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集。下面小编整理的几篇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人间草木读后感【1】
初次看见书名,立刻被吸引住了。
人间,草木,散出一股极悠远的清雅和平静。
似乎看见了一个花园,虎耳草、大垂柳、荷花、龙爪槐、绣球花……在花园里专属它的一片天地上尽情绽放生命力。
有人说,汪老的散文具有烟火气息,包括这本《人间草木》,都是用朴实平华的文字渲染出人间烟火,让人觉得平实亲切有生活滋味儿;他从不刻意去说理或论教,他只是淡淡地,写着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生活中的事;它离不开市民社会,却毫不嫌粗俗,满满品出的都是文人雅趣与情调。
淡如空气的文字香,让你浑然不知却已读完全书;如话家常的语言,会让你置身于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与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闲聊。
我很赞赏一句评赏:“是看得令人欣喜,内容中却含浮世的悲欢。
”我认为很贴切。
无论是四方食事还是脚底云烟,都是起始于柴米油盐,止于路畔一草一木。
没有像鲁迅的借古讽今,没有像杜甫的忧国忧民。
可是平淡的每一个字,都洋溢着他对生活的热爱。
汪老的文字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冗长的理论,但是读完却使人感到淡淡暖意与感动。
平淡之中见华丽——《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2】
翻开这一本书,它的封面十分质朴,它的内容却十分精美。
它的文笔不算优美,它的文章却妙趣横生。
它不但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介绍也是面面俱道。
是的,它就是那本看似平凡却精妙绝伦的《人间草木》。
其实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并不知道汪曾祺是谁,但随着我一次次的翻阅,我发现它要比我所想象的有趣的多。
在这本字数多达上万字,有着数个大主题到上百个小茎干而构成的书,可谓天文地理全都涉及到了。
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向前走去,我们在昆明赏雨,品味故乡的美食,回到过去看沈从文先生在两校联大讲课,追溯时光去研究宋朝人的吃喝……,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人思绪万千,每一句话语都会让人想要用心去琢磨,因为它太有趣了。
也许我们也真该学学汪曾祺,用几百个字,用平凡的语言便能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这些精彩的故事。
再次品读却又没丝毫的枯燥无味和死气沉沉,而是一种鲜活的、清晰的形象,正如一宗画卷缓缓展开,让人欣赏个够时又缓缓地合上,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也许,这本书是活的?在我看来,不止这本书,甚至连一个小章节都是活的,不然又怎样读才会像这样的妙趣横生呢?
人间草木多情味,不错!正是如此,在本书中,无处不存在一种人间最常见的一种事物:植物。
在花园中,草木乱长,于是无处不是“我”可以自由嬉戏玩耍的.地方,在昆明,有着各种谭类、树木和花草,那些奇物的植物,一出现,便吸引住了读者的目光,像山丹丹、枸杞子、仙人掌都是写的极妙的。
草木人情,存于世间。
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这样一段极好的经历,但是这一切,希望能使更多的人感到快乐。
人间草木读后感【3】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
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
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
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
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
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
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相关文章:
7.《在人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