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官场现形记读后感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

时间:2017-07-21 12:04: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1】

  《官场现形记》出自我国清末小说家李宝嘉之手,被鲁迅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

  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晚清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更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上下的痛恶和嘲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官场现形记》中,有很多故事让我读后感到愤慨,特别是“制台见洋人”一节。

  这一节写的这个文制台是两江总督,却欺软怕硬,老奸巨猾。

  洋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做了亏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禀告,他却推三阻四,对洋人百般维护;最后在两个中国留洋学生的据理力争之下,洋人理屈词穷,答应赔款平息风波。

  而这文制台仍心有余悸,唯恐洋人记恨报复,嘱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抚洋人,万不可再生出什么事端来。

  读到这里我既对制台的言行无比气愤,也为清朝廷有这样的对下属骄横跋扈,对洋人百般维护,吃里爬外的'官员深感耻辱;却特别敬佩那两个仗义执言中国留学生。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

  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

  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

  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

  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

  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

  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从《官场现形记》我又联想到了现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这样的官,这样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书记等等。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2】

  《官场现形记》分上下两册,先是从赵温中举写起,写了官场中形形色色的官场事。

  既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住,又发人深醒,引以为戒。

  读罢掩卷,不觉身心疲惫。

  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国赶跑占据北京的李自成,有覆灭南明小朝廷。

  其士气锐不可挡,其民族堪称彪悍强大。

  不过仅仅支撑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渐走向衰败。

  闭关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自外国列强入侵,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成为了被外国列强争夺的肥肉,主权丧失,国土割让,国家已经遍体鳞伤。

  自此,官场愈加腐-。

  这时,国家国库空虚,为了赈灾,为了治理黄河,为了一些具体的国事,中央财政竟然拿不出钱来,于是乎,民间捐钱成为实效的方法,捐钱买官的行为随之盛行。

  捐官后,贪公款弥补之前捐官时的窟窿成为必然。

  上行下效,清朝大多数大大小小的官吏,在为国家做事时顺手“牵”一些国家的钱财也就不足为怪。

  捐官后,不见得能马上上任,能不能去做官那的看皇上,更多是军机大臣,甚至是一省巡抚的作用。

  因此,多数捐官后,都还得拿大量银子去“孝敬”上级,这样才在上级那里挂上号,才有可能在以后得到提拔重用。

  至于有不少人捐官后,再也没有银子在拉关系以至于一辈子都不能做官,仅仅是徒有虚名,书上说是“候补”。

  清朝的官吏,大多存在自我心理。

  得过且过,整日价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和洋人不要发生冲突,这是多数清朝官吏的真是内心写照。

  欺内怕外,欺下瞒上。

  悲哉!一部《官场现形记》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清朝后期官吏的种种官场丑闻,让人叹为观止。

  有此陋习,有此污吏,清朝焉能不毁。

  这部小说,应该引起当今政坛重视,整治贪,惩处腐-,是国家中兴之大举。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1.论语读后感-读后感

2.《活着》读后感-读后感

3.《童年》读后感-读后感

4.雷雨读后感-读后感

5.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

6.红岩读后感-读后感

7.和美家庭读后感-读后感

8.阿米巴经营读后感-读后感

上一篇:荆棘鸟读后感 下一篇:空城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