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文网>实用文书>读后感>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时间:2017-04-12 20:14: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1】

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傅雷夫妇过世选编了家信二百封:父亲信一百六十一封,母亲信三十九封。

  家书里充斥着着傅雷先生的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这是一部极好的教育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亲子的教育佳作,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无非是要儿子知荣辱,通文事,晓艺术,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其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傅雷家书》里,饱含着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

  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

  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

  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

  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

  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

  我们很多家长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盲目模仿傅雷早年奉行的中国传统教育”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认为”慈母出败儿“,却不善身教,高标准严要求地去要求孩子,只能让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而黯然失色。

  傅雷一个”打“字,结果将孩子打到了国外,虽然后来傅雷悟通了,可是甚至连孩子在国外娶妻生子也见不到,最终也没能等回自己亲爱的儿子,生命就这样遗憾地划上了终止符。

  他的晚年虽然饱受折磨,但他和儿子仍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作为家长,我也希望我们能像傅老先生那样与自己的孩子之间不存在隔阂代沟,那对父子,亦是知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心事埋在心里,不愿意说出来。

  傅雷是严父,是良师,也是益友。

  身为家长,我们很想成为孩子的好父母,好导师,好朋友,在生活中努力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天下父母心,等待儿子家书时的惶惶不安,收到信件时整天整天的兴奋,为儿子手抄6万字的”希腊雕塑“译稿,给儿子和儿媳用不同的语言写信。

  或许,我们没有傅老先生那样高超的文学素养与文笔,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是授业者,更是学习者。

  我们在教孩子人生道理的同时,也要学习着如何与孩子相处,用爱去感染,在成长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读傅雷家书有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很多很多中外名著,觉得收获很多,现在回想起来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傅雷家书》。

  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

  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 比较严格甚至是比较刻薄的人,这正是他的身世所决定的傅雷在幼年丧父,童年母亲的严厉家教。

  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家书中是许多教育儿子的话,但实际傅雷自身都做到了,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养身教胜于言传吧。

  当然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蕴的儒家文化,又有从头到尾的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

  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从这里边我想到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许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现在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正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所以培养一个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时候,该给予自由就给予,该让他自己去冒险,就让他去不要过分溺爱,让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诉他,

  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所在的社会,以及这个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东西…永远不要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之类的话。

  那样他会不珍惜童年。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不明白,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

  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

  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

  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砺中才能形成。

  “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

  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

  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不要善意地用您的剪刀剪开我的茧,帮我挥去那些生命中的苦难,不过早地让我闻到花香不是对我真正的关爱,而是一种善意的摧残------我会在阳光下萎缩,化作一片枯叶,融入泥土……爱我,就让我自己面对苦难。

  我向往地平线尽头那一泓清泉,那里系着我勇敢的梦;我渴望融入浩瀚宽广的海洋,把心变成蓝色;我想静静地在清流明净的湖水里遨游,身上不染一丝纤尘…

  昂起头,眼光中的不屈不挠的棱角已残破不堪,我奋力冲去,一个华丽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阴森与狰狞的玻璃罩把我搂住,搂得生疼。

  也许,这玻璃笼住的世界很安全很温暖,不会有暴风雨的侵袭。

  不会有雷电肆虐,可这于人生而言,究竟是风景线,还是囚笼呢?

  但是孩子的成长终究是和父母分不开的,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源于父母的教导。