程序时,怎能期待恶根结出善果?

  公众又怎能相信汹涌澎湃的舆情不会受到利益的干扰和利用?

  文革时的群众,不也常常成为加害者吗?十年间人间悲剧,伦理丧失,至今没人愿意为此背书。

  所以,坚守理性和法治观念,我们才有可以期待的美好未来。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3】

  断断续续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了这本书。

  有时候是工作累了读不动,有时候又觉得总共200多页读完了怪可惜的。

  那天看林达的博客,有个人的评论写着,这是不是林达的博客?文风很像!这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的搭配,让我自己有点小惊慌:这几年基本读的津津有味的,全是林达的书。

  他的书基本算是给我树立了一个比较正确的世界观。

  可是,问题在于,只读林达的书会不会在思想上偏了。

  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林达的观点也是有缺陷的。

  这个问题倒是不值得去争,只要大家能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给我,问题就好解决了。

  已经读完就写写心得。

  如果说林达写的四本关于美国的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良好的制度,那写法国的这本就让我们开始担忧实现这种制度所要付出的代价。

  其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担忧让整个国家制度的变革畏畏缩缩,裹足不前。

  法国大革命气势如虹,对敌人的公正就等同于对自己人的背叛。

  在变革之前,贵族始终处于社会上层,民众难以撼动其地位。

  但民众终于有压倒之势将贵族从上层拉下马,此后的走向将分两种。

  第一,民众成立司法机构,对贵族进行审判;第二,民众将贵族不由分说,千刀万剐。

  在变革以前,民众认为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的,他们需要一个公正的立法司法机构保证平民大众的各种权利。

  但是如果革命趋势发生扭转,贵族地位岌岌可危,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够理智地将贵族拉至跟他们平等的位置,而是顺着这种惯性,把高高在上的贵族踩在脚下。

  中国历史上的党争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当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的对立面是司马光、苏轼。

  虽然双方都是高风亮节的官员,但无论谁在朝廷得了势,都会对对方施以阴招,打击异己,壮大自己。

  而且在局外人看来所不齿的事情,他们却可以从为朝廷为社稷的指导思想下心安理得得完成。

  这个时候,公平正义被英雄主义取而代之,民众要求的是泄愤,把久久加之于自己身上压迫和不公正发泄到压迫者的身上去。

  人们只会注意到将贵族狠狠踩在脚下的史诗般的英雄人物,贵族变成了这幕王者归来大戏的配角,衬托着英雄的光辉。

  随着革命火焰的高涨,贵族被踏平,这般火焰又该烧向哪里。

  总有一些人是清醒的,他们这时候就站出来,告诉早已被胜利迷醉了的人们,这场变革的最初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提出对贵族应该进行公正司法审判。

  这不正是革命所追求的东西么?可是,理智的人终归是少数,嗜血的人才是多数。

  革命的火焰就烧到这些边缘人物上。

  比如,当绝大多数人要孤立一个人的时候,你站出来说,这样不好。

  其结果就是你也被孤立了。

  可以试想一下,当一个贪官被揪出来,你却站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一个公正的审判。

  你也要求贪官的孩子在学校不应该受到歧视,诸如此类等等。

  这样,革命队伍重新划分,有人就被赶出革命队伍,成为革命的对立面,他们的头颅也被绞架割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革命的队伍也不停地洗牌。

  停留在革命队伍里的永远都是最激进的,甚至是抱着某些私欲的革命者。

  当普通民众发现自己身边一些很好的人也被排除在革命之外,暴尸街头的时候,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害怕,从一种恐怖走向另一种恐怖,这几乎就是一个周期,如果找不到一个出口,就永远活在里面。

  这样的经历我们国家前50年就有,不该忘记。

  如果说,司法无法给民众一个公正,但我们求给贵族一个公正。

  因为这件事情,总得有一方做出妥协。

  既然他们做不到,只有我们来做。

  社会的进步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制度改革,而是整体民众的人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